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诗融情 雕刻心灵
——古诗教学中学生心灵美育探究

2011-04-01汪莹芳魏松山

成才 2011年11期
关键词:古诗美育古诗词

■汪莹芳 魏松山

品诗融情 雕刻心灵
——古诗教学中学生心灵美育探究

■汪莹芳 魏松山

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更要进行心灵美育。诵读古诗词,是课改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诗词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更要通过诵读和品味与诗人融情,丰富学生的感知系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一、读中启真,触摸心灵

古诗词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首先必须触摸到诗人的心灵。而触摸心灵的基础就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不断揣摩作者渗透于诗中的“诗魂”,也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情诵读,开启学生对诗的真爱,启发学生去真切地感悟,才能读中获知,使智慧交锋,心灵互动,才能与诗人心心相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圣杜甫写的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通过直叙闻蓟北光复战乱平息,祖国统一之喜讯,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喜悦的心情,诗中字字珠玑,句句盈喜,饱含着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利用这一古诗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灵美育,首先要让在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是触摸诗人心灵的重要步骤,因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化沉淀,已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朗读个性,让他们尽情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语势、语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诗人智慧的洗礼,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呼唤,这一沉浸于诗文的过程,看似平淡,实则至真。在了解了诗的意境后,再实施美读,让学生的情感与诗文交融共生,从中感受到诗人心灵的萌动、真情的爆发,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教学实践证明,读中“启真”,是触摸诗人心灵的有效策略。

二、品中储善,碰撞心灵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又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诸多古诗都饱含了诗人博爱善良的品格,如山水田园诗直抒了诗人对景物的善待、热爱;赠友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友善不舍之情;边塞军旅诗显露着诗人厌恶战争,渴盼和平的愿望;政治讽喻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朝廷统治者善意的批评。教学中,只有在品读品析上下功夫,才能让学生思想超越时空的限制,做到胸罗历史,思接千古,品出诗词之妙。也只有在品中储善,才能与诗人产生精神的共振,实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堪称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全诗以“喜”为情感线贯穿始终,从闻喜讯,流喜泪,到观喜容,呈喜态,再到唱喜歌,喝喜酒,最后到思喜归,无处不喜,喜满诗行。教学中应抓住诗中情感因素最强的字词,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品味语言。先品析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抓住收蓟北的喜讯,“忽传”,推敲出如春雷乍响、似山洪突发之意,作者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不能自制。“涕泪满衣裳”咀嚼出“满”字更以形传神,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诗人闻国统一,思归有望,恨国破家难回,喜国宁家也圆,这份把国与家联于一体的美好心灵溢于诗句,为诗词教学中的心灵教育提供了摹本。再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紧扣“却看”,“漫卷”两个动作,析出这是诗人情感的第二次爆发,妻子儿子愁云消散,笑逐颜开,诗人也无心伏案,竟胡乱卷书,咀出“狂”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态。此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相似情感,使他们心灵深处泛起涟漪,恰到好处地实现“诗中有我”的融合,也能将美好善良旨趣储存于心。随后再品嚼后两句,“白日放歌纵酒”,这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三次爆发。诗人闻喜手舞足蹈仍不尽兴,还需以酒助兴,为喜高歌。他恨不能顿生双翅借明媚的春光为伴,飞回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品出这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穿”字写出了峡险水急,舟行如梭之畅快,“下”字写出顺流疾驶之快慰,“向”字则写出水路行完,再登陆路之轻松。通过细品慢嚼,使学生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牵引碰撞,产生回应,实现人生与人生的叠加。

三、悟中赏美,雕刻心灵

优秀的古诗词大多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的精神使命,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一生。教学古诗词,除要有效实施“读诗”、“品诗”策略,还要实施“悟诗”策略,悟出诗文“弦外之音”,悟清诗人“胸之心曲”。诵读只是感知美、触摸心灵的过程,品诗只是体验美、交流心灵的过程,而悟诗则是鉴赏美、雕刻心灵的过程。这是古诗诵读教学要达到的极终目标。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教学至“悟诗”环节,应引导学生悟中赏美,以心灵的呼应为路径,达到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塑造。在品悟“死去元知万事空”一句时,抓住“元知”“万事空”悟出:当人即将死去,本来就知道世事万物皆成空无,一切用不着牵挂。悟出这是一种悲壮的美,一种催人泪下的凄惨的美,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而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悟出这是陆游一生无法排遣的悲痛:没能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统一,至死胸有夙愿,心事未了。再赏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悟出这是诗人如泣如诉的临终嘱托,也是诗人如血如火的深切盼望,人死命逝之时,不是叮嘱儿子们如何安身立命,不是吩咐后辈人如何创业发家,而是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壮志未酬的事业要下一代继承,希望孩子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而自己即使长眠九泉也要等候“王师”胜利的消息。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诗人悲愤交集,情感真挚,这是何等崇高而又伟大无私的爱国情结呀!通过步步赏美,悟出诗人这发自肺腑的至美心声,就能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美化儿童心灵,也必然会重塑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古诗诵读”中对学生进行心灵美育,还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针对不同题材的古诗词,把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诗词教学的魅力,才能使学生的思想灵动而厚重。

(作者单位:汪莹芳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李集中心小学魏松山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金银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古诗美育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