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办学理念与风格,建立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2011-04-01陈少华
陈少华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080)
0 引言
进入21世纪高速建设时期,对专业人才需求提出更高要求。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教育”并且不可逆转。“大众化教育”可以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但由于这个过程转变较快,使实际的“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化教育”模式的目标界限不清,致使培养的教育后果,教育质量受到社会质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确实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学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才能确定发展方向,使学生成为有竞争能力的合格“产品”。
1 目前本科教学模式特点
目前本科教学还是以传统教科书内容为主,为强调理论教学的系统性,遵循“概念—原理—验证—应用—毕业论文设计”的模式进行传授知识的各个环节。造成对学生能力培养没有太明确的要求,也即没有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只能以在校课堂理论教学考试成绩来评价。而目前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欲望)没有太多的空间。并且多年来良好的就业前景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朝着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来培养,然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学校教学且有一个相对滞后的时段。自主择业引起的激烈竞争,使我们办学有了危机感。如何适应变化的就业环境?通过调研分析,毕业生中大多数直接就业,对实际工程技能的要求更迫切以能尽快适应工作需求。对此,我们及时总结分析制定“重基础、厚专业、宽口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 审时度势,课教体系显示办学特色
围绕制定的培养目标,在加强基础课的同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特别是与特定行业对口,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基本保留。并且对电力系统前沿新技术,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选修课推出,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电力系统新动态。为使学生在四年大学期间圆满完成学习计划,我们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来保证。
2.1 理论教学(126学分)
由公共基础课(50%)、专业基础课(30%)、专业课(20%)、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五个环节完成(总学分180分,总学时2100学时)。
2.2 实践教学
由工程实习、实验课、毕业实习等环节完成。
2.3 落实各个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环节,保证开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课。对主干专业课如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等在第七个学期作为综合课程设计,使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采用实验室仿真软件,设置与工程现场故障相同的参数,让学生分析、演习、模拟处理事故现场。例如:在变电站仿真实验中,设计人为故障,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本教学环节完成后,每位学生均必须递交课程设计说明书并以答辩形式验收该课程设计成果(5学分)。
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学习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这是一个综合训练的环节。这个时段超过85%的学生均已在电力系统找到工作岗位。为了避免学生对毕业设计产生可有可无的心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指导教师结合工程实际,科研课题设计选题。培养学生多学科视野,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编写每生一题的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真题假做”或“假题真做”来训练实际工作能力。师生互动,每周定期答疑,填写指导日志和中期进度表,及时解决本环节中出现的问题。②校企结合,请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环节,允许学生到实习基地做毕业设计,直接面向生产实际。③以学生总数10%自荐或指导教师推荐进行全系公开答辩;或是以学生总数10%随机抽学号进行公开答辩,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存在学习压力而不敢太松懈,基本能主动学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④毕业设计论文由指导教师评分,两位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综合评出成绩。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学生普遍收获较大。对资料检索、参考文献阅读引用、外文资料翻译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均得以提高。
3 结论
我校本专业从1958年招生以来(1966年停办,1988年复办),毕业生都在高就业状态,从2004年每届招生增至200名学生,就业率也达100%,并且进入对口行业电力系统工作的达85%以上。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多年来的工作成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说明我们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办学过程是正确的。
通过多年努力办学,本专业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5年);获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各一门(2005年);建立了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2007年)。这些都是我们办学的坚实平台。
放眼未来,我们更加信心百倍。我们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工程应用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继续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
[1]周济.谋划改革新突破,实现发展新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2]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7.4
[3]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