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2011-04-01李娟
李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现将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该类药物做一综述,供高血压病治疗中参考。
1 概念
1.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体内存在循环和局部两种RAAS。肾小球分泌的肾素可激活血管紧张素原而生成血管紧张素Ⅰ(AT-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可使AT-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AT-Ⅱ)。循环RAAS的AT-Ⅱ可通过以下机制参与升高血压的调节:①直接收缩小动脉;②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而扩大血容量;③刺激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局部组织RAAS(心、脑、肾上腺皮质,尤其是大动脉)、尤其是血管壁的AT-Ⅱ,可激动平滑肌的AT-Ⅱ受体,收缩血管以及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从而使血压升高。此外,体内其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雌激素等升高血压的途径亦主要经由RAAS[1]。
AT-Ⅱ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且作用广泛。AT-Ⅱ可作为一种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心室重构(左心室肥厚)和血管重构(管壁增厚),参与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心室重构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增值、肥大及间质纤维化。心肌胶原含量可反映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纤维在形态上表现为间质中胶原异常堆积;AT-Ⅱ通过APD延长→Ca2+内流增加→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活化信号通路诱导心肌细胞肥大[2],心肌纤维在形态上表现为间质中胶原异常堆积;血管外膜改变在血管重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血管重构过程中不仅有细胞的增值、肥大,还存在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也很重要,AT-Ⅱ是调节胶原代谢的重要因子。已有文献报到,血管外膜也存在AT-Ⅱ受体,AT-Ⅱ能够促进血管外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并表达分泌Ⅰ、Ⅲ型胶原蛋白[3-4],参与血管重构的发病过程。
1.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ACE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酶,除可使AT-1转换成AT-Ⅱ外,还可催化缓激肽等扩血管物质的降解。因此,ACE可使循环和组织中的AT-Ⅱ浓度增高,缓激肽浓度降低。
2 ACEI的种类
ACEI是通过竞争性抑制ACE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药物。
根据作用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效类和长效类。
2.1 短效类
不仅作用时间短,而且分子结构中含有巯基。卡托普利,作用时间最短,需每日2~3次。佐芬普利,每日2次。
2.2 长效类
分子结构中不含巯基,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每日1次。长效ACEI有:依那普利10mg,西拉普利2.5mg,奎那普利15mg,雷米普利2.5mg,苯那普利7.5mg,培哚普利4mg,螺普利6mg,福辛普利15mg,均相当于卡托普利50mg。
3 ACEI的作用机制
3.1 抑制ACE
ACEI能与组织和循环中的ACE相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使AT-Ⅱ生成减少,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舒张而降压。
3.2 抑制激肽酶Ⅱ,减少缓激肽的降解。
ACE与激肽酶Ⅱ是同一物质,ACEI抑制激肽酶Ⅱ,使缓激肽的降解减少,局部血管缓激肽浓度增高,缓激肽激动血管内皮的β2受体,产生NO,并促使前列腺素PGI2的合成增加。NO与PGI2均有扩张血管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上述作用与AT-Ⅱ生成减少产生的扩张血管效应,协同发挥降压作用[5-6]。
3.3 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
AT-Ⅱ生成减少,可使肾上腺释放的醛固酮、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都减少,血管舒张、钠水储留减轻而降低血压,并减轻心脏负荷。
4 药理作用
4.1 降低血压
ACEI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对正常人也有降压作用。
长期降压的特点:①不影响心率和心排出量。与其他直接血管扩张的降压药不同的是降压时无反射性心动过速;②减少醛固酮释放,减轻钠水潴留,能防止由利尿剂产生的继发性高醛固酮血症;③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促进水、钠排泄;④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血脂无影响。
4.2 靶器官的保护作用
长期降压,AT-Ⅱ生成减少,可使心肌间质和血管壁胶原合成减少,抑制AT-Ⅱ诱导的心室肥厚和血管壁增厚,还可以预防压力负荷过重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长期应用ACEI能减轻或逆转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引起的心室重构和血管重构,保护靶器官功能。
5 临床用途
5.1 高血压
ACEI可用于各型高血压病患者。特别适用于:①肾性高血压,因肾素水平高,ACEI特别有效;②伴糖尿病的高血压;③伴有慢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长期治疗可逆转心室和血管重构。
最近发现,AT-Ⅱ是发生运动高血压的一个重要神经内分泌因子[7]。ACEI应用于运动高血压患者可能会有较大的益处,其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2 慢性心功能不全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充血性心衰(CHF),是各种心脏病的临床终末阶段,目前已经明确CHF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肌重构[8]。AT-Ⅱ是导致心肌重构的重要物质,因此,临床上常将减少AT-Ⅱ合成和生物学效应作为CHF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故慢性收缩性心衰的常规治疗标准已经由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为以“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为主的三大类(即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断剂)或再加上地高辛的四大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其中,ACEI是治疗心衰的基石[9-10]。能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
6 不良反应
①刺激性干咳ACE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咳嗽,部分患者减量后可消失,如不能缓解,可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对ACEI引起咳嗽的副作用,通常认为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增强缓激肽的作用有关。②低血压,与开始剂量过大有关。③高钾血症。ACEI抑制醛固酮的分泌可起血钾升高。较常见于慢性肾功能受损、补充钾盐或合用保钾利尿药的患者。④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发生于心力衰竭患者过度利尿、血容量低下、低钠血症及双侧肾动脉狭窄者。⑤畸胎。⑥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但有致命危险。症状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引起呼吸困难及死亡。
7 禁忌证
血管性水肿、ACEI过敏、双侧肾动脉狭窄以及妊娠为绝对禁忌证。
7ACEI降压时的联合用药
7.1 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
利尿剂能激活RAAS,增强ACEI的降压效果,同时利尿剂还可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担;ACEI可减轻利尿剂引起的高肾素血症、高尿酸血症及对血钾、血糖的不良影响,而排钾利尿剂则可拮抗ACEI引起的高钾血症。这一联合用药可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7.2 与钙拮抗剂联用
钙拮抗剂降压时的缺点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激活RAAS系统,削弱其降压作用。与ACEI联用可阻断这个缺点,同时减轻钙拮抗剂引起的水肿。两者联用不仅降压作用增强,同时肾保护作用也更强。还可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故是一种较好的降压联用方案。
7.3 ACEI和β受体阻断剂
虽然这两类药物降压机制不同,但两者联用非但没有协同作用,β受体阻断剂还可抑制ACEI的作用,影响ACEI的降压效果。故不推荐联合降压。
[1]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原发性高血压[A]//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0-244.
[2]赵永辉,崔长琮,李宇,等.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ERG转染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乳兔心肌细胞肥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0):931-935.
[3]刘海潮,马亚新,何军,等.肾上腺髓质对血管紧张素Ⅱ促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胶原生成作用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9):848-853.
[4]张东,包宗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及其基因与心血管系统[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10):878-879.
[5]向继洲,王嘉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A]//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24-237.
[6]杨锐.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J],2005,26(5):478-480.
[7]贾镭,惠汝太.运动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6):573-576.
[8]王江,宋熔,田颖,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血管紧张素酶2表达的变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9):798-800.
[9]戴闰柱.21世纪慢性心力衰竭指南演变的启示[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0):867-869.
[1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2):9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