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篇》在辞书编纂体例史上的贡献
2011-04-02邓春琴
邓春琴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637002)
《类篇》题名司马光撰。然而,据该书卷末附记:“宝元二年十一月(1039年),翰林学士丁度等奏:今修《集韵》,添字既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欲乞委修韵官将新韵添入,别为《类篇》,与《集韵》相副施行。时修韵官独有史馆检讨王洙在职,诏洙修纂。”王洙死后,胡宿、范镇等继续主持,司马光“代之时已成书,缮写未毕”。至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上于朝,前后经历了28年的时间。据此,《类篇》实际编纂者该为王洙、胡宿等人。
对该书的研究,大都是从文字学、音韵学以及文献学角度进行的,从辞典学角度研究的只有一篇,而仅有的这一篇论文,也只是对《类篇》从整体上进行了概述,对《类篇》在辞典学史上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本文对该书进行全面的考察后,发现该书在辞书编纂体例上具有巨大的贡献。
一、《类篇》为辞书字头科学、有效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在辞书编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一定要科学、有效地编排好字头。字头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该辞书的实际效用。《类篇》收字31319个,在如此庞大的一个汉字系统中,如果没有相对完备的编排方式,那编出来的辞书将无法使用。正如该书序言所言:“虽有天下甚多之物,苟有以待之,无不各获其处也。多而至于失其处者,非多罪也。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今夫字书之于天下,可以为多矣。然而从其有声也,而待之以《集韵》,天下之字以声相从者无不得也。从其有形也而待之以《类篇》,天下之字,以形相从者无不得也。”可见《集韵》重音,就依韵编排全书,而《类篇》的作者要从“形”的角度考虑,因此他们在吸收前人已有部首编排的基础上,又改进了编排方法,巧妙地将这三万多汉字编排得井然有序,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据形编排的汉语辞书,字头的安排中相对较难的是异体字和同形字,而《类篇》中的31319个字就包括很多异体字和同形字,该书对这些字的安排相对比较科学。
对于异体字字头的设置,长久以来,主要是借鉴《说文解字》和《玉篇》,方法相对单一,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异体字和正体字头相对分开。《说文解字》对异体字字头的设置,通常是在字头释文后列出“重文”,即在释文后列出所有的异体字,而异体字不再另外列目。如果读者只知道一个异体字,想查找正体字和其他异体字就很困难。《玉篇》对异体字字头的设置,有些使用《说文解字》的编排方式,而很大一部分异体字的编排使用的是“互见法”,即异体字分别立目,在释文当中给予简洁的指示语,具体可参见杨超《〈玉篇〉在辞书编纂史上的贡献》(2004)。使用这种方式,异体字之间虽有沟通,但要准确找到正体字和所有的异体字也比较困难。《类篇》在吸取前书成果的基础上,对异体字的处理进行了新的探索。《类篇》处理异体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体字头+异体字+音义+解说:这种方法与《说文解字》《玉篇》完全不同,他把正体字和异体字并列,一起作为字头,同时在释文中对异体字进行解说。这样该异体字的形体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如:
这种方法在《类篇》中使用最多,如“示”部共收178字,收了31组74个异体字,所收异体字约占该部收字的30%,而这些异体字的安排全部使用这种方法。这种安排异体字字头的方法,较之前代辞书更科学、更有效,能够让读者快速、准确地查找出所有异体字,而且通过释文还能了解它们之间的诸多关系。这种方法影响深远,现在汉语辞书中还在沿用。这种字头安排方法,在辞书编纂史上有开拓之功,奠定了现代汉语辞书字头安排的基本框架。
2)采取《说文解字》安排异体字的方法,把异体字直接放在释文里面。如:
(4)珍 知邻切。《说文》:宝也。俗作珎,非是。 《玉部》
3)仿照《玉篇》“互见法”。该方法《类篇》在形式上基本参考《玉篇》的“互见法”,但又有不同。它是把两个异体字分开来单列字头,再重新释义,但释文当中并没有指示性词语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如:
(5)魖 休居切,《说文》:耗鬼也。 《鬼部》
瑿 烟奚切,美石,黑色。文一。 《玉部》
