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2011-04-03王化雪
王化雪
(东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是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载体,也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被文化所影响,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了不同的教育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传播就是教育,同时,也正是有了教育,才使不同类型的文化得以保存、传递、创新和发展。然而,适宜西方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探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中西方家庭教育之差异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因为家庭是人降生以后第一个归属的集团,在那里形成基本的人格[1]。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启蒙部分,它对孩子习惯、兴趣、生活方式,甚至个性的培养产生了深远意义。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不自觉地接受着基本生活常识和文化价值观。所以说,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中西方孩子的不同性格、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等。
(一)教育观念的不同
所谓教育观,简而言之,即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教育观中最核心的是教育价值观,即人们关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或作用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漫长的社会和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多迥然不同的教育观,从而使中西教育呈现出种种不同走向的理论和实践特征。
1.西方教育观
西方文化强调纯粹的知识,西洋人入学读书所学的一则曰知识,再则曰知识,三则曰知识,尤其是科学和社会知识。父母认为知识源于好奇心,他们经常带孩子回归自然,引发孩子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美国的教育以孩子为主体,强调个人的努力、平等。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给予他们自由。父母深信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自然地成长,而不是别人的意愿,所以父母很少强迫孩子。父母的职责仅仅在于发掘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其走上正确的道路。他们知道真正的教育决不是强制的,兴趣也不是强迫出来的,强制会毁掉孩子的独创性和兴趣。对他们来说,孩子的心:“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2]
2.中国教育观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教育观念有很大不同。儒教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其核心是生命、道德和伦理。所以,中国的父母十分重视孔孟哲学,“中国人入学读书所学的是君子之道”[3]。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观,束缚个性。孔子的“仁”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礼”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中国家长教导自己的子女“做一个好孩子”。而且中国家庭内部有一股强烈的“权威”意识。中国传统的父权制中最根本的规则就是“父为子纲”。父母,尤其是父亲的教令,子女必须绝对服从。孩子对父亲要“敬畏”,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建立一种“权威”感。父母强调对孩子成长单方面的影响,忽视其个性的发展。家长不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个体,而看作他们的私有财产。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被剥夺了主动性和创造性,盲目地听从父母的教导,丝毫不敢挑战“权威”。因此其“好孩子”的标准就是自制、听话、有礼貌、谦虚等,这些都与儒学的思想一致。
另外,中国家长更注意哪些知识孩子还没学会,美国家长只注意孩子学到了哪些;中国家长重视孩子还有哪些不足,美国家长重视孩子新取得的成绩;中国家长很少对孩子表示满意,总是提出更高的标准,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以鼓励为主。
(二)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1.历史背景
美国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旧有思想保留得非常少,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约束较少,因此,他们更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而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同时所受到的约束也较多,特别是封建小农意识长期的影响太深,文化价值观上多是比较内敛和保守,缺少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顺从、听话的教育从小就被灌输着,相对而言,中国的教育在整体上缺少一种接受新思想的环境。
2.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中国文化价值取向是追求人格的完善。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礼”的培养,培养人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强调绝对无条件地服从集体,个人是为集体服务的,反对独立意识和独树旗帜。“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伦理道德规范使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成为绝对权威,训练孩子规规矩矩,顺从听话,家长说的话就是圣旨,不容置疑。这种控制型的家庭教育,使得家庭教育中的评价从评价主题、标准,到过程、结果,都是家长一手包揽,孩子不能涉足。就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机会表达。因此,中国的儿童一般保守、内向、依赖,美国的儿童多进取、外向、自主。中国的家长经常用横向比较的方式不断引导儿童用外在的标准衡量自己,从而了解和调整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结果所培养和塑造出来的孩子往往是千人一面、同多异少、缺少个性。
美国文化传统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对自己负责,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钳制。个人主义的核心是互利和自愿原则,把群体看作是个人的集合,是个体发展的资源”。美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人潜能和创造力的发展,集体要满足和尊重个人的合法需要。家庭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以后更好地发展,给他们提供一个乐观、积极、充满创造力的和自信的环境,因此,美国家长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由发展,鼓励他们尝试各种新的事物,通过实践提高个人素质。
二、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基础教育的不同
基础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美国的初等教育是从五六岁到12岁的教育。许多美国人把这段教育成为 “grammar school education”。中等教育仍然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人们通常称为“high school”教育,这个教育阶段分为初中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而英国的学校教育,除了其特有的“公学”(public school)外,与美国基础教育的制度是一样的。英国的公学又称“独立学校”,多属于“独立学校联合理事会”管理。英国的公学并非指公立学校或由国家、政府出资开办的学校,它实际上是一种私立学校,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维持学校所需的费用,每年的费用极其昂贵。因此,到这里来的大多数学生是英国社会的上层人物或拥有上等职业的人的子女。英国最著名的公学之一是伊顿公学,据了解,伊顿公学的学生大多数都能进入牛津、剑桥这一类名牌大学。
