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工作状态的调查
2011-04-03李会钦
◎李会钦
大学生村官工作状态的调查
◎李会钦
河南省自2002年启动“大学生村官”工程以来,经过10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与研究,并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农村 大学生村官 工作
2002年,鹤壁市选聘205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序幕。特别是自2008年3月中央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河南省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官(指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在大学生村官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系列“利好”的推动下,有的地市甚至确立了“未来5到10年要力争实现每个行政村有2至3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那么,经过10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基本状况如何?给“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怎样的支持?这项意义重大的福民工程还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1年1月中旬,调查组随机选择洛阳、南阳、平顶山、新乡、安阳、驻马店、许昌等11个市、20个乡镇进行了调查访问。整个调研工作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查阅受访市、县、乡镇有关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文件与政策;二是深入基层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状态。查阅文件与相关材料是在县、乡的政府部门,主要了解当地政府有关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相关文件和有关政策;对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状态的了解则是深入乡镇、村、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个人访谈等方式开展工作。调查对象包括乡镇及村干部、村民以及大学生村官。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调查组设计了A、B、C三份针对性较强的问卷。A卷旨在了解乡镇、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认知、评价及期望等;B卷旨在了解大学生村官自身的生存现状、工作状态等;C卷旨在了解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认知程度、基本评价及其期待等。本次调查历时半个月,查阅文件28份,回收有效问卷988份,访谈对象超过2000人次。统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结论基本能够反映河南省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工作、生活样态。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显著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大多数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所学和特长,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正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从调查的结果看到,“一村一官”的目标已经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活力与希望”。调查发现,有41%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来了以后村里“有了变化”,还有14%的村民认为“有明显变化”。同时在接受调查的当地干部和村民中,91%的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村官怀有较高的期待,“希望这项工程能够越搞越好”,能够真正为农村带来更多新的变化。
2.村民得到了有效的引导。通过访谈课题组了解到,在大学生村官的努力下,村民们对当前国家政策、先进农业科技、市场化观念的认知度有明显提高。许多与大学生村官有所接触的村民们,也都能够从这些年轻的村官们那里得到更多与村民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更为可喜的是有的大学生村官还把村民组织起来,围绕国家的三农政策、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产品购销策略等进行培训,这些都在提高村民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大学生村官的自身能力有所提高。在与大学生村官们的交流中发现,在农村基层村干部岗位上的实践锻炼,使其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74.6%的人认为选派大学生村官这项工作可以“锻炼青年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64%的人认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却缺少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学生们来到农村工作能够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对于他们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村官工作的经历及其所积累的经验也会成为他们未来人生实践的宝贵财富。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各地区的工作差距较大。既有象南阳邓州、平顶山汝州这样一些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区,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仅仅停留在发个文件、选几个人下去走走的层面,工作不深入,成效不显著。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8%)的乡镇或者没有给大学生村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或者没有给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或者没有向大学生村官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际成效。
2.管理不够规范。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六成的乡镇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是宏观的多、微观的少,原则性的多、具体的少。满足于上级文件的传达,缺乏日常的有效管理。有30%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上级“没有给自己下达明确的工作任务”;有20.9%的大学生村官指出有关部门“没有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吃、住问题都没有解决;有35.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机制不健全”;有26.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考核机制不完善,影响到了工作积极性”;有16.2%大学生村官认为“与当地干部协调合作困难”;还有14.5%的大学生村官感受到“基层不支持我们的工作”。
3.大学生村官工作重心错位。顾名思义,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战场应当在村里,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或者“心不在焉”,或者“不务正业”。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个别大学生村官没有沉下心来。有一部分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只是为了报考公务员或者研究生时能够加分,村官工作只是一块“跳板”;有的只是把到农村担任村官作为暂缓就业压力的“缓冲器”。因此,他们在工作中明显缺乏责任感,不愿意俯下身子认真工作,更谈不上什么长远打算了。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态度需要改进”;有1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当前就业不容易,那就“先挣个饭钱再说”。二是大学生村官被“借调”现象比较严重,经常被安排去完成上级交代的“临时性工作”。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们用于所在村里工作和完成临时性工作的时间以及精力分配比例如下:18.3%的人为4比6;28.2%的人为3比7,12.7%的人为2比8,20.8%的大学生村官由于忙于完成上级安排的琐碎事务而无法深入了解村情。有的大学生村官甚至完全成了一名乡镇机关里的“常任工作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偶尔或者经常被其他部门借调,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村官虽身为村官,却不能深入基层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造福于村民。
