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2011-04-01张和新
张和新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教学环境的创设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尤其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保障。
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要素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主流心境,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奋发进取,努力向上的个性品质,也有利于形成协调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我们在激发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过程中,必然要依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1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也不同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和高中起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年龄上横跨人生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即未成年与成年两大教育年龄段,因而对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又必须照顾到培养期前三年未成年教育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笔者通过对本校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调查,总结出了这类学生的特点。
1.1 心智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
五年制高职教育对象是初中起点的毕业生,一般十六七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学生而言,这部分学生年龄小,心智还不成熟,这就导致了其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外界的影响,在是非判断、价值取向上模糊。在高职学校的五年学习生活中,这些学生在心智上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是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1.2 学习、生活习惯差
学习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学习方法问题。学习习惯不好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学生文化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习惯不好,进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懒散、随意。因而,在学校里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考试抄袭、逃课、不做卫生等违规违纪现象比较严重,文明礼仪方面的习惯也比较差。
1.3 独立性差,追求物质享受
调查发现,很多五年制高职学生父母在外打工,主要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就出现了隔代教育,长辈对孩子娇生惯养。这些学生上高职之前多数没有住过校,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人,来到高职院校后,新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无所适从。同时,这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懂得尊敬老师、尊敬同学,这就往往出现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发生矛盾,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在生活上比吃穿,即使一些家庭环境比较贫困的学生,也在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1.4 文化课基础差,自我效能感低,学习目标不明确
多数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原来的学校班级中一般是文化成绩属中下等。他们自己也认为是中考的失败者,自认为是差生,在初中时就有自暴自弃的苗头。到了高职院校后,同样不敢谈自己的理想,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好事情,从而对自己要求放松。他们没有职业规划,没有学习目标,因而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
2 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激发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是个保障。对于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2.1 培育积极健康的主流心境
校园里的主流心境主要体现在工作心态、价值观、生活学习观念上。教师、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一种愉悦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学习;学校管理者待人平和,公正公平地处理事情,人性化地管理学校,体谅教职工和学生,处处为学校的整体发展考虑,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这样就容易形成良好的主流心境,有利于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展开。
(1)学校管理者管理观念的更新。从主抓管理的校长,到基层的班主任,这些教育管理者要有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尊重学生。这种人本管理,我们可把其宽泛地理解为人格化管理、人性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把人置于教育和学校管理的中心,人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是终极目标,一切为了人。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要求教育管理者拥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来管理学校。
(2)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都比同级普通院校学生差,这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的教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不能专心研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只是传授一些肤浅的理论知识。对追求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院校来说,只要教师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这些学生是很有希望成为有用之才的。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前,一部分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认为上学没有什么用,来学校就是混。很多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初中时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好,在进入高职院校后,会变本加厉,很多学生出现在课上捣乱、睡觉,课下喝酒、打架等违规现象,甚至打架斗殴等等。这样,应该让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知识、技能与能力是生存的一个立足点,在具有了生存的能力之后还要追求更充实高尚的生活。只有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后,他们进入学校的心境才会变得健康良好。
2.2 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心理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校教职工积极竞争,认真负责,工作恪尽职守,这样的文化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影响班级班风、学校校风,会使每个人在学校都有家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也就和谐了。所以,良好的心理关系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里氛围的营造。营造良好的心理关系可以从下面两点来进行: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流畅的师生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定的社团活动。借助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师生、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陶冶心理品质。通过促进同学之间的积极交往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演讲会、体育比赛、文艺表演、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发挥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2]。
(2)重视优良班集体和文明宿舍的建设。优良班集体有民主又严密的组织活动准则,同学对班集体有归属感,以班集体为荣,自觉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这样的班集体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同学,爱护同学,帮助同学的高尚情操。同时,也可以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对个别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矫正,从而获得其他途径无法实现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宿舍,可以说是高职生课堂的延续或称第三课堂,它不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园地、信息获取的窗口、休闲娱乐的天地。宿舍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宿舍氛围的影响[3]。因此,我们要求把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宿舍的建设作为五年制高职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相当重要方面来抓,开展健康文明的班级、宿舍文化活动,造就一种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常于交流,自由争论的平等气氛;创建优美整洁的教室、宿舍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与情趣。
2.3 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心理环境。五年制高职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要加强,凸显高职学生心理方面的特殊需求,这有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
有人认为,无论从横向与同龄其他青年群体相比较,还是从纵向与成人或中学生相比较,高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心理健康问题更让人担忧,由此而导致的高职学生退学、休学、人格退化、裂变等现象屡屡出现。因此,重视和加强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过程中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4]。
(1)开展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师生在人格上平等对待,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心理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包括各专业技术教学中、各项教育活动中、工作中等。一方面与原有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此外,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环境,也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2)职业心理方面的疏导。当前,很多五年制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很茫然,很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同的职业要求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与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5]。当然,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形成良好职业素质的基础,必须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五年制高职院校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形成,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职工的心理表现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心理环境的形成。
[1]季银泉.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2-153.
[2][3]宋专茂.新时期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取向与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99.
[4]杨建伟.培养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27.
[5]林艺芳.从职业素质养成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