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2011-04-02袁其谦
袁其谦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规模313.4万,在校生总数达到964.8万人,已成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升格或成人高校改制而来,它既不同于本科教育,也有别于中职教育,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都应有新的定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仍在较大程度上采用过去中专学校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地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资金需求加大,资金周转困难
1、办学要求提高,资金投入增加
高职教育处于飞速发展的成长阶段,对教育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对实习实训设备和教学手段建设、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建设、专业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物价的上涨,人员经费支出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公用经费呈现刚性增长,基础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并且付款周期缩短。以上种种,都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
2、生源急剧减少,财力大幅下降
省级以下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均可称之为地方性高职院校。地方性高职院校一般没有地理位置优势,也没有行业背景优势,收入来源单一,投入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目前,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收入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和非税收入,其中财政拨款主要是人员工资,对基本建设投入是象征性的投入;非税收入主要是学费收入。而学费收入从2009年开始随着全国生源的急剧减少和学生欠费问题的加剧而减少。例如湖南2011年全省高考考生37.8万人,本科(含三本)招生计划近15万,高职招生计划加投放量近20万,两项合计35万人,表面看全省还有2.8万人达不到录取线不能被高校录取,是高校的买方市场。但实际今年全省填报志愿考生数不到32.5万人,较计划差2.5万人。再根据全省近三年高考报名考生中考生性质为往届的考生数为4.2至5万人,考虑到未上专科控制线考生选择复读可能很小的因素,那么全省专科控制线上考生选择复读考生就有4万左右,使就读专科及以上院校有效考生数较录取计划缺口扩大至6万人。再加上直接就业、选择自考本科、成人教育及各类培训机构的只算1万人,那么全省高职专科有效生源缺口就达7万人,缺口主要落到了地方高职院校,导致地方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减少、非税收入下降。加之从2010年开始湖南高职院校财政拨款采取生均经费拨款方式,生源减少,财政拨款也相应减少,从而导致学院财力大幅下降。
3、筹资渠道狭窄,筹资成本增加
地方高职院校在2008年前由于生源比较充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于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其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生收费,基本建设投入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信贷支持。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银行信贷政策随之调整,贷款利率在世界经济动荡和民间借贷的推动下不断提高,融资成本也逐渐提高。不仅如此,在各地进行高校化债工作后,银行对高职院校的贷款更加谨小慎微,筹资难度增大。
(二)财务管理方式落后,资金使用效益低
我国高职院校的理财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目前的会计电算化只是将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搬到计算机中。会计工作仍是事后算账、报账,缺乏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没有科学考核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工作的结果不能在学院财务管理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种管理方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财务决策机制缺失,风险防范意识差
地方高职院校作为一个事业法人实体,应站在学院战略发展的高度,对教育成本、资源配置和教育结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科学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和资金保障计划。特别是对学院举债办学、贷款资金快速增长的办学举措,应保持一定的谨慎。目前,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对举债规模的评估、监控、防范和风险化解确乏足够的认识,不考虑还款能力,任意扩大贷款规模,只要能贷到款,先解决短期问题再说。在处理院内重大决策和投资时,缺乏科学的论证,凭想象决策,盲目上马基建项目,导致出现不能偿还到期贷款本息、不能按时支付项目款项的尴尬局面,财务管理陷入困境,学院声誉受损。
(四)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创新能力欠缺
长期以来,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在地方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目前,财务人员结构不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强,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在地方高职院校的财务人员队伍中,财务及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到5%,专科及中专毕业生不到30%,甚至还有财务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就上岗的情况,加上每年例行的继续教育培训多流于形式,以致财务人员专业性不强,理论知识比较薄弱,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财务管理职能弱化,管理力度不够
1、预算管理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起点,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根据财政部门要求和自身需要编制了预算,然而,高职院校编制财务预算方法落后,缺乏资金预测及总体调控的管理意识,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力等问题,使预算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调控作用。
2、收支管理不严格
在收入的管理方面,一些学院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形成账外资金、小金库等,对学院二级财务管理严重缺位。在支出的管理上,存在开支项目不明确、开支标准不严格的问题。有些开支还严重违背国家规定,支出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多,只管建设不管效益。
3、资产管理不到位
许多高职院校花大量的资金,购置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现代办公设备和高档交通工具,但对资产的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的数据相互不一致,造成购入设备和资产存在管理不严、保管不善、利用率低、损失严重的情况。同时,对资产转让、报废、移交、清理不办理或不及时办理相应手续,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地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高职院校不仅受国内教育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国际教育大环境的制约和挑战。西方国家在高职教育方面已形成各自的特色,值得借鉴和学习。跨国学校的出现和国际学校之间的交流日益完善、发达,加剧了竞争格局,为高职院校降低办学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财务管理的国际交流与融合也将促使管理理念发生变化。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调节生产要素的组合,资金由有偿使用取代无偿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应更加注重如何进行科学的筹资和投资决策,注重如何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降低资金成本以及正确估量和减少风险。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使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
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趋势日益显著,知识资产在高等学校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加速应用,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向更高层次演化。
三、强化地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
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快速成长的背后,地方高职院校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也显现了很多不合拍的情况,制约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而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又给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创新性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财务管理理念创新
根据国家《会计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规定,我们要构建稳健型理财的基本框架、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约束有效的财经制度体系,以财务管理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管理,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将财务管理职能从“服务型”向“管理型”升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经营理念
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公益性的事业法人,不能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但并不否认在办学过程中有结余。结余也是办学资金来源的一种途径。因此,要采取向企业学习的态度,借鉴企业经营的方式来管理学院,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学院的良性发展。更多的是要将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采用与学院环境相适应的企业方式来经营管理。
