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

2011-04-03李婷婷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儿童

◎石 军 李婷婷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

◎石 军 李婷婷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探讨的是如何从学校和社会方面给予这些“困境学生”以帮助,很少有人把关注的视野投向留守儿童家庭本身。本文从留守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关系入手,以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家庭关系结构为基础,试图从各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教育因素,从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施加道德影响。

农村 留守儿童 家庭关系 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这一名词特指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随祖辈或其他亲友生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①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这种“留守”的状态催化或加剧了有关儿童群体原先处于萌芽阶段的各种问题。其实,“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在非留守儿童身上也是同样存在的,因此,对这个特殊群体里的孩子,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他们与非留守儿童的内在差异,如心理、情绪、情感等微观的深层次方面,将那些因为父母亲情缺失、亲子教育错位而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留守儿童”现有的家庭关系,挖掘各种关系中积极的教育因素对其施加道德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丰富他们的道德体验,养成健康的德性。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靠各种社会关系来维持的,社会中各种事物联系的方式不同,所表现的关系性质也不同。②家庭表现了人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对社会来讲,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关系之一,它的产生与满足人的衣、食、住等生活需要相联系,并与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这两种人和自然的关系一起纳入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自身而言,家庭也是最初的社会关系。人出生以后,首先便与父母双亲、兄弟姐妹同居共处,即和家庭发生关系,然后逐步走上社会,发展其他关系。人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是作为关系中的人而存在的。海德格尔在论证“此在”(人的存在)时也强调“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而这种存在本质上是与“他人”“共在”,非关系性存在的人是事实和经验中不存在的。③即使是从个人主观主义出发的存在主义者萨特也承认“那个直接从我思中找的自己的人,也发现所有别的人,并且发现他们是自己存在的条件”④。每一个自我的存在也只有通过他人的存在而呈现并得到证实。农村的留守儿童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自然是存在于家庭关系交织的网络中的。尽管他们的父母一方或是双方远离他们,有可能因为亲子教育缺失或错位出现不良的行为表现,这并不意味着对他们的教育无法进行,他们的生活可以放任自流,通过各种家庭关系对“留守儿童”施加正面积极的影响还是可能的。

有关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照顾形式基本上有四种:(1)父亲或母亲的一方照顾教育;(2)爷爷、奶奶等祖辈进行隔代照顾及教育;(3)其他亲戚照顾并负责教育;(4)同辈中的长者互动成长或自己照顾自己。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基于关系的划分,其标准是“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家庭关系。这四种主要的关系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的基本关系,也是对他们施加家庭教育影响的最主要方面,不容忽视。

二、基于家庭关系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联系和作用中,因此,家庭内部交织和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每一种关系都包含着对人教育的因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留守儿童”的家庭内部,我们试图通过这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关系来对他们实施家庭教育。一般地,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根本问题就是把下一代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可以说,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旨归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根本目标就是要成就人的德性。⑤

家庭道德与其他社会道德相比,具有天然性、持久性的特征。⑥夫妻之间的感情关系和两性关系是人世间最自然的关系,而所有家庭都是以婚姻为起点,以血缘为纽带连接起来的,各人依据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辈分分担不同的家庭角色,组成一个天然的家庭关系网络,表现为同辈人或几辈人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传递。这种天然性特质使得家庭要素 (家庭成员)之间在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认同和形成示范。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关系将世代延续下去,所体现的持久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来自各个家庭因素的道德影响趋向一致,而不至于产生巨大的矛盾和冲突。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就是这样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着,它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

在“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或多种这样那样的家庭关系,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应该明确的是,每种家庭关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影响都可能是利弊共存的,我们希望各种家庭关系在孩子的成长中尽量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一)夫与妻:爱与和睦

