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严复政治思想的转变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2011-04-03赵群群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严复辛亥革命袁世凯

赵群群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恰逢中国的多事之秋。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件大事发生。时代造就了严复,严复也影响了那个时代。他时而站在时代的潮头,推波助澜;时而保守落后,阻挡潮流之前进。本文仅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个事件中来研究严复的政治思想,从客观角度重新审视严复政治思想转变的问题。

一、严复的政治思想

严复少年丧父,家境贫困,适逢福州船政学堂招生,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在船政学堂,他开始接受初步的但绝对新潮的西学知识。

1877年,25岁的严复赴英国留学。留英期间,正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被广泛接受,斯宾塞思想全盛时期,严复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将赫胥黎进化论中的“与天争胜”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庸俗进化论。这是严复哲学思想最主要的内容,也是他的历史观。庸俗进化论在理论上要求人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实践上强调渐变、缓进,反对突变、革命。所以,严复反对革命,也反对革命的结果——共和制,主张用改良的方式和道路,主张改良的结果——君主立宪制。

严复留英3年期间,正值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维多利亚时代。相比之下,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世界上逐渐落伍。在中外国情的对比下,严复开始反思中国社会,他清醒地认识到,封建专制笼罩下,君民不平等是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他在一份批语中写到:“中国自三代以来,君民对待之谊与西人绝不相类。君若吏之视民也,上焉者,杜父吕母,其视百姓如子孙;次之,则君为主人,四海之内皆为臣妾;最下,其治民犹盗贼,故盗憎主人与民恶其上当并称也。然此种种,皆非公理。中国今日之所以弱,黄种日后之所以亡,终坐此耳!”[1]324

复杂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促成了严复的政治思想。首先,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其次,在社会变革方式上,主张温和渐进的改良方式,反对激进的革命。严复的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日后的行为。

二、戊戌变法中的严复

关于戊戌变法这一时期的界定,笔者将其限为从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开始,到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百日维新宣告失败为止。在这段时期内,严复的政治活动如下:

1.撰文

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作为有深厚西学知识的严复深感心中“心摇意郁”[2]5,忧责难耐。于是,在1898年2月到5月,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了5篇文章,借以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呐喊:抛弃落后的封建制度,向西方学习探寻中国富强之路。

他在《论世变之亟》中指出,“观今日之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2]1,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以“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作比,从而引发人们从中西截然不同的比较中,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在《原强》中,严复提出了他那著名的三民思想,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2] 25。鼓民力就是禁止鸦片,禁止缠足;开民智就是废除八股,提倡西学;新民德就是提倡自由平等,设议院,逐步实行君主立宪。为有效地对专制制度及其理论展开批判,严复特撰《辟韩》一文。《救亡决论》以“开民智”开始,号召国人要积极变法,否则中国将亡国灭种。文章劈头就指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2]65,认为“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2]76。

2.译书

由于早年留学英国的影响,严复深感西学对于国人开拓眼界的重要性。1986年,严复开始译注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一书。在这本书中,严复以赫胥黎《进化与伦理》为底本,融合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刘禹锡诸家学说以及自己的思想主张,改作成《天演论》。《天演论》的介绍,为思想界提供了一种重新观察世界、民族和社会的总观点、总态度。李泽厚这样评价它:“创造性地给予了当时中国人以一种新鲜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从思想上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3]130

即便在“戊戌六君子”被害后,严复也并没有灰心丧气。1899年 4月,严复向挚友张元济谈及自己的翻译计划:拟在《原富》完成后,先译几本重要而篇幅较短的西学名著,如斯宾塞的《群学肆言》(今译《社会学研究》)。然后再选择几部大部头著作,如《穆勒名学》(今译《逻辑学体系》)。

3.办报

1896年8月,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等维新人士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曾捐100元资助。受其影响,同时鉴于《时务报》仅集中于南方地区之弊端,1897年10月,严复联合王修值、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及《国闻汇编》。这样,北方的《国闻报》和南方的《时务报》南北呼应,大大加浓了维新运动的气氛。《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和中外之情为宗旨,编发了大量海内外新闻,积极报道维新人士的活动,经常发表社论,抨击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顽固派,鼓吹维新变法,成为维新派在北方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从创刊到戊戌政变后被御史弹劾(10月4日)仅仅发行了一年,但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该报共发表社论42篇。经王栻先生考证,其中严复一人就撰写了27篇。

4.办学

1896至1898年间,严复积极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开办西学堂,名为通艺学堂,并数次到学堂演说讲学。1898年7月17日,管学大臣孙家鼐奏派张元济为京师大学堂总办,并拟聘请严复为总教习,但因严复主办《国闻报》深遭顽固派忌恨,几次受到弹劾。严复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事最终流产。1896年,严复还奉命在天津创办俄文馆,这是我国最早专门学习俄语的学校。

三、辛亥革命中的严复

关于辛亥革命时间的界定,笔者将其限为从1906年12月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萍浏醴起义开始,到1912年4月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到北京,袁世凯篡夺大总统之职为止。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不断上演。辛亥革命继戊戌变法后爆发,此值严复54岁到60岁,他如何面对当时社会上三股势力呢?