2、成本效益理念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国外办学主体的进入,教育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国际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地方品牌各显神通。因此,地方高职院校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取得发展,就必须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在办学全过程中进行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风险理念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现已经过了规模迅速扩大的发展时期,随着生源的下降和办学要求的提高,学校经费投入与资金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地方高职院校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同。为缓解资金压力,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选择了银行贷款这一方式。负债会产生财务杠杆效益,同时也会带来风险,有风险就会影响高职院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树立风险理念,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合理组织资金,确保健康、稳定和规范发展。
(二)财务管理体制创新
1、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活动也呈现出多种表现:收支数额大幅增加,筹资渠道逐渐多元化,经费支出形式多样化,经济活动涉及面更为广泛,这些都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各个高职院校均在不同程度地推行院系二级分配体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内部各级核算单位创收能力不一,利益分配不均衡、财务管理权限不清晰等情况。为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地方高职院校大多设置了分管财务的副院长,而不是设置总会计师。由于对分管财务的副院长没有任职资格的要求,不具备履行职务的胜任能力,所以也未能达到财务管理的理想效果。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高等院校贯彻〈总会计师条例〉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在校学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年资金流量在1000万元以上的普通高等学校,均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置总会计师。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58条规定:“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目前,许多地方高职院校在校生10000人以上,资金流量在1亿元以上,因此,应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要求,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副院长级别的总会计师(不再设置分管财务的副院长),以专业的领导主管财务工作,从财务角度建立起能够有效优化配置学院资源的体制,促进财务管理上水平。
2、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在院长、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的副院长)的领导下,建立由学院财务部门负责实施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根据学院制定的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学院财务管理的年度目标和计划,在财务方面保证学院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一是全员参与,全体教职员工、各部门通过对预算过程的参与,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二是全部资金,不仅包括财务预算,还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基建预算。三是全部流程,在指标的下达、编制和汇总、执行和监控、分析和调整、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均要涉及。四是全面适应,预算方法上应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情况,更多地采用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
3、推行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制度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设置相应的机构来实施科学决策和风险管理活动。高职院校应设立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外聘的独立财务专家组成,统一协调学院的财经工作,研究重大的经济事项,将结果提交学院最高决策机构讨论决定,从财务管理的专业角度保证科学决策,从源头上监控风险。同时,在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专业小组,负责全院的财务风险管理事务,并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制度,从风险管理的具体业务上监控和防范风险。
(三)财务管理方式创新
1、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逐步转换,是2010年修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方式,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这种方式更能反映高职院校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结余的全貌。在经营性业务上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采用与企业相同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在事业性业务上仍实行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在报表设置上,根据管理的需要,考虑成本核算和现金流量的要求,增加现金流量表、成本分析表、预算执行情况表等相关报表,以有效体现高职院校的潜在风险,适应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如实反映资产和负债。
2、筹资方式创新
在继续利用现有筹资渠道的基础上,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积极创新筹资方式。一是采用BOT方式,建设可以独立运作、期限较长、投资回报较高的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二是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直接获取资金或取得需要的教学仪器设备,租赁期满后所有权归学院所有。三是采用企业商业信用的方式,获得供应商一定期限的货款支付宽限,并严格按合同履行义务。四是与开户银行协商,采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汇票等方式延迟支付款项。五是吸引企业、行业参与共建专业、共建系部,获得企业、行业在资金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减少学院的资金投入。通过各种方式的组合,既能树立学院履约付款的良好形象,又能缓解资金周转紧张的局面,还能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3、支出方式创新,试行职务消费货币化
在高职院校经费支出中,有一部分属于公务性的消费,且这些消费与职务、个人有关。目前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统一管理的方式,既不能减少开支,又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还容易产生误会,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可以将一些能够量化为货币并可人为控制的职务消费项目,如招待费、差旅费、交通费、办公费等,按照不同的层级和标准,以货币形式包干给个人,学院不再报销,从而有效遏制铺张浪费,节约资金,方便管理。
(四)财务内控机制创新
强化内部控制,是合理保证会计资料真实、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在新时期加强单位管理的重要举措。地方高职院校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适当授权原则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由各部门执行,纪检监察部门考核监督。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再复核作用,加大对财务审计的力度,定期、不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全面审计或专项审计。具体做法是:首先,内部审计部门要保持依法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由院长主管内部审计工作。其次,要着力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客观公正,坚持职业操守,独立开展审计。再次,对资金投入较大的基建项目、维修项目和资产购置项目,在编制项目造价预算后,内部审计须先行介入,对项目造价预算进行审计,必要时可聘请外部审计力量。经过审计后再对外进行招标,从源头上控制成本,减少资金的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提高财务人员创新能力
财务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主体中的主体。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加严格。财务人员除要具备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还要具备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职业判断能力;二是沟通协调能力;三是开拓创新能力。学院的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财务人员要勤于钻研业务,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工作技能,能够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创新服务方式、运行模式,以新的思路和方法处理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财务管理走上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的轨道。
总之,随着地方高职院校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从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方式、财务内部控制、财务人员能力等方面进行创新,并在新的理财环境中不断提升,以适应并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1]廖丽英.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8)
[2]李文姬.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探讨[J].中国市场,2011,(05)
[3]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03)
[4]黄冠群.新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体系构建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9)
[5]赵平峰.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之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会计,2009,(04)
[6]曾峥.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财政监督,2005,(11)
[7]陈建胜.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J].会计之友.2005,(02)
[8]于红梅.引入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创新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新[J]. 财会研究,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