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疑难字

2011-08-07杨正业

辞书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金人大字典俗字

杨正业

(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637002)

这里说的疑难字,指词典里音未详,或义未详,或音义未详,不为人们认识的字。

六朝以前,词典没有疑难字。《尔雅》《小尔雅》《释名》《广雅》无义未详字,《说文解字》《玉篇》无音义未详字。隋唐以后,词典疑难字一下多起来了。比如宋司马光《类篇》,全是音义明确的字,但是金邢凖《新修篇海》、金韩道昭《改併四声篇海》引用的《类篇》却有疑难字1300多个。很明显,金人中保存的是原本,汉人中流传的是删掉疑难字的节本。

隋唐以后,词典疑难字为什么这么多,《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第一版收录疑难字的情况也许是一个答案。

这些词典大体分为两类。

一是《龙龛手鉴》,佛经词典。抄写佛经的僧众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写俗字、不规范字就成了家常便饭。这种抄本多了,辽人行均编纂《龙龛手鉴》只好原文照录。甚至明知“黑”部字误为“里”部字,“衤”、“礻”偏旁相混,为了阅读方便,亦不加删改。许多字,比如“噵”是“说”的意思,在佛经里非常清楚,行均以为不须详释,注为“噵,俗,音道”,可今天的人不懂此乃行均通式“A,俗,音B=A是B的俗字”,麻烦就多了。佛经疑难字就这样开始进入词典。

二是以《改併四声篇海》为代表的辽、金人词典。《改併四声篇海》引录《川篇》,辽人撰。《奚韵》《搜真玉镜》《俗字背篇》,金人撰。之前有《海篇》,金人撰。之后有《篇海类编》《字汇补》,撰者不为金人,但前书与《改併四声篇海》同是金人王太《篇海》世家成员,后书据以“补”入的《海篇》《篇韵》(明人释文儒等据金人韩道昭《改併四声篇海》和《五音集韵》校改删补)、《金镜》亦出金人之手。辽、金人词典的疑难字,相当大的数量同样源于佛经,同时他们自己又增添了许多俗字或不规范字。

上面两类词典的疑难字,占《大字典》第一版疑难字总数90%以上。传统文献疑难字仅有154个,这个比例是很小的。

考察《大字典》第一版疑难字的来源,对《大字典》第二版破解疑难字,应该有些帮助。

《大字典》第二版破解疑难字的成绩,这里不做全面评价。编者的辛劳和第二版的价值,从一些例字可以看得很清楚。

字典,原则上只告诉人们是什么,不告诉人们为什么。疑难字的破解也是如此。我们看到《大字典》第二版疑难字多是一个结论加一条书证,文字少之又少。可前人词典那条书证得来的根据,没有。第二版为什么选取那条书证,又为什么得出现在的结论,仍然没有。有位名人说过,犯了错误,最好的惩罚就是让他编词典。编词典就这样,那么多“为什么”不能写进去,岂不也是一种变相的惩罚吗!?

我写过一本《〈汉语大字典〉难字考》(2004,以下简称《难字考》),第二版采用不少。这里以采用条目为例,写出这些“为什么”,看看编者在词典背后都研究过什么,肯定或否定过什么,给读者提供过什么思考。

第二版 zǐ《龙龛手鉴·病〔疒〕部》:“~,俗,音子。”(《疒部》)

按:纠正错误。《难字考》曰:《集韵·麦韵》:“疒,尼厄切。《说文》:‘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籀作疔。”《字汇补》张冠李戴误作“”。《大字典》第一版未加考察,误。《集韵》这段文字,《大字典》第一版“疔”下引文一字不差,正好证明“”字释文、引文的错误。

第二版 同“齿”。《龙龛手鉴·凵部》:“~,音齿。”按:一说同“幽”。《古俗字略·尤韵》:“幽,于虯切。深,隐。~,古。”(《幺部》)

按:两说并存。未取《难字考》据《古俗字略》《字学备考》《康煕字典·备考·凵部》所作的“同幽”的考证结论虽可商榷,但谨慎的思路却清晰可见。

第二版 同“须”。《龙龛手鉴·口部》:“~,俗,音须。”《直音篇·口部》:“~,俗须。”(《口部》)

按:增旁俗字。此乃《龙龛手鉴》“A,俗,音B”的通式,A是B的俗字。有《难字考》提供的《直音篇》例,第二版才下“同须”断语。无古人书证者,因变式复杂,第二版取谨慎态度。

第二版 同“瓳”。朝鲜本《龙龛手鉴·瓦部》:“瓳,音胡。瓳,大甎也。~,俗。”《字汇补·瓦部》:“~,红呼切。义缺。”(《瓦部》)

按:繁化俗字。此乃《龙龛手鉴》“A,俗,音B”的变式,B字不是“胡”而是“瓳”。“瓳”不常用,故行均以常用字“胡”代之。变式复杂,但依靠《难字考》的朝鲜本《龙龛手鉴》例,第二版断定“同瓳”。

第二版 “钨”的讹字。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九引《经律异相》:“钨錥,经文作~,非也。”(《金部》)

按:半体省文。《难字考》引《说文解字·乌部》:“於,象古文烏省。”所以,“钨”俗又作“~”。

第二版 同“彽”。《龙龛手鉴·彳部》:“彽,彽徊。或作~。”(《彳部》)

第二版 同“强”。朝鲜本《龙龛手鉴·弓部》:“彊,弓有力也。强,同上。~,今增。”(《弓部》)

第二版 同“麝”。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九“麝香”:“麝,经文作~。”(《石部》)

按:会意俗字。《龙龛手鉴》表述的是“A,俗,音B”的通式,A为B的俗字。第二版因有《难字考》的《慧琳音义》,断为“同麝”。

第二版 同“轰”。朝鲜本《龙龛手鉴·车部》:“輷,正,呼宏切。众车聲。轰,同上。~,今增。”(《车部》)

第二版 同“鬼”。《玉篇·鬼部》:“鬼,天曰神,地曰祇,人曰鬼。鬼之言归也。又慧也。~,古文。”(《鬼部》)

按:古今变体。《难字考》曰:《说文》:“鬼,人所归为鬼。,古文从示。”“”,古文。“示”,今文。“”、“示”同,“”、“~”亦同。

十多年来,出了很多考证疑难字的论著。面对这些资料,第二版的态度积极而又审慎。凡有古人书证又有理据者,大胆吸取。相反,凡无古人书证者,审慎;无理据者,更是审慎。比如“脑”字右半,俗体有作三个“心”、三个“止”、三个“山”,也有作“忽”者。这是专家们反复比较,总结出来的。但是它有随意性,不能互相替代,又无前人书证,第二版慎取。又如《龙龛手鉴》“A,俗,音B”通式、变式,也是经过学人逐字考察,归纳出来的。但变式复杂,无前人书证者,修订本亦不取。

词典与考证不同。词典讲规范,注重稳定性,编者不能把个人的、未经时间检验的东西写进去;而考证则比较自由,少有拘束,它可以用很多直接的或间接的材料,甚至绕些弯子去证明一个观点。《大字典》不仅与考证不同,而且与一般词典也不一样。它集历史之大成,有权威性,有国际影响力。那些今人考证的成果,经过时间筛选,有的会成为《大字典》的疑难字书证。

附 注

[1]文中所举《大词典》例中,字头重出,用“~”代替。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一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珍藏本).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

3.杨正业.《汉语大字典》难字考.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金人大字典俗字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三个金人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秦汉史书中的长人形象初识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