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级教学团队建设初探
2011-04-01查晓明华小梅孙元章
查晓明,华小梅,孙元章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自2007年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以来,国家每年遴选出一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对遴选出的教学团队进行重点建设,在政策、资金上都给予极大的鼓励和资助。各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评选出了一大批省级、校级教学团队,这些教学团队以其突出的实践成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起着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建设校级、省级教学团队的探索和实践中摸索到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并且认为这种组织形式可推广至学院基层教学组织——通过建设院级教学团队突破高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荐教学改革,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1 高校院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1 高校现行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职能已经扩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高校原有的教研室逐渐被新的、以团队组织形式出现的研究所、学术团队、科研团队、课程组等所取代,形成了以“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构成的科研体系,而由“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组成的教学体系相对较薄弱,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容易个体化;负责课程教学运行的课程组或教研室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门课程由多个教研室或课程组老师同上,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内容,也缺乏交流与协作的内部机制,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各课程组甚至同一门课程“各自为政”,课程教材选用随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随意、教学内容没有更新和充实、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改进、课程与课程间衔接出现问题,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下降;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以科研为导向的考核和晋升制度导致教师不愿意将时间、精力更多的放在教学上,甚至有些年青教师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上,不愿从事教研活动;青年教师的成长缺乏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的帮扶,有的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基础技能培训就直接上讲台授课,课程教学质量滑坡严重;高校现行的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以教师个人为基础,导致教师大都单兵作战,而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单靠教师个人难以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
1.2 高校院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教学团队是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等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教师群体。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它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
1)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强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要求“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目前高校有的教学团队建设完全按照利于申报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团队原则,随意组合教师临时构成“优秀教学团队”,而在实际工作中忽然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这种做法将导致教学团队的建设名不副实。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基层单位,直接执行人才培养任务,将院级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之有利用高校人才培养,才能求真务实地为改善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因此,院级教学团队建设应该成为各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
2)克服现行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组织形式是直接制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高校现行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无论是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还是其实际发挥作用的行为取向上看,都明显滞后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已经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体制性障碍[2]。院级教学团队建设正是创新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其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高校职能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教书育人,又要开展科学研究,发展学术。因此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其既要发展教育专业,又要发展学科专业,也就是要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两个问题[3]。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赖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教学团队的建设将对专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教师在团队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能够在团队中得到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的帮扶,促进青年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
2 高校院级教学团队建设基本思路
2.1 目标建设
共同目标是维系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只有基于共同的奋斗目标,团队成员才会彼此认可和包容,促发凝聚力,从而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合力。院级教学团队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短期的目标建设。团队成员要根据团队具体情况并结合学院实际在年度初明确提出团队短期建设目标,及团队所承担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目标。短期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挑战度适中,这样教师能够在目标实现的收获中产生成就感和归属感,进而能够以团队的继续发展为己任,不断做出努力和奉献。院级教学团队应将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项目做为长远目标,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教学名师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程等标志性成果中充分发挥作用。并在此过程中选拨、培养、造就能够真正在全国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2.2 组织构架建设
1)确定基于课程或课程群建设。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基于电路、电磁场、信号与系统、电机类、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点,通过分析学院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充分论证,建立了电气工程学科平台课程、电工电子类课程、信号与系统类课程、电磁场类课程、计算机与通信类课程、电机类课程、过电压与防护类课程、高电压绝缘与测试技术类课程、电力系统分析类课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类课程、电力电子与新能源类课程等11个各具特色的院级教学团队,另外基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设立了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教学团队,负责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各类竞赛、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本科生跟导师等工作。
2)遴选教学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在教学团队中起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应为长期在该领域内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具有一定影响,能够把握学科建设的方向和过程,最好为学科带头人;而且要具有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能够引导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向自身靠拢。团队带头人主要负责具体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质量评估。
3)合理配置团队成员。团队成员由职称、年龄、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骨干和青年教师组成,规模一般控制在12人以下。教学研究骨干把握课程教学的方向与过程,全面负责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协助团队的教学工作,并在教学团队中逐渐成长为教学骨干。
4)设置秘书一名,协助负责人完成教学团队的一些总结申报材料组织与撰写。
5)成立教学团队规划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由学院相关领导、学术权威和教学能手组成。其主要任务就是审核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对教学团队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年度末对学院教学团队阶段性成果进行验收,并提供政策指导和政策支持等。
2.3 内涵建设
1)专业建设。将专业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平台,负责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申报、建设和验收等工作。
2)课程建设。以专业内涵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整合课程资源,积极推进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建设,推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具体负责:各级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工作;精品教材的建设工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任务的安排与协调,课程教学环节的组织;课程建设成果的评估。
3)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质量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具体负责: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工作;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组织团队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各级教学奖励和教学成果申报工作。
4)实验教学基地建设。负责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5)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学拔尖人才(国家名师、省级名师)和高水平教师团队的产生。积极开展传帮带等形式的帮扶活动,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年轻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具体负责: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教研活动的组织;青年教师培训、讲课资格评审和教学任务安排;青年教师进实验室指导实验任务安排;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的组织和评选;各级教学名师的选拔与推荐工作。
2.4 保障体系建设
1)学院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学院要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将教学团队置于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的核心地位,教学副院长、教学办公室、教学督导团、研究所(教学环节)均服务于教学团队。学院要给予教学团队自主建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各教学团队各具特色地发展。此外,学院每年提供自主支配的经费供教学团队运作。
2)考评机制建设。建立基于团队业绩和团队整体绩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和报酬应由个体化转向团体与个体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3)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构建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课程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分阶段目标管理方式。教学团队的建设项目在规定期限内建设完毕后,学院教学团队规划指导小组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和验收,对验收结果为合格的教学团队,可纳入下一轮资助计划,对取得标志性成果优秀教学团队,实行团队成员岗位津贴上浮的政策,并在职称评聘中给予相应认可,促进该教学团队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对验收不合格的教学团队,学院取消经费支持,团队成员的岗位津贴和晋升将受到限制,并要求团队带头人承担一定的责任。
[1]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14
[2]吕改玲.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李昌新,刘国瑜.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