1.面对清政府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立宪”的谕旨,开始实行预备立宪。面对清政府的立宪,严复似乎找到了梦中的理想王国,担当众多官职。

1905年5月,严复被任命为宪政编查馆二等资议员。他同时兼任的职务还有:度支部清理财政处资议员,度支部币制局化验所提调,福建省顾问官,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1909年9月,被派在学部丞参上行走。1910年1月,被赐文科进士出身。2月,被派为筹办海军事务处顾问官。5月,以“硕学通儒”资格钦选资政院议员。12月,被特授权为海军部一筹参谋官。1911年4月,以海军部一筹参谋官被授为海军协都统衔。6月,被提名为中央教育会成员。

2.面对革命派

早在1905年初,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晤时起,严复就指责孙中山本人“轻躁多欲,不足重任”[4]488。

武昌起义爆发后,严复心情极其沉重。在给好友的信中,也可见严复对于时局的看法:“吾国于今已陷危地,所见种种怪象,怠古今中外历史所皆无,此中是非曲直,非三十年后无从分晓耳。东南诸公欲吾国一变而为民主治制,此诚鄙陋所期期以为不可者。”[4]556“大总统就职将及两旬……乃今乱者即其最为信倚之军,故外人感情,大非往昔……”[4]602“以不佞私见言之,天下仍须定于专制,不然,责秩序恢复之不可能,尚何富强之可跂乎?”[4]603可见,严复从武昌起义一开始就对革命忧心忡忡,认为革命只会带来战乱。

3.面对袁世凯

面对袁世凯,严复应邀参与南北和谈,试图游说革命党人,并发表文章,抨击革命和共和制,为袁世凯辩护。

1911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由他委托代表到南方讨论时局。为利用武昌起义领导人黎元洪与严复间的师生关系,袁世凯遂选派严复为福建省的和谈代表,前往参加南北和谈。12月9日,严复与代表团一同南下。南下启程之初,代表团其他代表都减去辫子,而严复依旧蓄辫言志,以示不赞同共和。严复以为,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实行君主立宪,是一条可能的途径。在和谈中反复向南方革命党人陈说中国国民程度不够,暂时不适合民主共和,而革命党人却不予认同。

1912年12月11—12日,严复发表《论国民政府不宜过深》一文,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束缚了袁世凯政府手脚,指责革命党人为门户之利而争斗,人人死党背公,以破坏当建设。文章最后还称袁世凯“不佞最爱”。此文是武昌起义后严复首次公开发表的文章,公开攻击革命党人,为袁世凯进行辩护。

1912年12月10日严复发表《贬时》一文,认为中国采用共和制前途未卜。1913年,再次发表《说党》、《宪法刍议》等文章,一再强调,中国由君主制直接进入共和制,这种跳跃式的发展使得政党非常幼稚。据此,严复明确反对两党内阁制,主张实行总统制,这实际上是为袁世凯集权鸣锣开道。

辛亥革命期间,严复孜孜不倦致力于教育事业。1906年11月29日,严复开始担任复旦公学校长,直到1908年5月辞去复旦公学监督之职。与此同时,严复还担任了安徽高等学堂监督。1912年2月25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严复开始了执掌北大的生涯,始终为北大的教学、办学而鞠躬尽瘁。

四、前后严复思想之比较

严复作为19—20世纪中的重要人物,对待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次政治运动,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都直接卷入了当时的政治洪流中。

1.不变的主流

第一,严复知识渊深,是学界有名的大师,通过写文章来抨击时政,抒发见解,理所当然是他最拿手的武器。戊戌变法时期,严复在《直报》上发表了五篇文章:《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介绍西学理论,也对中国时局作了深刻而犀利的解剖。在他创办的《国闻报》中,他也毫无疑问地担任了该报主笔,发表了大量尖锐深刻的文章。在辛亥革命期间,具体指武昌起义爆发后,严复也发表了许多文章,如《论国民责望政府不宜过深》、《说党》等文。他一再利用自己的学术声望,不断发表文章为袁世凯辩护。前后两部分文章对时局的作用大相径庭。这是庸俗进化论在社会现实问题上的反映。

