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1-04-01刘斯敏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技能教材高职

刘斯敏

(1.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2.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79)

高职院校是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建设之需应运而生的,高职教育是既不同于初、高中教育,也不同于本科教育。它重实训、重技能、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接轨,强调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高职教育在德国取得的丰厚成果更表明了教育在这个领域大有可为,大有可获。

然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状态,从办学理念到办学设施都不甚成熟和不甚完善。在办学实践中,出现一些现象,产生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却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处于教学一线、长期面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者,在此就某些问题谈谈几点思考。

1 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茫然与被动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这些名词抑或说口号早已风靡,灌输式的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早已受到批判,其中因由,无需赘言。新时代的教师们也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中心,课堂的主体,于是采用各种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试观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茫然而被动,对学业缺乏热忱与动力,看不清自己学习的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感,对未来困惑而茫然。有学生在师生交流会上甚至提出这样的疑问:不知道每天应该干什么,不知道学习那些课本、科目的意义所在。提问看似懵懂、稚拙,实则非常的真诚,直面自己内心的疑惑与诉求,反映出高职教育教学中一个未被重视的环节,即学生在学业之初对自己学习的内容、目标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涯与技术的脉络和前瞻性的充分了解。

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往往遵循这样一个设计流程:课本学习——实习——就业。笔者认为可以在课本学习这个环节之前加入实地访问的内容。所谓实地访问就是在学习伊始就带领学生到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的工场、生产一线去参观,让学生在观摩走访中初步了解自己将来会踏上的工作岗位,并从中认识到胜任这些工作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所涉及的相应的素质品格。学生继而才能明确自己要学哪些相关的科目,为什么学它们,并认识到这些科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并帮助他们拟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中可包括学业规划、技能习得规划及前瞻性预案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前瞻性预案,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当下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告知他们所学领域的发展动向、最新前沿理念信息及如何获知的可行性途径,以备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环境里,能快速的顺应时代的步伐,应对更新的理念和建设需求。

以上所述,均是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言,本着以人为本这个份量重过千钧的育人宗旨,希冀最大限度地把学生从被动、茫然的心理困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充分享受和发挥作为教学中心的权利与能动性,积极参与设计并探索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

2 教材的弊端

教材的问题首先反映在教材陈旧上,而教材陈旧又主要体现在内容陈旧。许多教材选用的样例、情景,使用的仪器、设备,解决和探讨的问题都出现或流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的甚至更早,和时代的发展脱节,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潮流,更难以满足国家在各个领域对人才的新需求。应及时的更换教材,接受新的理念,与时俱进,才能与世界的发展合拍,储备随时能投入生产的新型技术人才。

教材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编写相对笼统。内容不够精,不够专,缺乏针对性,尤其体现在专业性的教材上。高职院校要办出自身的特色,首先要拥有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专业,换言之,就是拥有指向性更强,与生产实践需求更对口的专业,而不是所有的院校都采用相同的或完全类似的教材。更进一步讲,高职主要是培养能解决具体的实际生产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而不是涉猎广泛的理论人才。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除需要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外,更需要高度精、专的专业知识,在这点上,教材还显得较为粗泛,针对性不够强。

教材的这些问题势必会导致专业培养上的相对粗放,不够精细,加上生源的众多,使得问题凸显。最终难免会造成学校输送出去的人才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满足一线生厂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重新重点培训,从整体上加大了培育成本。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此以来,让亲历过学校教育的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形成对教育缺乏信心和坚守的社会风气与舆论,形成恶性循环。

3 基础课程的窘迫境遇

基础课程是指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非专业课程,它们构成高职教学的一部分,但所占比重较小,近年来更面临被边缘化和被舍弃的窘迫境遇。

以英语为例,社会上和网络上有部分声音倡议削减英语在学校课程中的分量,高职院校更可以取消英语课程,理由是作为一门外语,英语在实践生产劳动中的功能有限,对专业课程的的辅助作用微弱,部分学生对它又缺乏兴趣,故而没有太多开设的必要。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基础课程不重要的呼声,正是教育功利化,浮躁化的典型体现。任何时候,教育的终极目标都应是培养人格更健全,素质更全面更平衡的真实的人,籍此才可在与变化莫测的外部大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甚至教育本身都只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重技术技能的教育,但这不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矛盾。基础课程的开设是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应受到冷落与忽视。即使要做出调整和改革,也应该是基础课如何开办,以何种方式开办的问题,而不是被边缘化与被舍弃。

4 结束语

教育是根植于社会的,教育上反映的不足也正是源于社会中不足的存在,这就好比寻医问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教育的问题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大环境,大气候。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整体,错综复杂又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要致力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坚定的教育信仰才能为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石与平台。

[1]欧阳河,等.网民对我国中长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及其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孟景舟,周志刚.职业教育概念研究的背景、现状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

猜你喜欢

技能教材高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