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79例临床观察
2011-04-02王鸽
王鸽
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不断取得新进展,笔者将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0年5月诊治的155例高血压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男性92例,女性63例;年龄34~75岁,平均(52.5±3.5)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4.0±1.5)年;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西药坎地沙坦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坎地沙坦4 mg口服,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5mg口服,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平肝降压汤治疗,方剂组成:陈皮10g,姜半夏15g,茯苓15g,炙甘草10g,枳实5g,竹茹10g,石决明30g,夏枯草15g,泽泻15g,白术15g,天麻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
1.3 疗效标准
研究中以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具体标准如下,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1mmHg=0.133k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43例,有效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显效38例,有效2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928,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乏力,1例患者出现水肿;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乏力;两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且自行缓解,不影响治疗,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安全性好。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由于中枢神经及体液系统功能紊乱,引起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慢性疾病,以40岁以上的病人为多见,本研究中病例资料符合该疾病的年龄特点。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的治疗,降压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而更重要的在降压的同时要预防靶器官的损害,从而最终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2]。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取得满意效果,西药在降低血压方面比较迅速、可靠,但是中药改善症状比较灵活,而且比较理想[3-5]。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医重视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强调心理、整体、环境的调整,能有效改善症状,西医注意血压指标及危险分层,可有效、迅速控制血压升高,但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共同目标及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6]。治疗原则中所谓靶器官是指人体重要的肝、肾、脑等等器官,观察组中加用健脾平肝降压汤,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做到了保护靶器官,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做到了不同的医疗体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使临床效果更佳。另外,需要重视的是,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低盐饮食,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特别要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综上所述,笔者在本研究中得到的结论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满意,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2]许恒忠,李金英.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4(2):53-56.
[3]匡丽萍,陈兴坚.2004~2007年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9,24(1):64-65.
[4]张丽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106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117.
[5]王冰.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J].山西中医,2009,25(5):30.
[6]程敏.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5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