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称谓元语言系统的运行规律及文化特征

2011-04-02

城市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元语言人称指代

燕 莉

自从 1933年 Alfred Tarski提出“元语言”(metalanguage)以来,这一概念从哲学界发展到语言学界,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断发展。在这些研究中,我国语言学家李葆嘉(2002)将“语言学的元语言”与“哲学界的元语言”区分,并提出“词汇元语言”是元语言类别之一,指出词汇元语言是处于词汇层面用来进行日常交际的最低限量词汇,由词汇元语言集合构成的系统可以成为语言使用及教学的择词依据。[1]而李健雪在研究称谓语时,指出了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元语言性质。[2]本文以对词汇元语言系统的理解为基础,认为称谓语是人的语言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其中频繁参与日常交际的部分为“最低限量词汇”,是词汇元语言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元符号”的集合构成了称谓元语言系统。

一、称谓元语言系统

称谓由以下几类构成:亲属称谓、社会称谓、人称指代称谓及姓名称谓。亲属是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3]。也就是说,亲属称谓词是反映直接或间接的血亲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称谓词语,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嫂子、表姐等等。根据亲属词概念的语义空间,可分为亲属的亲密程度、姻亲和非姻亲两个分支。[3]社会称谓词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的称谓词语,可以分为非亲属称谓词和仿亲属称谓词。非亲属称谓词用来描写和解释社交关系,是指除开亲属关系以外的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叫法等,例如“老师”、“朋友”、“师傅”等。但在社会交往中,一系列仿亲属称谓“大爷”、“大叔”“爷爷”“叔叔”“阿姨”虽然具有亲属称谓词相似或相同的形式,但并不表达亲属关系。指代称谓一般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形成的称谓语,在现代称谓语中,是指“我(们)”、“你(们)”、“他/她(们)”等这些人称指代称谓语(在指示语系统中,被成为人称指示语)。姓名称谓即指对人的名字的称呼。

由此可见,除姓名称谓有具体性和特殊性外,前三种(即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人称指代称谓语)都具有普遍意义,在语言交流中频繁使用,是反映亲属关系、社交关系、谈话对象空间的语言符号,是具有“元语言”特征的自然语言。其中,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总称为人际关系称谓。也就是说,人际关系称谓与人称指代称谓共同构成称谓元语言系统。

二、称谓元语言系统的运行规律

人际关系称谓语与人称指代称谓语除了语符特征上有明显区分(如名词和代词的区分)外,在运行上也有明显的区别。但有些情况下两类称谓语存在指代的“重叠”性,如以“我”为参照点,我的“爷爷”也可以用“他”等来表示。那么,在语言表达或交流中,到底是从词汇元语言系统中选用人际关系称谓语还是人称指代称谓语?人际关系称谓语与人称指代称谓语的择词依据分别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探讨称谓元语言系统的运行规律。

(一)人际关系与言语关系的描写

称谓元语言系统可以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根据所描写的关系性质的不同,可以判断在语言中究竟应该选择人际关系称谓语还是人称指代称谓语。

人际关系称谓语侧重对人际关系的描写,而人称指代称谓语侧重对言语关系的描写。人际关系称谓语是发生在人际关系网内,如前所述,人际关系网包括亲属关系网外,还包括社交关系网。人际关系称谓语就是人际关系网上描写人际关系的各节点名称。而人称指代称谓语则发生在言语活动空间内,在这一空间内由说话者、听话者以及第三者组合成的一个封闭性系统,这一组合的直接指称符号就是人称指代称谓语。因此,它表明的是谁是言语活动主体“我(我们)”,谁是言语活动对象“你(们)”,而谁是言语活动间接涉及的“他/她(们)”。

值得注意的是,对人际关系和言语关系的描述在经常是交替出现的。在一般的语言中,人们在由人际关系称谓语实施对人际关系的描写功能后,很快就转入言语关系,由人称指代称谓语承担对言语关系的描写功能。这就可以解释语言中表示人称的名词出现后、接着多用人称代词指代的现象。

(二)语境独立型与依赖型的区分

一般来说,人际关系称谓是不需要依赖语境的。无论有无具体语境,人际关系称谓具有确定性,只要话语的主体确定,就可以完成与主体关系的描述。如一个人的亲属关系是固定的,而社交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无论在何种语境下,“爸爸”对于“我”都是对一个特定的人的称谓。从元语言描写和解释的角度来说,生孩子人就被称为“母亲”,教书的人就被称为“教师”等等。这都表示,人际关系称谓是可以不依赖于语境的,它本身就具有确定的“意义”。

反之,人称指代称谓是需要并依赖语境的。人称指代称谓语是传统语法中所讲的人称指示语,指示即是在语言信息的传递活动之中,与说话人的知觉相关的语言表现部分。列文森(Levinson)认为, 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指示语明显地在语言结构上表现出来的。[4]某一言语活动的语境建立后,构筑了话语空间,此时人称指代称谓相对于人际关系称谓优先使用,即在这一空间内,一般用人称指代称谓表明交流的概念区域,而人际关系称谓使用受限,我们称为“先用”现象。随着语境的变化,人称指代称谓的对象出现不确定的倾向。言语活动建立的系统随语境消失而解体,先用现象消失,随着新的语境建立,人称指代称谓又可以反复使用在新的语境。

