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时期政党的组织认同
——基于党员主体地位的考察

2011-04-03龚少情周一平

党政干部论坛 2011年10期
关键词:政党利益中国共产党

○龚少情周一平

社会转型时期政党的组织认同
——基于党员主体地位的考察

○龚少情周一平

一般认为,组织认同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所具有的与其所加入组织的一致性,它表明个体对组织的忠诚程度。组织认同标示的是组织内成员与组织的关系,是组织成员对组织忠诚程度的反映;而政党认同则标示的是社会成员与政党的一种关系,是社会成员对于政党忠诚程度的反映。组织认同是促进政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政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缺乏组织认同的政党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发展的,组织认同丧失之时,便是政党发展停止之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离不开高度的组织认同。

一、组织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组织认同促进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

政党组织发展是政党发展的重要内容。组织认同表明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的忠诚度,也表明政党对于组织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组织认同不断增强的过程,即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高度的组织认同,形成高度的组织团结和凝聚力。组织认同的增强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崇高的权威,因而,它就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加入党组织,组织力量因此将不断得到壮大。尤其是对于市场社会中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他的成员分散在各个领域,党员在其经济来源上的日益市场化、社会化,切断了原先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的党员与政党组织的直接利益上的联系,政党组织无法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依托行政权力对于党员进行直接支配。因此,如何保持市场社会中具有凝聚力的政党组织结构,更需要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认同。

(二)组织认同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政党文化的发展是政党发展的重要表现。政党文化集中体现一个政党的根本性质,反映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表征一个政党成员对于本党的基本态度、情感、信仰。组织认同的强化与政党文化的发展是一致的。就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组织认同强的政党,组织成员就有着较强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正确对待组织中的进退得失,能够以组织的整体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以实践组织价值追求为己任。显然,组织认同的发展必然推动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相反,如果一个政党组织认同十分低下,即可断定这个政党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出了问题,这实际上表明政党文化的发展遇到严重危机。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不断增强的组织认同。

(三)组织认同增强中国共产党的能力发展

政党能力的发展是政党发展的核心内容。政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己影响、获取、驾驭公共权力、实现政党目标的能力,离开了这一点,政党自身的存在,政党的全部价值都成为空谈。中国共产党的能力发展包括其为执政党地位获取合法性的能力、领导政府更好地进行建设的能力、顺应环境不断进行自我变革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组织认同的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组织认同的增强可以强化整个社会对于政党的认同,从而增强政党获取合法性能力的发展。组织认同能够更好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不断增强政党组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积极进行变革的能力以及进行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二、社会转型时期政党发展中影响组织认同的因素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从其产生时候开始,就是以高水平的组织认同为其鲜明特征的,然而,市场经济的演进以及多元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社会生态,也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认同带来很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一)党内利益分层以及党员利益选择的多样化影响组织认同

利益是认同的重要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并不以追求自身的利益为终极目标。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唯物主义者,绝对不讳言利益,并不是将利益视如洪水猛兽,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杠杆,与此同时社会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分化,党内利益分层和党员利益选择多样也逐渐成为不争的事实,并成为组织认同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有的人可能会说,共产党是全身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没有自己的利益。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话确实没有错误。马克思曾经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毛泽东也说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3]问题在于,不以自己的利益为终极目标是一回事,客观上是否存在自己的利益又是一回事。在战争年代强调没有党员个人的利益是一回事,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受到利益的影响则又是一回事。笔者赞同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的解释,他说,从组织学角度而言,“无论是自然形成的群体,还是自觉组成的各类政治经济社会组织,都有着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取向,说到底,都建立在一定的共同利益基础之上。政党既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存在,就不可能不遵循同样的规律”[4]。

中国共产党因其掌握了巨大的政治资源,其掌控的组织与国家权力似乎可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一切领域。这种强政党、强政府的发展模式下的政党权能,足可令任何倡导公民社会的西方政党望洋兴叹。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强大的功能也可能为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谋取利益提供方便。

从实践上看,计划经济时社会分配的平均主义取向使得包括党内各级官员在内的各界群众收入近乎在差不多的水平上,即便是处于较高地位的干部也莫不如此。然而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部门、岗位的不同造成的利益差异日益明显,并造成党内党员之间利益差别的扩大和分化,这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人所共知的事实。这对组织认同的影响在于,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的利益差别给予党员的行为导向可能使他们更加看重党组织的经济利益,而作为党安身立命的基础的“理想与宗旨”则似乎退居次要地位。不少党员不是认同党传统的组织价值而是认同入党所可能带来的组织利益,这是非常危险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下岗失业的工人,其中也包括为数不少的下岗失业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的出现和存在,使这一部分党员群体的经济状况有所下降,有的则陷入困难境地。此外还有大量外来务工党员等各种流动党员,他们很多工作在社会的底层,收入并不理想,有的甚至仅够养家糊口,总体生活状况并不如意。这样,整个政党系统,就其利益分配来说,事实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说在利益上政党体系内部已经发生了某种的分化,一部分居于利益较为丰厚位置,一部分居于利益中间位置,还有一部分居于利益困难位置。党内利益分化中的不利群体,他们无法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地保持高度的对党的组织认同度。