比较这三种异体字字头安排方法,我们可以发现,《类篇》在安排异体字字头时,如果异体字同属于一个部首,就使用第一或第二种方法安排字头;如果异体字不属于同一部首,就使用第三种方法安排字头。正如该书序言所言:“槻槼异释,而呐异形。凡同音而异形者皆两见。”在整本书当中,对于异体字字头的安排基本按照这个标准。
这三种处理方法,相对而言,第一种处理得更科学、有效,而且也是该书处理异体字字头最主要的方法。
其次,《类篇》开始关注同形字的处理,之前如《说文解字》《玉篇》等字书很少有涉及这个问题,《类篇》在这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类篇》作为较早关注同形字的辞书,在处理同形字时主要使用以下两种方法:
1)使用不同字头来处理同形字:一个字条的字头是同形字甲,另一个字条是用同形字乙的异体字来统领字头。如:
(7)祅 他年切,胡谓神为祅。又馨烟切,唐官有祅。正文一,重音一。 《示部》
2)用同一字形来统领,即两个字条用相同的字形做字头。如:
(8)苺 母罪切,草名。《说文》:马苺也。又武道切,又莫佩切。一曰木苺,子似椹。文一,重音二。 《艸部》
苺 莫侯切,覆盆草也。文一。 《艸部》
《类篇》这两种处理同形字的方式,在当时来讲是很科学有效的,不仅在宏观上处理得很好,而且从微观角度精心安排了汉字的顺序。同时,第二种方式也是现代汉语辞书处理同形字的主要方法。可以说该书为之后乃至现代汉语辞书字头科学有效的编排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了汉语辞书部首检字法的三级机制
一部辞书能真正成为广泛适用的工具书,必须有一种使用简便的排检法。《说文解字》开创了我国部首检字法的先河,许慎依据“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原则,创立了540部,使纷繁复杂的汉字“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这一创举影响深远,垂范千古。然该书分部繁多,不便查检。尔后,顾野王的《玉篇》“依义系联”,设立542部,该书大致沿袭《说文解字》的部首,只是做了局部的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治理好《说文解字》查检困难的“痼疾”。辞书查检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部首的设立、单字归部及排列顺序等等,汉字部首不确定,许多字在不认识的情况下,很难依义定部。《说文解字》的依义编排,虽有其自身的规律,常人却很难检查,加上某些部首的同部字多,想查一字,必穷整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它们是以收字为主,是为研究人员服务的;而向人们提供帮助、为学习者服务的辞书,则应要方便检索。《说文解字》使用了二级机制的部首编排法,即全书以“据形系联(立部原则)”为第一机制,以“据义系联(部首顺序和部首内字头排列原则)”为第二机制。而《玉篇》就仅仅使用了一级机制的部首编排法,即“据义系联”。部首内字头顺序可以说是杂乱无章,故造成了《玉篇》查检不便的弊端。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文解字》比《玉篇》查检更方便,《玉篇》在某种程度上是《说文解字》部首检字法的倒退。
《类篇》在吸收前代辞书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建立了辞书部首检字法的三级机制:第一级是据形系联的部首排列;第二级是据调系联的部内排列;第三级是据韵系联的调内排列。《类篇》将字典为研究者编排收录汉字,转变为为普通读者应用检索的检字法编排的思路,为彻底解决“检字难”这一痼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级,作者沿袭《说文解字》的成果,使用540部把所有的汉字归类,各部的排列顺序也完全依照《说文解字》目次,只是将收字较多的“艸”、“食”、‘木”、“水”四部各分上下,以十四篇统之,最后附“目录”一篇,每卷各分上中下三卷,共四十五卷。《类篇》第一级机制沿袭《说文解字》部首系统,优劣参半。对于熟悉《说文解字》部首系统的人来说,能够很快对汉字部首进行定位。
然后,作者把韵书查检的方式嫁接到字书中来,创造性地设置出辞书部首编排法的第二、第三级机制。首先,根据汉字的调类把同部首字分成平、上、去、入四类,其次将每调当中的字按《集韵》韵类进行排列,韵类相同的排列在一起。我们穷尽性地调查了《类篇·王部》,把“王”部中的字头和反切,对照《汉语大字典》古读音的标注,把306个字头367个字的声韵调全部查出,发现《类篇·王部》先排165个平声,再排52个上声,其次排47个去声,最后排42个入声,可见《类篇》的第二级机制就是声调。接着,我们又调查了该部每种声调当中韵类排列顺序,发现每种声调中韵类排列顺序也有规律。它把相同韵类的字排列在一起,其顺序与《集韵》吻合。如该部平声韵类排列顺序为:东、冬、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皆、灰、咍、真、文、元、魂、寒、桓、删、先、仙、萧、宵、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侵、谈、添、衔、凡。我们还考察了《类篇·示部》,它也是先按平、上、去、入(57个平声、21个上声、38个去声、14个入声)顺序排列,各声调内的字同样按《集韵》韵类来排列。从中可以看出《类篇》的第三级机制就是《集韵》的韵类。