由此可见,人称指代称谓语具语境依赖性特征(在指示系统中,被称作自足封闭性(closed self-sufficiency)。[5]如有具体交流情境的情况下,多使用“我”“你”“他”之类的称呼。如果违反这一现象,就违背了正常的语言规则。当然,在这一封闭性空间中,并不排除在特定关系或情景下一些具指称功能的人际关系称谓,如为表达亲密或强调等特殊的语气,“我觉得您说的是正确的”这样的句子也可以换成“女儿觉得爸爸说的是对的”。

(三)特殊效果与心理距离的表达

有时在选用称谓语时,故意违背其运行规则,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表达不一般的感情色彩,产生强调及其它特殊效果。一般是人称指代称谓应该选用时,却改用人际关系称谓语。如强调关系的:“爸爸(我)爱女儿(你)。”“你们放心好了,包在老师(我)身上。”又如在幽默、小品、相声语言里,常被使用来制造效果。“老弟(我)今天精神差,来跟队长(您)请个假。”(说话人跟听话人请假)

在言语活动时,人际关系称谓语和第一、第二人称指代称谓语的使用可以拉近言语使用者的心理距离,而第三人称指代称谓却有拉开距离的作用。因此,在希望缩短心理距离时,选用称谓元语言时,第三人称指代称谓不出现,多换成相应的关系称谓。

三、称谓元语言系统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因此,笔者认为,称谓元语言不仅具有语言的符号特征,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描述人与人的关系,是一套关系系统,因此能作到以语言的形式直接体现特殊的文化特征。

(一)重视家族

众所周知,汉语称谓语中亲属称谓是非常繁复的。如赵元任的《中国人的各种称谓》(Chinese Terms of Address)一文中列举了中国人的亲属称谓114种,每种分为正式称呼、直称和书面语体称呼。如血亲父系的granddaughter-in-law的正式称呼为“孙媳妇”,直称是“孙少奶奶”,书面语体称呼为“孙媳”[6]。而西方语言中表达称谓的词约为23个,如一个uncle 就可以指“叔叔”“伯伯”“舅舅”等。英汉语在亲属称谓语上的差别体现了汉英不同的亲属文化。汉语文化中对亲属关系的重视程度明显比英语更甚,汉语中的儒家思想、集体主义观念的突显使得汉语及文化中对家庭关系网络清晰的要求更高。

另外,中国的称谓语中自古就有自称和从亲称谓以表达亲密的家族观念的特殊文化。用亲属称谓取代“我”这一人称指代称谓语的用法在汉语中更能体现说话人与对象关系的亲密性,这也从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家族意识的强烈。汉语中从亲称谓表现之一是长辈对晚辈的从儿称谓。比如当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往往不会采用“我”这样的词语来称呼自己,而会用“爸爸”“妈妈”这样说明自己身份的名词来称呼自己。例如:“宝宝,别哭。妈妈(我)抱宝宝。”其二是同辈之间的从小称谓代替“我”。即年龄大的以年龄小的对自己的称呼来称呼自己。例如“哥哥(我)有点小事,帮下忙吧。”另外仍存在的从长称呼。即长辈称呼自己的称呼语代替“我”、“你”、“他”。例如:“儿子(我)对母亲(您)尽孝道是应该的。”“照爸爸(我)的意思,哥哥(你/他)有事,妹妹(她/你)应该帮忙。”等等。

(二)突出层级

称谓元语言系统的运作还突出了层级观念,这种观念渗透在亲属关系系统和上下级等权势关系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尊卑长幼有序,上下级层次分明,体现了汉语自古以来的“层级”文化观念。

最突出的表现是是权势关系对称谓语的影响。如因为人称指代称谓语对于心理距离的特殊作用,即第三人称指代称谓语有拉开距离的作用,因此一般能用第三人称的时候不使用第三人称;而第二人称指代称谓语虽然可以拉近言语使用者的心理距离,但运用官衔可以突出层级关系,所以常常以上级官衔来代替第二人称,以强调层级关系,如“主任(您)请坐这儿,我坐那边。”这句话能更好的表示对上级的尊敬。

(三)尊重职业

对职业的尊重在称谓语中一般表现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称谓语的使用。如对于行业有经验者称呼为“师傅”,体现了对资深从业者的尊重,而对年轻从业者的“小师傅”的称呼,也体现了对劳动者的亲切态度。

关于某些社会职业的称谓语经常优先于人称指代称谓语使用,表现了对该行业的认可和尊重。如“老师”“警察”等等。有这样的例子:“老师(您)喝茶。”既表达了尊重又表现了对教师职业高尚性的认可。又如,“这是捡的钱,就交给警察(您)了。”表现了对警察权威的认可。

在社会中,频繁使用的人际关系称谓(亲属关系称谓、社会关系称谓)和人称指代称谓共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语言的角度来说,人际关系称谓语和人称指代称谓语的集合构成了称谓元语言系统,从而成为词汇元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文化角度来讲,作为整体的称谓元语言系统通过对人的关系的描述,突出体现了特定语言背景下的文化特质。因此,对称谓元语言系统的研究不仅对语言使用与语言教学大有裨益,而且可不断推动语言规范化进程,不断展示语言这面镜子所折射出的文化魅力。

[1] 李葆嘉.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其应用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2(4):140-147.

[2] 李健雪.论称谓的元语言性质及元语用功能[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5):51-55.

[3] 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4:33.

[4] Levinson S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17.

[5] 陈治安, 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1:565.

[6]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75.

猜你喜欢

元语言人称指代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奥卡姆和柏力对简单指代划分的比较*
拼图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培养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元语言比较的回声性研究
元语言的层级性研究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