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2.0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2011-04-03赵蕾蕾浙江大学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赵蕾蕾 胡 斌(浙江大学)

Web2.0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赵蕾蕾 胡 斌(浙江大学)

一、从web1.0到web2.0:当前网络环境的新变化

毫无疑问,信息网络的产生与发展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适应不断分化与整合的现代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过程中,网络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融入到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主流,并广泛而深刻地参与到了现代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进化之中。现代人新的生存方式和本质力量正是网络的现代性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交互开放型的网络共同世界中,人的生存环境、行为方式和精神追求与传统生活世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本世纪以来,随着web2.0概念的提出以及web1.0到web2.0的迅速升级,网络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的时期。简而言之,web2.0就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互联网络,包括目前在互联网络上流行的博客(Blog)、维基百科(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Google、百度等形式,尤其是近两年来盛行的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和微博就是最能体现Web 2.0概念的代表事物。

与web1.0比较起来,web2.0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提倡的个性化内涵,即个人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了互联网中,实现了从“发布”到“交互”的跨越。个人不仅是互联网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使用者,同时成为互联网主动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具体而言,从web1.0到web2.0,在模式上是从读向写并伴随创造的一个改变;从基本结构上则是由网页向发表或展示演变;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以及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 ;在运行机制上则是自“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的转变。由此,互联网内容的缔造者也由专业人士向普通用户拓展,信息用户完成了由单一身份向双重身份的转变。

最终,当我们把视野聚焦到高校和青年大学生群体时,就会发现上述的客观变化对当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正在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机遇VS挑战:web2.0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web2.0下的机遇

1.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载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主要有课堂、谈话、会议、报告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受制于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表达方式的单一性等很多条件的限制,而web2.0网络环境具备既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和图像的优势,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网络终端设备的任何个人、任何地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声、像、文字相结合的教育课件来辅助教育,使教育手段直观化、形象化、现代化,它显示出来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和超大的信息量,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手段望尘莫及的。

2.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具备资源共享的特点,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丰富而鲜活的教育资源:其一,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性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其二,超大信息量和信息的固有本质,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其三,具有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可以使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

3.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针对性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这个目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清楚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并联系这些思想实际开展工作,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同时与以往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育更具娱乐性,更具说服力,能够声情并茂地阐述复杂枯燥的事理,内容丰富多彩,从多种感官综合促进了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接受程度,而且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客观地说,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及时性、针对性、直接性。

4、促进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一方面,网络拆毁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国内延伸到国外,教育者“一言堂”的教育方式被信息高速公路所形成的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所取代,学生可以迅速地了解外部世界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丰富的信息和跨时空的交流与协作功能,越来越把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联成一体,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机会,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从而更加顺利地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5、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由于web2.0的交互性特征,教育者在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概括成一种引导作用,即由知识的灌输、行为的管理逐渐转化为信息选择的启发指导和社会生活的帮助、服务,这种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受教育者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对教育内容提出置疑甚至反对。这种模式更具人情味、更具亲和力,能更彻底地清除教育对象心中的困惑与疑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在质上比传统模式更具优越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web2.0下面临的挑战

1.对传统教育主体权威的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信息的可控性为重要基础的,教育信息一般通过教育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整理后灌输给大学生。但是,在互联网上,信息具有多向性和共享性,这为大学生提供了选择和比较的可能,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大为加强,有时甚至会出现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迟于或少于被教育者,从而失去了宣传、教育、解释的优先地位,教育者的权威面临挑战。这是web2.0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2.对传统教育内容方法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传统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受到多元文化与信息潮流的强烈冲击,学生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性空前增强,这样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上,更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是与非、美与丑的事实并要求他们简单服从这一层面上,就很难再为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深入网络生活后渐渐习惯于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方式,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能采取更加民主更加自由的方式进行。这同样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积极主导web2.0网络环境的话语权,从而对学生做出正确具体的引导。

三、从问题到对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创新路径

(一)加强网络载体建设,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上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将思想政治课堂延伸到网上,打造教育教学的网上平台。

一是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设施建设。高校应积极投资建设网络硬件,各院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打造以特色网页为主体的网络软件,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翁”,只有这样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断扩大覆盖面。

二是要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建立政治理论信息资料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入网络,并占领主要阵地。建设一批富有各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政治理论学习网站、网上党校、校园BBS、QQ、微博、Wiki自主学习系统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技术支持。

三是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努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氛围,增强校园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动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将网络应用到学校管理中,通过网络发布学校的形势政策、管理条例和服务信息,建立建议和意见反馈机制,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运用网络技术,建立集约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形成以“六大平台”为主要模块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载体。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一,建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刑事政策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为依托,开设“思想政治课”、“形势政策课”多媒体教学课件、思想政治理论学术论坛、经典著作选读、专题资料库、网上影院、网上沟通交流及答疑系统等栏目。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软件,把严肃抽象的理论教育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第二,建立网络党团建设平台。通过网上“虚拟社区”,创建专门的红色网站,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网上互动党课、网上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模式;开展网上团的建设,建设网上团支部,进行网上评优工作,组织网上主题日等。如开展网上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网上科技文化月、艺术节等活动,以增加活动的思想性、趣味性、开拓性,提高活动的参与率、扩大辐射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建立人性化、规范化的网络管理育人平台。高校学生工作应在重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建立科学的管理育人服务平台。为此,以学工部、团委、公寓中心网站为依托,建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学生管理信息发布、评奖评优、综合素质测评、学习成绩和课程管理、日常教学质量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

第四,建立高品位的网络素质教育平台。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使其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要运用网络开设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专题讲座、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职业资格认证、科技创新创业等的内容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蓬勃开展。

第五,建立高效有序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在完善网上毕业生管理系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沟通提供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要坚持以就业为龙头,加大就业咨询、指导力度。运用web2.0网络环境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为大学生就业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六,建立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空间。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咨询专任教师,积极建设心理健康专题网站,开设咨询热线、心理行为训练、学生网上心理测验调查、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等栏目。形成以学生自我调试为主的自主调节与学校干预下的外部调节共同作用的发展系统。

1.朱西周.论网络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史敏.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与交流,2007(27).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白宇.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D].大连理工大学,2005.

5.王辉.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D].湖南师范大学,2006.

6.胡钮.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7.毕明福.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8.朱建峰.论网络社会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

9.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10.廖新年.互联网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62).

11.方国才.挑战与对策:信息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2008(6).

12.郭倩倩.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硕士论文)[D].大连海事大学,2009.

13.浙江大学团委.从“单向发布”到“多向交互”[J].中国共青团,2010(8).

责任编辑 纪 峰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