《类篇》的三级查检机制一经建立,就可以把同部首且同声调的字头按照《集韵》的韵类顺序来排列。如此,就极大程度地方便了读者的检索。这种三级机制相对前代所有辞书来说,简单实用,故能一直影响至今,现代辞书使用的部首检字法也是在这三级机制基础上改造而来的。
三、《类篇》确立了现代字典“凡例”的雏形
凡例是现代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辞书编纂者向读者传达辞书主要内容、特点及编排原则与方法的文字,被称为辞书的宪法。它承载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概括性地告诉读者该辞书的收录原则,收录范围、数量,辞书性质及适用对象;二是让读者了解该辞书的编排规则,条目的释义方式,特殊符号的用法等,目的是引导读者正确地选择恰当的方法,懂得如何使用该辞书。
在我国,从真正意义上的字典(本部分所指的字典是相对韵书而言的一个概念)产生的那一天起,字典编纂者们就有意无意地注意到了“凡例”的撰写。《说文解字》序言“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之后,《玉篇》序言“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五百四十二部旧一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一言,新五万一千一百二十九言,新旧总二十万九千七百七十言”。这些字典的凡例都杂糅在序言当中,而且用来说明凡例的字数在整篇序言当中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同时,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序言当中的凡例大多仅仅说明了字典的收录原则,编排的方式,收字的数量,其他需要说明的东西大多没有涉及。所以说,这些字典的“凡例”,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凡例。直到宋代《类篇》的出现,字典的凡例才具有了雏形。《类篇》全书形式大致与《说文解字》相同,正文后有部首检字表,同时还有《合刻集韵类篇跋》。然《类篇》把序言前移,且序言中的凡例,不仅仅说明了收录的原则,编排的方式,收字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它还具体罗列了字典字头的编排规则,释义方式等内容,主要体现在它的九条当中:
“凡为《类篇》,以《说文》为本,而例有九:一曰槻槼异释而呐异形,凡同音而异形者,皆两见也;二曰天一在年一在真,凡同意而异声者,皆一见也;三曰之在艸,之在,凡古意之不可知者,皆从其故也;四曰雰古气类也,而今附雨韵,古口类也,而今附音,凡变古而有异义者,皆从今也;五曰之在□,无之在林,凡变古而失其真者,皆从古也;六曰之附天,逧之附人,凡字之后出而无据者,皆不得特见也;七曰王之为玉之为朋,凡字之失故而遂然者,皆明其由也;八曰邑之加,白之加,凡《集韵》之所遗者皆载于今书也;九曰之附小,之附,凡字之无部分者皆以类相聚也。推此九者以求其详可得而见也。凡十四篇目录一篇,每篇分上中下总四十五卷,文三万一千三百一十九,重音二万一千八百四十六,具于后云。”(《类篇》司马光原序)
这九条和《说文解字》《玉篇》等字典凡例比较,就可以看出《类篇》的凡例已经超出前代字典的境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凡例体系。《类篇》序共565字,用来直接说明凡例的字就多达310字,约占整个序言的55%,这个比例在宋代之前的字典当中是绝无仅有的,与其说《类篇》序是序言的性质,还不如说它是凡例的性质。《类篇》序言完全起到了凡例的作用,而且该序言中九条具体的条例,也为后代字典开辟了一条新路,尔后的很多字典凡例的说解,大多采用该形式。所以,将《类篇》的序言视为我国现代字典凡例的雏形,一点都不过分。
宋代是我国辞书发展史中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类篇》体例上的创新就是一个明证。以上我们仅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该辞书在辞书体例发展中的贡献,该书的其他价值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1.顾野王(梁).大广益会玉篇·叙.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司马光等(宋).类篇.北京:中华书局,1984.
3.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4.杨超.玉篇在辞书编纂史上的贡献.辞书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