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探本溯源中追求编辑学的理论创新—读周国清的《编辑主体论》

2011-04-02易永卿

城市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范畴哲学主体

易永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出版的产业化转型和出版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来就丰富多彩的编辑实践活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编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当编辑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抽象其基本范畴,探究其核心原理,形成其学科体系的时候,人们不得不纷纷将视野转向新媒体、数字出版、网络编辑、出版产业等诸多新的领域。相比于其它学科来说,这种变化来得更快捷、更迅猛、更有影响力,一方面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空间,注入了新鲜活力,不断推动编辑出版学实现新的跨越,另一方面则使本来就是新兴学科的编辑出版学产生了新的转接点,在传统编辑学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又面临着新的学科建设任务。纵观近几年的编辑学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受到出版产业化和出版新技术这两个因素的深刻影响,编辑学基础理论、编辑学史的研究呈弱化的状态,而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不论从那个方面来说,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是学科发展与成熟的标志。在这样的学科环境与理论语境下,周国清以宁静淡定的心态,甘坐冷板凳,一直执着于编辑学基础理论建设,对于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思维、编辑决策、编辑规律等一些重要的范畴及由此生发的理论,不断地进行思考,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继出版《编辑创新与现代传播》、《编辑学导论》之后,于 2009年由岳麓书社出版了专著《编辑主体论》,对编辑主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特别是从哲学层面对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范畴进行了理论抽象,对编辑主体活动系统各种因素及其运动程序中各个环节的认识等,都表现出作者的一种创新思维和学术探索的勇气,是编辑学研究的新收获。

细读全书,笔者深感其对编辑学理论构建的意义。

一、本体的回归

《编辑主体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摆脱了单纯的编辑实务研究,没有停留于编辑过程与编辑操作的层面,让编辑学回归了“编辑”本体,回到了“编辑”这个始基,正如作者所说的,“编辑学的范畴体系中,‘编辑’无疑是其元范畴,而编辑活动、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则是由此衍生的关键范畴,以此铺展编辑学的范畴之网,构建其理论大厦”。编辑学就是探究人类编辑活动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而编辑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其直接承担者就是人,因此,究竟什么时候出现独立的编辑主体,成为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结点,也是把握编辑主体这一概念的思维起点。该书就是以此为突破口,将“主体和编辑主体”作为立论的基础,以对“主体”的剖析为背景来深入对编辑主体的研究,因为编辑主体伴随着人类编辑实践活动的出现而产生,是人类编辑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探究不同的历史文化阶段与编辑活动之中编辑主体的功能与作用,就具有了重要的学科意义与普适价值,实际上就是对编辑学之为编辑学的一种本体论确认。作者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编辑主体研究但后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的现象进行了梳理,从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个层次对编辑主体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并对新媒介与产业化环境下编辑主体的新要求予以与时俱进的把握,表现出一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学术情怀,实际上是对编辑主体的一种本体论归位,把住了编辑活动的功能与本质。

二、哲学的视野

编辑学理论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哲学的视野,而且只有当编辑学上升到哲学层次,建立了编辑哲学的时候,编辑学才是真正地迈向了自己的学科高度,才是学科成熟的表现,这是作者所提倡的一种理念。而在《编辑主体论》中,周国清就是以这样一种思维视野来审视编辑学学科体系的。一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编辑学理论体系,寻找其最高层次的学理,比如从作为一个历史性的发生性的概念的“主体”这一概念来延拓对于“编辑主体”的认识,在对编辑主体思维的本质特征予以综合探究之后,对其创造思维、定势思维、审美思维和导向思维进行了富于哲学意蕴的考察,具有一种哲思的高度。二是从哲学的视野来审视编辑活动过程。一般的编辑学研究多停留于对编辑活动过程与环节的实用性描述,注重应用与操作,而周国清认为,自编辑学在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建立以来,前辈学者对于编辑实务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系统,现在的关键是要进行理论的省思与哲学的发现,让编辑学走向编辑哲学,因而《编辑主体论》没有具体分析编辑主体行为,而是从哲学思维的高度对之予以高度概括,比如编辑主体决策、编辑主体改稿、编辑主体退稿等,均富于普遍的学科意义。