“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双双外出务工,剩下小孩留守“空巢”,有的则是父母之中一人留下照看孩子,这部分人大多为母亲。对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进行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孩子的父辈因为时代、生活条件的限制,文化程度大多比较低。可以说,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对孩子的教育是少之又少的,甚至是无能为力的。但这并不等于父母无法教育孩子。恰恰相反,父母的言行举止、品格习性等非文化知识方面的示范,是最好的德育教材,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主要的影响。当然,我们并不否定“成材”教育,只是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成人”教育应该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留守儿童”父母不应该认为自己没文化,教不了孩子,就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更不应该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就把教育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本质上就是要我们的父母学会不失时机地加强亲子代际间的沟通和联系。正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就要更珍惜每一次的机会,懂得跟孩子交流,并传达对他们的关心,而不是责骂批评。即使这种亲子教育不是面对面开展,而是通过电话和书信的方式进行的,也能够达到好的效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得到良好的“关系感”,他们知道自己不是“断了线的风筝”,他们能够进一步体会到父母的辛劳。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H·加登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就阐发了个体心灵中的这种“他人感”、“关系感”。儿童在一岁时开始就与母亲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联系,正是基于这种与母亲、抚养人以及往后与他人的联系,从婴儿期就开始能感受其他人的情感与经验,“他已经在亲近、关照与爱他主义之间形成了一种联系”。随着儿童的成长,这种“他人感”、“关系感”也不断发展。⑦因此,留守孩子的父母应该重视维持和巩固孩子的这种关系感,即使双亲不在自己的身边,孩子仍可以时刻感知到父母“爱”的存在。Micheal Schulman和Eva Mekler研究发现:“要培养出心中有爱的孩子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父母钟爱的子女较可能喜欢别的孩子,也较受欢迎。”⑧沐浴在父母爱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更容易对他人表达自己的爱,更容易关爱别人,这种对“爱的模仿”会逐渐变为“爱的习惯”,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培养孩子成功与否不在于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短,不在乎接触的时间多少,重要的是贯注了多少真爱,并且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

除了“爱”的教育,在夫妻关系中蕴涵的另外一个教育因素是“和睦”,在“留守儿童”的父母之间这种“和睦”的夫妻关系必须突破空间的限制。由于长期的分离,很多夫妻关系出现了淡化的趋势,夫妻间有效沟通缺乏。父亲大多为生计在外奔波,母亲留守家中,成为家庭的顶梁柱。面对繁重的家庭琐事,很多女性不免在情绪上容易产生波动,变得没有耐心,易迁怒。有些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埋怨自己的丈夫不管事,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出现了问题,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这些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种不和睦的夫妻关系直接作用于母亲,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那么分隔异地的夫妻之间如何为留守孩子营造起和睦的心理氛围呢?对于母亲来说,应当学会坚强,保持良好的心境,不要因为担子沉重就变得怨天尤人,歇斯底里;学会平衡自己,不要过多地去计较自己为家里做出的牺牲;学会理解丈夫,向孩子说明父亲不在的原因,为孩子的父亲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为生活工作忙碌,不常在家——这种形象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作为“留守儿童”的父亲,外出打工,也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的母亲沟通,询问家里情况,了解实际的困难,想办法给予解决,不要认为自己在外挣钱就大不了,其他事情都不管。在家的时间虽然短暂,也要极力地亲近孩子,增加感情。可以与孩子谈心,一起体验某种事物,产生共同的感动,即使时间短暂,也会深深铭刻在孩子的心里。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或是为了补偿孩子,给他们很多的钱或玩具,这都不是他们最需要的。我们发现,为家里人工作,不常在家的父亲,反而什么都不干,整天待在家里的父亲似乎更能使孩子感到满意。⑨夫妻之间默契一致,彼此分工协作,努力突破空间的限制,让留守孩子从心里感受到家的和睦与完整,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隔辈亲:尊重与理解

由于父母双亲迫于生活外出打工,照顾孩子的监护责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家中老人的身上,留守儿童跟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中不免会出现诸多的问题,这都可以归因于祖辈和孙辈代际特征的异质性。⑩老人与孩子在社会认知、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往往相互之间难于沟通。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处于生理发展的衰退阶段,精力本来就很有限,在家中仍要操持一部分的农活家务,因此,放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和时间就更加有限了。从照顾的质量上看,“只养不教”的现象普遍存在。老人家认为只要自己尽力做到让孩子有饭吃、有衣穿就算可以了,其他的方面也只能依靠学校、老师给予教育。据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所做的《广东省困境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广东省内80.4%的留守儿童被托付给他们的祖辈。老年人体弱,能力、精力有限,所以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往往是有心无力,或是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们对儿童的照料主要局限在学习成绩、吃饱穿暖、安全健康等浅层次的关怀上。老人家不知道如何与儿童进行交流,如何对儿童进行关怀。主要的冲突是:不喜欢儿童顶嘴,不了解情况而误会,不喜欢儿童出去玩,等等。该调查报告也分析了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1)老人思想意识保守,代沟深,不喜欢儿童忤逆自己的意思;(2)有效沟通不够,不了解实际情况。⑪