美国提倡个人价值高于一切,突出个性的培养。美国的教学方法具有趣味性、启发性、针对性、实用性,这对爱学习、爱劳动的孩子很有好处。美国小学生课堂上东张西望、喝水吃零食做小动作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因为美国的教育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意愿,倡导学生学习有意思、有兴趣、有用的东西。美国学生课外阅读资料多,获得各种信息知识容易(美国平均每户有两台电脑),重视从小培养科研和创新精神。教学评价以鼓励为主。但是,美国中小学管理松散,尤其对差生的管理。从而造成长期以来,美国的一些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的学力低下,课程浅薄,纪律松弛,学生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读写算能力,如缺少地理知识,不关心实事等;学生学习注重自觉性,缺乏约束力。另外,美国的校园暴力、吸毒贩毒、斗殴现象成为美国一大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国接连不断地发生校园严重枪击事件,使美国整个社会震惊,教育学家和社会团体纷纷发出强烈的改革呼声,公众也对美国教育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从而引发了美国教育大改革的浪潮。
中国的基础教育学制与美国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分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但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与英国不同,我国的私立学校都是民办的学校,因此,学校教学质量一般都不是很高。我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美国学生多得多,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且中国的学校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洗耳恭听,对书本上的东西记得牢固。这种教育方式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道德行为较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突出,和这种学校管理是分不开的。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好。当然,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其他能力上,也存在着不小的空白。中国的学生经常是掌握了很多的已有知识,但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去运用,动手能力差。也就是说,美国的杰出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与中国的杰出学生相比应该是相差不多的。但科学研究素养方面,如基本科学方法,科学研究基本功等,美国的杰出学生远远超过中国的杰出学生,而且科学研究素养达到高水平能够转化为在科学创造中非常重要的科学鉴别力。这种教育现状导致中国的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创造力,主动性差,心理压力重。
(二)中西方高等教育的不同
中西方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学制的不同。美国的学制安排灵活,一般都采用学分制,本科生完成本科学业拿到学士学位一般为4年,但是如果学分提前修完,则可提前毕业,而且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英国的学生在大学学习3年,经过考试合格后便可授予学士学位。而我国大学仿照西方采用学分制,但是采取学分与学制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须学习完成4年的课程,方可毕业。“美国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录取的依据一般有:中学成绩、中学教师的推荐书、大学面试过程中的印象和学术能力测试中的分数。”[4]英国学生中学毕业后则要参加高校入学考试,成绩合格后便可进入高等学校。我国在这方面与英国相同,进入大学学习,需要参加统一严格的全国高考,录取的依据一律按照高考的成绩。另外,英美大多数高校,比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重视通才教育(versatile education),采取导师制度(tutor system)。每个学院都有一批各类学科的专职或兼职导师,学生每周至少跟导师见面一次,每次导师布置一个作业,需要学生在课后研究学习。实行导师制使学生的教育注重“启发式”,而不是“填鸭式”或“灌输式”。
其次,美国的高等学校除了教育、科研经费充足,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先进外,教学管理也比中小学校严格得多,竞争也非常激烈。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训练和作息安排非常紧张,学生没有时间去消遣和从事个人爱好,紧张的节奏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持续到学习的最后一天,所以,能够顺利毕业,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另外,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是空前的,不仅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更重要的是高校以“公立”和“公助私立”制并举,引进竞争机制。星罗棋布的科研机构,现代化的教研设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气氛,成为科技人才的摇篮和科技成果产生的催化剂,为美国的创新科技充满强有力的生机和活力,并得以长期领先于世界。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外,学校缺乏竞争机制也是主要原因。学生一旦考进大学,学习劲头立即松懈下来,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感触:大学的学习生活比中学轻松得多。有的学生甚至还有要把中学失去的“时光”补回来的念头,在校学习松散,学科成绩只求及格。这样“严进宽出”的现象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低下。一些专科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图书资料不全,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缺乏,从而制约了学校教学、科研能力的发展。再则,科研经费投入的比例不太合理,重视应用研究,轻视基础研究,这也是我国本土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原因之一。
当然,我国的教育要认识自身的不足,大胆吸收英国、美国教育的先进经验。研究和学习中、英美教育差异,摒弃不足、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当今教育改革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在借鉴英国、美国经验时力求研究探索,要培养适合我国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加快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重大的成功。
结语西方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教育注重窄而深;西方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优势,同时更要吸取西方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伊丽莎白·劳伦斯. 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纪晓林,译.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37-52.
[3]甄建均,梁漱溟.论中西教育之不同[J].福建论坛,2004(3).
[4]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