市场经济同时造成了党员利益选择机会的多样化。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时代,党员个体的思想牢牢地整合在党的权力体系中,就是党员个体的全部利益来源乃至人身都无不受到党组织的严格约束。可是,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颠覆这些,党对于党员既不能从利益上予以控制,又不能从行政上予以约束。对很多党员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学历高技能的党员来说,党如果不能容纳自己,市场将会吸纳自己,党如果不能使党员满意,党员将舍党组织而去。相对这部分党员来说,党的组织认同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挑战。所以,在利益选择多样化的时代,党如何更好地凝聚广大党员,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一种客观状况,不可小视。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的抬头以及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影响组织认同

价值认同是组织认同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党员、吸引党员的根本所在。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至为深远。就人的思想观念而言,则是传统的浪漫理想主义向包括实用主义在内的多样性观念的转变,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社会生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化的突飞猛进,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是行为的强大动力,公共道德的考量遭到冷落,物质上的成就成为许多人评判成功与否的标准,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消解等等。面对社会转型时期观念的巨大碰撞,某些党员在组织认同方面产生了困惑。

闵琦在《政治文化》一书中曾就“作为党员,你是否感到荣誉和自豪?”而进行的调查统计所采集的一组数据显示,超过40%的党员并不为自己的党员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5],这个数据应该是比较高的。荣誉和自豪既是一种心理的表现,也是一定观念认知的反映,对某一样事物失去荣誉感和自豪感,可以认为该事物在其本质性的内在价值上并没有获得认同,是党员组织认同感下降的表现。同时,该文作者还采集了一组有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数据。数据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党员并不认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恰当的看法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该是党员对于组织认同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考察组织认同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认同

面对新时期党的组织认同所遭遇的挑战,需要做多方面的适应性调整,其中至为重要的是,推进党员主体地位建设。“地位”似乎是个结构关系和组织过程的概念,所谓的主体地位是指在组织的权力结构关系中,组织的成员处于支配性的、主要的、积极的地位。党员主体地位,首先是指党员在党内的权力结构中和权力运作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党员的权利得到保障,党员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得到激发。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员主体地位是克服当下组织认同困顿,形成强大的组织认同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要增强市场化、多元化社会中的中国共产党之组织认同,增强党员主体地位乃为一迫切采取的途径。甚至可以说,没有党员主体地位,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认同,就没有广大党员发自内心的忠诚和组织的强大凝聚,也就无法做到不断地推进政党发展。

(一)突出党员主体地位能从权益保障上强化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认同

利益认同是组织认同的基础,从利益上认同是组织认同的一个重要原理,促进党员基于利益上的组织认同需要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有的人会说,共产党员是没有自己的利益的,强调利益上的组织认同那不是要主张党员追求自己的私利吗?诚然,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不以追求自身个人的利益为人生的根本价值取向。但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党员也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的正当权益,否认这一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比如,党员可以参加党内选举,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党员怎么可能认同党组织呢?又比如,党员对于党内腐败行为可以检举、揭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党员也很难认同政党组织。再比如,党员对党组织关于自己的不正当处分,可以提出申诉,如果无法做到,也会使党员对党组织感到灰心丧气。可见,不能完全否定党员的正当权益,尊重党员的权益,是增强党员对组织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党员主体地位主张党内平等、公正;主张党员对于党内事务的参与权、监督权;主张保障党员权利。只有通过凸显党员主体地位才能够促进党员基于权益上的组织认同。

(二)突出党员主体地位能从价值取向上持久坚实地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认同

党员的价值认同是组织认同的真正核心的东西,是维系组织认同最为根本性的要素。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价值上的动摇是根本性的动摇,是对组织认同最为有力的摧毁。思想指导着行为,一个党员如果不再相信党所主张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还指望他会认同这个党组织吗?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公众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与党员主体地位相互证明、相互促进,党的价值取向要求凸显党员主体地位,党员主体地位又体现保证着党的价值取向。

(三)突出党员主体地位能从情感尊重上持久坚实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认同

情感认同是组织认同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员基于情感、尊重等方面的因素是组织认同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党员主体地位强调了党员对于政党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积极参与,这就根本上否定了党员工具论的倾向,也否定了对于领袖迷信和盲目崇拜的认识与行为,从而突出了党员在党内的主体性存在,体现了对普通党员的尊重,也使普通党员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一个政党组织,如果党员缺少主体地位,党员只是被支配、被驱使、被管理的对象,这样的党员在党内是没有多少尊严的,对于党组织更没有多少感情。长此以往,他们的责任意识少了,疏离意识随之就增加了。

由上可见,组织认同是任何政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政党都必须努力凝聚大批党员,获得党员的认同和忠诚,失去了组织认同的政党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组织。可以认为,在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转型的情况下,党的组织认同离不开党员主体地位的构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员边缘化、客体化的直接后果是组织认同的降低乃至党员对于党组织的疏离,唯有坚持和突出党员主体地位才是保持高水平的组织认同的有效途径。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4]王长江:《重视对党的利益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5]闵琦:《政治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龚少情系上海市闸北区委党校副教授;周一平系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杨慧)

猜你喜欢

政党利益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