三、范畴的抽象

范畴是思维网上之纽结,是思维链条的结点。作为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映,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范畴,编辑学也一样。编辑学范畴存在于丰富多样的编辑实践活动之中,并为长期的编辑实践所证明,从而内化、积淀为一种思维成果。可以说,范畴的约定俗成与固定公认,是学科成熟的标志,而要寻找高度概括、结构稳定的编辑学范畴无疑需要长期的探索,而且这种努力几乎与学科发展相始终。《编辑主体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编辑学的范畴进行抽象。作者认为,在编辑学的范畴体系中,“编辑”无疑是其元范畴,而编辑活动、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则是由此衍生的关键范畴,编辑学的理论大厦由此而铺展。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编辑活动不断向前,优化和提升着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不管现实环境、社会条件、制度安排、媒介形式、文化消费方式、读者类型及其需求与阅读如何变化,编辑主体始终处于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中心,因此对编辑主体这一范畴的研究就具有深刻的意义。作者从编辑主体及与之相关的编辑学范畴出发,探本溯源,追寻编辑学的理论原点,如果说“主体”和“客体”本身就是极高的哲学概念,那么,“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就代表了编辑学的哲学层次。这样一种范畴的抽象,为编辑学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与视角。

四、原理的探究

从编辑主体及其内在规定性这一核心思路出发,以编辑学范畴为思维立点,把握编辑活动规律,概括出编辑学的原理,从而为普通编辑学的建立提供理论假设与原理参照,是《编辑主体论》的又一突出特色。建立普通编辑学是我们一直的追求,而普通编辑学的建立,就必须以具有普遍意义的编辑学基本原理为支撑,基本原理无疑是其骨架。在周国清的编辑学研究中,他一直钟情于编辑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和原理探索,其《编辑主体论》对此所作的不懈努力,一方面从本身显示了其理论创新的勇气,另一方面则从深层折射出其具有的学科意义。作者依照过程论、层次论和对于编辑活动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把握原则,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编辑规律可分为总规律、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三个层次,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作为辩证统一体,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编辑活动的总规律,并对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作出了不同于他人的概括与分析,从而以这一总规律囊括了编辑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因素,显示了作者创新的思维品格。以此作为理论总纲,作者对编辑主体思维、编辑主体决策、编辑主体改稿、编辑主体退稿等问题作了原理性的探索。对于编辑主体创造思维,该书概括出了七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态;对于编辑主体定势思维,该书在分析其积极意义与负面影响之后,对其如何在编辑活动中予以扬弃等进行了规律性的论证;对于编辑主体审美思维,则对其特质与原则作了编辑美学的分析;特别是对于编辑主体的价值决策,即看到了其复杂性,又确立了价值决策目标,抽象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个人评判与社会选择的统一”、“具体性原则与整体性原则的统一”、“读者需求与注重导向的统一”这样四个基本原则,从而对编辑主体价值决策的矛盾及其调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正是这样一种追“宗”探“原”的精神,编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在《编辑主体论》中得到了破解。

五、现实的意义

编辑主体是一切编辑活动的行为原点,是编辑学范畴之网的关键纽结,是构建编辑学体系的核心区,因此,无论是从编辑活动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还是从编辑学学科发展的高度予以考察,编辑主体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说的,“在今天,出版业日益繁荣,编辑活动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确立编辑学的学科地位,确认编辑主体的社会地位,就要估价编辑劳动的社会价值,就要把握编辑劳动的内在属性,就离不开对编辑主体的科学认识与探索。”特别是出版业的世纪转型和新技术的空前挑战,不仅对编辑主体的素养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且给编辑活动的功能等注入了新的内容,凸显编辑主体的价值,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质量与效益,其首要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取决于编辑主体的作用,取决于编辑主体的劳动给付,我们通常所讲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编辑含量”,实际上就是对编辑主体创造性劳动的要求。尽管在上个世纪 80年代中期即有人提出编辑主体研究的问题,但多局域于编辑主体的素养、行为等具体问题,从编辑活动的领域对之予以考察,多感性而现实的成分,缺少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沉思与理论上升,因而从独立的编辑主体的出现到编辑主体作为编辑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对之予以整合性的规律性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实中编辑主体的创造功能不断强化,其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而且从编辑主体出发,可以延伸解决编辑学的很多问题,进一步探究下一层面的其他范畴,揭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构建编辑学科的理论骨架,为编辑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因而《编辑主体论》出版的意义就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代表了一种编辑人本精神的时代召唤。

猜你喜欢

范畴哲学主体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菱的哲学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