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课堂中的情境
2011-04-01李曼丽
■李曼丽
关注语文课堂中的情境
■李曼丽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转型,课堂教学成为了教师运用实践智慧赋予每一个情境以教育意义的临场创造。课堂教学的这种转型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关注语文课堂中的情境。
语文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学科的课堂,包含着心境、情绪、兴致、心情等等要素。语文课堂要唤起学生诗意的想象,引导学生聆听到存在的声音和召唤,从而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新奇感。语文课堂不再为理论统治,而应当引领学生诗意地栖息于世界。新课程改革情况下的语文课程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开放式课程框架,在教学情境中尽可能地发现各种可能性,并在课堂中不断发展和解释这些可能性,在实践中完成课程的意义。
一、语文课堂中的关注情境是即兴创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所能预见的,只是达到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的一般途径,而不是细节。在每一节课上,都有几十种这样的细节,它们的相互依存性是极其复杂而多变性的。”教学依赖着情境线索,以“正在形成的思路”不断发展。教学过程中的这种不断观察和调整的行为是一种适应性的“即兴创造”。作为教师,不能先预设一种线性、单向的固定化教学程序,而应当拉大教学的步骤,多方案、多线路准备,以开放教学的空间,为非预期之事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将文章分为两个章节:史铁生与地坛,史铁生与母亲。第一章节着重分析地坛中的各种小生物带给史铁生种种生命的感悟;第二章着重分析史铁生对母爱的感悟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在分析第二章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生命真的很脆弱,命运让人难以捉摸,人有时是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在预设范围内的一个枝节,一位资深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肯定学生这样的感悟,即兴引导学生研究,在这样的厄运面前,史铁生母亲的态度,这种态度导致的结果如何。学生们经过一番研讨,他们被史铁生母亲隐忍、深挚的母爱打动,认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才会有史铁生的醒悟和成就。更可喜的是,有同学提出,史铁生对母亲的描写与第一章节是呼应的,自然界中的万物,如昆虫、如一个平常的母亲,都是渺小的,不能预知自己的命运,但生命的意义正是在于面对一切困难的拼搏。这位教师有效处理了课堂上出现的情境,他的即兴创作使这节课收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二、语文课堂中的关注情境是知识链接
每一位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课堂设计是常常会有一些理不顺的环节,可是到了课堂的情境之中,这些问题往往就神奇地迎刃而解了。这是因为,一方面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设想了许多种可能性,一旦进入课堂情境,实践的紧迫性给人以压力,于是实现设想的种种可能性以及在情境中产生的新的可能性快速重组,教师能快速选择相关的过去和未来,并将他们紧密联系起来。我们会常常发现,这些事先不够清晰的环节在课堂情境中会产生知识的链接,成为课堂的亮点。
例如,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不少的“虚假作文”、“灰色作文”等,于是很多人疾呼:“作文的真情实感在哪里!”很多教师在作文课上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感悟,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停留于泛泛而谈。一次作文课前,下起了雪,教室里议论纷纷,学生们很兴奋。这样的情境激发了一位教师的创造性。他首先问同学们,如果这时要给家里打电话,会说些什么,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得到了热烈的掌声,他说:“妈妈,我们学校的水泥地上结冰了,您来的时候走慢点,别摔倒了!”老师总结说,正是因为是真实的细节,所以感情真挚,能打动人。接着,教师用“父辈”、“提篮春光看妈妈”、“雨中”、“幸福的瞬间”之类的文题引导学生将作文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选取生活中真实的细节,发现真善美。
这节作文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学生生活在课堂上,教师同样也生活在课堂上,教师关注到课堂上的具体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经历,将过去、未来的知识有效链接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语文课堂中的关注情境是行动后的反思
教学情境不同于其他情境的地方在于它的无限性。很多教师自豪地说,我现在不用阅读教参读物,也能凭直觉抓住重点,通盘组织教学了。这是否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呢?答案是否定的。能做到这样的教师只是一个停留于经验层面的熟练教师。教师更应该关注某些经验的教育过程的意义与重要性的反思,对情境、困境进行更好地、更深刻的反思和理解。一个会对教学行动反思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对教学用心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在教学水平上有长足进步的教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缺少对课堂情境的行动反思,将走出教室视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这样的教师十几年、几十年都不会有显著进步。
例如,有些教师发现,有很多自己预期很高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自己如此喜欢的文章,如此精心的准备,可学生却热情不高。面对这样的情境,教师应当认真反思,“是自己讲的太多吗?”、“是学生调动得不够吗?”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来思考教学情境对于教师十分必要。
再如,一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工作完成之后,如何评价自己的阶段性工作呢?可以尽可能再现情境,梳理教学过程中的“特殊事件”、“特殊时刻”,总结自己的计划和实际教学情境之间的落差。这种评价可以使教师用新的眼光和更为开阔的思维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行动更为完善。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课程知识观照个体精神的生命意义,语文教学要建立在文化意蕴基础之上。我们的语文学科涉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涉及民族心理、信仰、文化传统,涉及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态度等等,一旦抽取了这些因素,语文就成了仅仅是字、词、段、句的累加。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形态,具有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旋律、特征和形状。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融入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具体的情境。作为教师,更应该抱着一颗坦诚、开放的心,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师生的多元性、特殊性中碰撞出教学情境的临场创造力,拥有课堂教学机智。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一中)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