4.工作虚浮不深入。在“大学生村官对所在村村民状况的了解程度”方面,有5.2%的人选择“基本不了解”,有48.3%的人选择“初步了解”,32.8%的人选择“一般了解”,只有13.8%的人选择“非常了解”,熟悉绝大部分的家庭情况、生产经济状况以及村民的需求。在“大学生村官对所在村村情的了解程度”方面,只有11.4%的人选择“很了解”,有51.4%的人选择“基本了解”,有20.8%的人则由于忙于上级安排的琐碎事务“无法深入了解”,还有6.9%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虚浮还可以从被访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了解程度”得以佐证:在回答“是否认识本村的大学生村官”问题时,有41%的村民选择“不认识”,有33%的村民选择“不知道有大学生村官”,仅有约25%的村民选择“认识”,并且还只是“偶尔交流”。大学生村官工作之虚浮可见一斑。
5.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村民以及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有着很高的期待,并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在事实上,民众对大学生村官们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在与当地干部和村民的交流中,调查组了解到很多大学生村官的综合能力并不足以担任此项工作。乡镇、村干部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们普遍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工作态度也有待改进。32%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的“综合能力素质需要改进”,31%的村民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最大的问题是“对农村工作不熟悉”,无法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另外年轻浮躁、缺乏耐心、不能吃苦、缺乏责任意识,也有一定比例的选择。在回答“大学生村官亟待提高的素质是什么”时,32%的村民认为是综合能力,25%的村民认为是工作态度,23%的村民认为是心理素质,19%认为是专业素质。
6.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长期创业、扎根农村的打算。目前,大学生“村官”任职年限一般为3年。在大学生村官回答“任职期满后的工作打算”时,有33.3%的人选择考公务员,23.5%的人选择回城市找工作,只有15.75%的人愿意留在农村继续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实绩。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
1.严格选聘机制。首先要研究建构科学的选拔标准体系,不仅要考核其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核其综合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更要考核其奉献精神、价值趋向等精神诉求。应挑选真正愿意服务基层、有吃苦耐劳精神、立志献身新农村建设的有志青年到这个工作岗位上来,使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2.理顺管理体制。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要明确具体的管理部门,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员,改变大学生村官名为“多头”管理实则“无头”管理的现状。特别是乡镇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要把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工作上升到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高度来认识,认真抓好这项工作。应当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切忌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临时工”、“突击队”、“急救员”。这样不仅会带来严重的人才浪费,更会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迟滞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3.完善奖惩机制。科学完善的奖惩机制有利于推动工作前进,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奉献精神。一是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绩效的考核。应当在细化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实行量化评级,立足于尊重大学生村官成长规律,着重考核各项工作开展的实际成效。二是要加大奖惩力度。既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在物质层面奖励先进典型,从而激励他们自觉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甘愿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工作;还可以通过评优表先,在精神层面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愿意扎根农村长期服务的优秀大学生村官打开“留得下”、“上得去”的通道,要切实让大学生村官看到只有通过努力工作、积极奉献才能开辟自己的美好未来。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淘汰机制,使那些不思进取、私心严重、不愿奉献者被及时淘汰,力避“只占其位不谋其事”事情的发生。三是要不断完善考核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公正、科学、合理。考核和奖惩均要做到标准严格、依据充分、程序严谨,使每一位大学生村官心服口服。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奖惩,鼓励大学生村官多思考、多创新、多干事、多奉献。
4.完善培训机制。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是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重要一环。大学生村官的“职前培训”可以促使其更快地转换角色,适应农村基层生活,为其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大学生村官的“职中培训”有利于引导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更有成效地造福于村民;大学生村官的“职后培训”有利于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规定的工作任期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
5.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乡镇政府应当关注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有义务为大学生村官正常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能让任何一个大学生村官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能够使他们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提高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工作质量。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
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其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议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除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不断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外,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必须自加压力,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应着重提高社会适应、团结协调、工作创新等能力;着重模塑乐于奉献、真诚服务、亲民爱民、富有责任等精神品格;着重培养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身体力行、谦虚谨慎、遵纪守法等优良作风。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风清气正的群众的“自家人”、“贴心人”和“领路人”,真正成为能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扎根于农村的优秀大学生村官。
①仇华.大学生村官战略面临的挑战与长效发展[J].大家,2011(9).
②张丽,韩新宝.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③维海,杨纲.让大学生“村官”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J].北京支部生活,2007(4).
④王晓坤.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的几点看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
⑤马爱玲.“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2).
G40
A
作者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
责任编辑 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