尽管现实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对这种隔代教育也不需要悲观失望。在祖孙关系中仍蕴藏了独特的教育成分,那就是尊重和理解。祖辈和孙辈代际特征的异质性是不可避免的,它给祖孙关系带来了压力和摩擦,因此,在缺少中间一代调和的情况下,祖孙间的尊重和理解变得异常重要。只有当我们的老人试图去理解孩子的天性(如:贪玩),以尊重的方式给予教育或约束,孩子才会理解老人的苦口婆心和尊重老人的教导。

而要教会孩子理解和尊重,最具实质性意义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拥有更多被理解和被尊重的切身体验。也就是说,爷爷奶奶们树立起来的好榜样是孩子学习的典范,我们相信,在一个理解和尊重的环境下成长,孩子才会潜移默化地将理解和尊重这些美好的品质内化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我们的爷爷奶奶不妨首先主动敞开心扉,接受孩子的贪玩、好奇,理解孩子的活泼天性,而不是时时担心,事事阻挠。给孩子一点自己的空间,孩子才不至于总是倾向于用抵制的情绪反抗祖辈的教导,从而缓和祖孙间因为代际间异质性造成的摩擦。

(三)叔父姨表 :责任感

在留守儿童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委托给叔父姨表等有亲缘关系的长辈监护的,这部分孩子所占比例虽然不多,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的成长,因为他们所处的家庭关系结构也是独一无二的。从法律关系上看,叔父姨表并没有直接的抚养义务,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加上家中无老人管教,所以自然被委托承担起了暂时的监护责任。从很多调查中显示,其实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是很尴尬的,存在很多的困难。首先,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亲身子女,在管教时候严不得,松又不是。其次,为了与孩子减少摩擦,很多叔父都选择了让孩子放任自流,这样一来,留守孩子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

我们试图找到一种更好的媒介把叔父姨表与留守儿童紧密联系起来,巩固彼此间的感情而不至于淡化。当代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从伦理学的角度考察人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主体间性是建立在对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基础上的。他把每个人的主体性看成是一种责任——对他人负责,他认为只有对他人负责时,我们才能见证他人,他人才实质性地向我靠拢。⑬所以,叔父表亲等长辈应该如何践行这种委托的责任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委托监护人应与学校的老师保持频繁的联系,视留守儿童为自己的子女,鼓励留守儿童多参加学校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尽量避免留守儿童与社会闲散人员接触;应努力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做到“严格”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陶冶,健康的成长。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来看,长辈这种认真履行责任的态度对他们而言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会因为身在其中而体会到一种责任感,明白不仅要对别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

(四)手足情:互助成长

多子女是农村家庭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未成年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同兄弟姐妹一起度过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仅次于父母的影响。在留守儿童现实的生存环境中,兄弟姐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与其他兄弟姐妹自幼生活在一个家庭中,接受相同的父辈的影响与教育,相互之间的心理认同和亲密情感比较强烈,加上兄弟姐妹之间是平等的,在共同生活中可以相互获得感情上的支持。所以,当父母外出务工时,留守儿童年长的兄弟姐妹自然而然地承担起照料、教导的责任,这也是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相似的成长经历,使得同辈的人之间在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认知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相同性,彼此之间比与长辈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兄弟姐妹从小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在亲密交往中培植起真挚的友情。这种建立在共同的生活基础上的伙伴关系最容易进行沟通,有利于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弟、妹往往能在无意之中从兄、姐那里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兄、姐也可以在扶助、影响弟妹之中,学会关心他人以及与人交往的本领。

注:

①②⑥⑩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④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⑦加德纳.智力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⑧刘惊铎.道德体验:深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J].和谐社会:公共性和公共治理,2004.

⑨池田大作著,卞立强译.孩子们是未来的宝贝——教育箴言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C913.5

A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纪 峰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家庭儿童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