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力打造蓝色海洋

2011-04-01崔慧敏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年6期
关键词:沙蚕广饶县海岛

崔慧敏

倾力打造蓝色海洋

崔慧敏

近年来,广饶县海洋与渔业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为契机,以修复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多项措施,倾力打造蓝色海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立

沙蚕营养丰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在游钓渔业、水产养殖、医药、农药、食品和环境监测中被广泛应用。沙蚕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完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饶县濒临渤海莱州湾,海岸线长12.53千米,属淤泥质海岸,岸上地势平坦、湾少水浅、坡度平缓,为沙蚕及其他湿地浅海生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使其成为我国优质沙蚕群体的核心分布区。

由于经济和游钓渔业的发展,自然海滩上分布的丰富的沙蚕资源已经被高强度地开发,天然资源不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过度采捕导致天然资源下降和退化,而养殖和移植则有导致种质退化、生物入侵和经济生物多样性受损的风险。

为了保护当地优良的沙蚕等底栖生物的种质资源避免由于环境污染及人为干扰而衰退或混杂,同时保护底栖生物所栖息的海涂环境,2010年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立。保护区位于渤海莱州湾西岸近岸海域,位于118°50′30.03″E至119°10′00.00″E、37°17′37.39″N至37°21′18.46″N之间的滩涂及-5 米浅海海域,面积64.6083平方千米,重点保护品种为双齿围沙蚕。保护区依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环境整治区和开发利用区四个功能区。

沙蚕类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兼顾保护与开发功能,在保障沙蚕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前提下,对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进行有计划的适度开发,促进当地渔业生产的发展。成立了编制21人的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配备了管理、巡护和技术人员,负责实施生产季节巡护、沙蚕资源与环境监测、种质混杂和生物入侵预防等日常管理工作;在保护区内设置了界碑和大型广告牌,在不同功能区设置了浮筒浮标、滩涂插竿等标识;在各河口码头设立检察站各1处,负责检查渔船或其他船只是否违背保护区管理条例,有无私自进入保护区采捕沙蚕等底栖生物或引进外地苗种等违法或破坏沙蚕种质保护的现象;建设了管护房,配备了管护船、巡逻艇等,并配备了先进的通信、安全等设备,保证管护任务顺利完成;建设了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化验分析设备,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进行监测与分析;建设了沙蚕苗种繁育中心,以本地沙蚕原种为亲本开展沙蚕苗种繁育研究和生产,为保护区实施增殖放流、保护和增殖沙蚕资源提供优质苗种;建设了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控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监测海上突发污染事件,减少和避免污染给沙蚕保护区带来损失。

通过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了双齿围沙蚕等底栖生物资源的恢复和增殖,改善了海涂环境的质量,促进当地乃至全省底栖生物渔业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了海涂的利用价值。同时通过培训、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培养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为蓝色海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执法检查

增殖放流

省级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

竹蛏是一种海产优质贝类,味道鲜美,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较高的经济价值、遗传育种价值、生态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广饶县东部浅海有15万亩的潮间带及浅海沙泥滩,且气候条件适宜,营养成分丰富,饵料生物蕴藏量大,自古就盛产竹蛏,种质纯正,资源丰富,优势性状明显,是竹蛏的主要繁育区域,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原种产地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广饶县海域处于渤海西岸的弱潮区,与外海水体交换的条件差,使竹蛏等贝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严重受损,生态失衡,再加上过度捕捞,致使传统的竹蛏资源日渐减少,捕捞产量递减,而且个体呈小型化。在这种态势下,遵从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规划”,选择建设了广饶县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区,以生态文明应对生态危机,维护浅海生态平衡,为将来海洋产业大发展存留珍贵物种和宝贵遗传基因。

保护区总投资1 0 0万元,位于渤海湾东南部、莱州湾北部沿岸,位于119°01′40.50″E至119°05′04.00″E、37°22′04.36″N至37°19′38.32″N之间的浅海海域,面积3万亩,分为核心区和试验区两部分,主要保护对象为竹蛏。保护区建设后,成立了广饶县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站对保护区进行科学管理,管理站下设办公室、监测中心和中国海监山东广饶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大队,并聘请省、市内相关专家组成保护区顾问,及时研究解决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制定保护区技术管理和措施。