第二,不管严复投身于何种运动,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只要一有机会就积极办学。戊戌变法时期,协办通艺学堂,开办俄文馆。辛亥革命时期,任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执掌北大。他认为办学堂对自己来说是“为能所为”。他主张教育强国,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他认为,民族强弱存亡的关键在于国民素质,变革社会,首先要改造国民性。他呼吁“蹶起而事教育之事”[4]255,大力提倡国民教育。严复写到:“虽然,有要道焉,可一言而蔽也。今吾国之所最愚者,非愚乎?非贫乎?非弱乎?则径而言之,凡事之可以瘉此愚、疗此贫、起此弱者皆可为。而三者之中,尤以瘉愚为最急。”[4]560“当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严复的教育救国理想是庸俗进化论影响下的结果,认为先要使人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逐步适应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社会制度。

第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始终如一。戊戌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故而严复大加支持,积极参与。清末实行预备立宪,恰满足了严复的政治理想,故乐于在晚清任职做官。曾有人问严复:“先生一向提倡新学,为什么还置身于腐败政府之下而不离开呢?”严复回答说:“常读柳子厚《伊尹五救桀赞》,况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5]380严复重提这一典故,是为自己反对革命的行为进行辩护,在他心里,只要清政府幡然悔悟,扎实立宪,其速度与社会功效既快又好。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与严复的政治主张相悖,故而严复对革命反对、阻挠,宁可退保袁世凯专制,也不与革命党人同流合污。

通过上述分析,显而易见,前后两次政治运动中,严复的思想主流始终未变:中国必须要摆脱封建专制,经由改良至君主立宪;并且只能渐变到君主立宪,不能一下子飞到民主共和。在实现君主立宪的道路上,必须行教育之本,循序渐进,在转变国人观念的基础上,改良社会机制。

2.“转变”、“落后”的分析

史学界历来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严复晚年的思想是落后的、倒退的,后期思想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第一,“转变”之解释。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严复有以下两点不同:首先,态度不同。从1895年到1898年这短短的3年间,严复办报纸、写文章、译书籍、协办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君主立宪,日夜操劳,表现了充足的干劲。而面对辛亥革命,严复忧心忡忡,担心社会变革成本过大,始终反对暴力革命。他把革命视为“鲁莽”、“流血”,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由君主径入共和,越躐阶级”[4]305是“拂天演之自然”的结果。他宁可与袁世凯走到一起,发表文章为他辩护,听从袁世凯的差遣,参与南北和谈。

其次,社会影响不同。维新变法时期,严复深谙西方思想发展的脉搏,省察中国时代发展的需要,倡导自由、平等、生存竞争,适时变革,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引领中国潮流的先行人士。但是革命洪流中的严复“已落后于时代的步伐,逐渐蜕化为一个掉队的先行者”[6]31。他依然坚守着他的政治改革必须以国民素质为基础,以国民性改造为依托的渐进主义的政治理想,当时代在进步,人民在觉悟,国家在苦难中走向光明时,他却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第二,“落后”之解释。“判断一位思想家是否进步,关键是看他是否提出了新的寻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方法。”[7]84大危机、大动荡和大变革的现实,要求快刀斩乱麻式的解决方案,而严复的渐进变革却告诫人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然则今而弃君臣可乎?曰大不可。何则?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4]34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为时过早,应以君主立宪为过渡期,要用教育为根本手段,提高民智、民德、民力,在此基础上再兴民主共和也不迟。晚年的严复仍然通过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从而使他在理论上陷入误区,在政治上走向落后、保守,与时代潮流发生了错位。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进步或倒退来评价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渐进变革,君主立宪,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治智慧,也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东西。遗憾的是,它与时代发生了错位,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渐进变革将会产生巨大的功效。”[8]198严复始终忧国忧民,以国家富强,民族危亡为己任。毛泽东说:“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9]1358这对严复的历史作用作出了很确切的评价。

总之,笔者认为,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个时期,严复的政治主流没有变化,“严复晚年的思想所发生的变化仅仅是其不再与时代主流取向合拍的外在变化”[10]98,只是对于这两个事件的态度和社会影响的不同。他所坚持的政治思想与时代发展的呼声不同步,因而是保守的、落后的。但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的初衷是好的。严复之所忧所虑,所言所讥,无不涉及中国落后的症结,他的思想之失误,同样使我们受到启发和收获。

[参考文献]

[1] 沈谣庆奏稿批语[M]//孙应祥,皮后锋.严复集补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 牛仰山.严复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 李泽厚.论严复[M]//王栻,王左良.论严复及严译名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王栻.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皮后锋.严复大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杨正典.严复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 阳伶.严复早晚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J].湘潭大学学报,2005(5).

[8] 董小燕.严复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9]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 赵林.论严复的历史观与其晚年思想的变与不变[J].世纪桥,2007(6).

猜你喜欢

严复辛亥革命袁世凯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