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探析
——从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转变谈起

2011-04-01司树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黑格尔本质

司树鹏,王 珍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探析
——从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转变谈起

司树鹏,王 珍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再到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用实践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历程。本文从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转变角度探析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人的本质;认识过程;思维方式;转变

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为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所理解、把握和评价的相关哲学问题的理论就不同。相应地,应用这种哲学思维方式于其他领域中研究问题,它对相关知识领域中问题的理解、把握和评价就不同,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就不同。因此,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不同的表述,这与马克思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正是在思维方式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再到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用实践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历程。

一、马克思在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下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阐释

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也就是他的哲学思维,即用思辨逻辑概念把握存在的思维方式。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是其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将人和自然看作是“绝对精神”自我外化、自我运动、自我实现的一个环节。黑格尔认为:“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自然界。”[1]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人、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是同一的,是同一范畴的不同表达方式,都统一并服从于“绝对精神”。

马克思在黑格尔思辨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集中体现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借用希腊神话中的英勇殉道者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认为这也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2]这表明马克思在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认为人是从“自我意识”中异化出来的主体,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哲学借这种“自我意识”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是他关于人的本质的最初看法。

在马克思的整个《博士论文》中,都充满了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的影子。马克思之所以赞扬伊壁鸠鲁而批评德谟克利特,是因为德谟克利特将“原子直线下落”视为原子唯一的运动形式,视为必然,视为命定,这样就没有给马克思所推崇的“自我意识”留下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伊壁鸠鲁的“偏斜说”则打破了这种运动的必然性,为“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为此,马克思高度赞扬伊壁鸠鲁,认为“在伊壁鸠鲁那里,包含种种矛盾的原子论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业已实现和完成”。[3]

但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停留在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下对人的本质的抽象性认识上。马克思不满于青年黑格尔派只停留在谈论抽象的个别性,他更重视的是感性和经验的个别性。他认为抽象的个别性只是自我意识的 “原则”,而经验的个别性才是具体现实的个人。只有通过后者才能完全地把握自我意识。这种认识随着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以及后来积极投身于政治斗争表现得越来越强烈。他说:“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赛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4]又说:“哲学已经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注视着外部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舞台的人物,可以说与世界的阴谋发生了认识瓜葛,从透明的阿门塞斯王国走出来,投入那尘世的茜林丝的怀抱。”[5]这表明,哲学只有走出自己的理论王国和意志王国,从内部走向外部,将自己同现实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才能够使哲学世界化。马克思开始摆脱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的制约,并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促使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转向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

二、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下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阐释

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即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去理解相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中,人已经不再是黑格尔思辨哲学中作为“绝对精神”运动中的变体,而是已经成为世界的主体。费尔巴哈认为:“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不具备人的本质,因此人的本质只有在团体之中,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类”中才具有人的本质。“类”、“类生活”、“类本质”都是在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下去理解人的本质的话语。费尔巴哈说:“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6]这就是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下的人的本质是“类”的观点。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的过程,也是马克思接受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的过程。费尔巴哈于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本质》和1843年发表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转变起了巨大的导向作用,用恩格斯晚年的话说,由此他们一时都变成费尔巴哈派了。最终马克思批判地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完成了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一时期,马克思写了很多著作,诸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他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理解上的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的影子。下面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例来阐释。

马克思一开始就以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人本思维方式写道:“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7]这表明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但在对人的本质的进一步理解上,马克思认为人在其本质上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马克思在论述“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写道:“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8]在这里马克思看到了先进的理论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摧毁旧的制度,仅仅用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借助于先进的理论来武装群众,让先进的理论变成群众手中的武器,以实现人类的解放。这是马克思将理论和实践、哲学和革命的关系的正确解答。但在对 “群众”、“人”、“人的本质”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费尔巴哈人本思维的角度,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并未盲目地全盘接受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他看到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及其人本思维方式的缺陷,即: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人的作用,而忽视了现实的人的作用。如马克思说:“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9]马克思更进一步指出:“德国人那种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关于现代国家的思想形象之所以可能产生,也只是因为现代国家本身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或者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10]这表明在超越费尔巴哈的同时,马克思自己的人的本质观点——“现实的人”已经开始显现,即“现实的人”一旦出现,马克思必然同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发生矛盾。同样马克思还阐明了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揭示了“政治解放”同“人类解放”的区别,论证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获得自身的彻底解放、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等一系列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萌芽,表明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内在矛盾,为马克思从思维方式上实现对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的超越,达到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在实践思维方式下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和阐释

实践思维方式,即从实践理解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是他能够超越先前一切旧哲学包括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集中体现在他于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思维方式的角度出发,对费尔巴哈和以前一切旧唯物论、旧哲学和唯心主义做了彻底的批判,从而把马克思的新哲学同其他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实现了马克思在实践思维方式下的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和阐释。

《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1]这一概括说明马克思在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个根本转变之后,又实现了意义更为深远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只能在旧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去理解和把握问题。“当作实践去理解”也就是马克思的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确立。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本质,由此形成了马克思新哲学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故恩格斯称《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的第六条集中表明:马克思从实践思维方式出发,将实践引入社会历史领域,正确地回答了人的本质的问题。马克思科学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12]和不足“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13]后,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中考察人,这样从实践思维方式理解的人,才是现实的、具体的人。

在稍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基于实践思维方式,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自己在《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5]还说:“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16]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已经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将《提纲》中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来理解人的本质进一步具体化,更加侧重于从生产关系以及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不断的转变过程中和艰辛探索下,最终在实践思维方式的指引下,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和科学阐释。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进一步把自己所创立的新哲学同其它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区分开来,同时也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1]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2.

[2][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 1 版.第 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258.135.

[3][7][8][9][10][11][12][13][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 2 版.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1-2.9-10.2.9.58.60.67.68.

[6]张金鸾.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解决过程初探[J].现代哲学,2001,(1).

[责任编辑 江 陵]

Exploration of Marx’s understanding process of the human essence——discussion of Marx’s transformation in thinking mode

SI Shu-peng,WANG Zhe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about the human essence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believing in Hegel by using Hegel’s mode of speculation and thought, to believing in Feuerbach by using Feuerbach’s thinking mode, and to establishing Marx’s practical thinking mode by using his own practical thinking mode.This article explores Marx’s understanding process of human essence from the angle of his transformation in thinking mode.

human essence; understanding process; thinking mode; transformation

A81

A

1008-6390(2011)02-0022-03

2010-11-25

司树鹏(1985-),男,山西晋城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方法;王珍(1984-),女,河南郑州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黑格尔本质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回归本质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童年的本质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