保护区通过科学选划定址、开展资源调查、建标立志界定区域、依法巡护、开展资源与环境监测、实施科学研究、增殖放流等措施,对浅海名优贝类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增殖,防止资源衰竭,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增加浅海生物资源量;同时通过贝类对水域中颗粒物的滤食作用,延缓水域富营养化进程,减少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发生的可能,维护海区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海洋环境保护和种质资源保护意识,有效保护和修复被破坏的浅海渔业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施海岛整治,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广饶海岛位于广饶县海域,118°57′42.68″E至118°57′45.23″E、37°19′04.95″N至37°19′01.39″N,最大长度110米,最宽63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近几年,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广饶海岛环境恶化,防护设施缺损严重,风暴潮灾害时有发生,海堤等防护设施由于频受风暴雨袭击,部分海岛岸线发生新的坍塌及水土流失,同时由于预测检测体系不健全,海岛环境保护和改善任务繁重。为落实“黄、蓝”建设总体规划,加强海岛生态建设与保护,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合理开发和保护海岛资源,充分发挥海岛作用,促进海岛生态环境发展,计划利用3年时间,投资300万元对广饶县海岛实施整治修复,为海洋生物繁殖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岛整治修复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治理和保护并举的原则,加强海岛植被恢复和绿地建设,在海岛及附近海域大面积植被大叶藻,对海岛生态环境实施修复,同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加强海岛植被恢复,保护海岛生态,达到植被良好、环境优美;二是建设海岛特殊生态保护区,加强对具有特色的自然、海洋生物、水鸟、重要湿地的保护,有效保护近海生态环境;三是加强海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布设一批海岛生态环境和海岛周围海域环境监测点,将海域环境监测纳入广饶县近岸动态海域环境监测重点,从源头上防范海岛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四是围绕沿海防潮工程、渔业安全工程等开展规划建设,健全海岛防灾减灾支撑体系,提升海岛防灾减灾功能及作用。

实施增殖放流,提高海洋生物资源量

近几年广饶县海洋与渔业局立足当地海域特点,以增殖海洋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组织科研人员对当地海域的底质特点、海洋环境状况、水质生物状况等进行了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筛选出了适合当地特点的放流生物品种,并根据不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育特点科学选择放流海区;通过争取省、市渔业资源修复计划项目和引导群众参与放流等多种方式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向广饶县浅海放流竹蛏、缢蛏、文蛤、菲律宾蛤等名优贝类苗种52亿粒,并在项目区内采取组建管护队伍封海护养、轮捕轮放等措施增殖海洋生物资源,提高海洋生物资源量和多样性,恢复海区内生态平衡,为蓝色海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一是成立了广饶县海洋环境监测站,新增海洋环境监测人员5名,投资100万元购买了大型、先进的水质、生物、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定期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海洋生物组成、生长、繁殖和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掌握海洋环境和生物量的变化情况,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细致、准确的海洋环境信息服务;二是投资200万元建设了广饶县远程无线固定视频监控系统,包括海洋动态监控室、大屏幕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海洋高清监控探头等,对全县海域内海洋环境变化、渔船安全生产、边界稳定、海岸线及潮间带动态监视监测等实施远程动态监管,海域管理实现无缝隙“电子眼”监控,提高了海洋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

严把审批关,加大海洋环境监察力度

加强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把海洋工程环评作为用海审批的前提条件,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用海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同时对原有项目进行清理检查整顿,确保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加大海洋环境执法检查力度,组建执法队伍,购置巡逻舰艇,每月组织执法人员海洋环境执法检查2~5次,依法查处非法捕捞、违规用海和污染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为蓝色海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沙蚕广饶县海岛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解读沙蚕的养殖方式及其应用开发现状
在海岛度假
智慧学园 快乐家园
——山东省广饶县花宫镇中心小学简介
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沙蚕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
沙蚕与水稻共养模式,仿生态养殖促增产
Improving Students’ English Speaking ability
Fostering learners’autonom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广饶县耕地保护研究
天然和养殖沙蚕营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