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
2011-04-01付家才汝洪芳
付家才,汝洪芳
(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0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如何将大学生这些人才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释放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为各大高校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稳健的开展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势在必行。
1 正确的学生择业观教育
当前普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紧张的问题并不是大学生供过于求,而是因为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思想所导致的。高不成低不就,好高务远,急功近利使得人才在市场上分布得极不均匀。针对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竞争意识、择业视野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所以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新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地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和确立与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相适应的就业思想观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就业的目的。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行行建业、处处立业”的正确的择业观念。
2 建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加强学科专业特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加强高校学科专业特色是21世纪国际国内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是对高校整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既有发展高新技术学科专业,又有传统学科专业的深化与改革,要加强特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提高高校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高校应具有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的能力,从而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教育规律进行学科专业设置。但必须注意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相适应并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科专业特色改变传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规格、教学内容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创新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新的合理配置,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2.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生时都一改过去只注重专业课成绩和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特别强调要重视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必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设计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验综合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 利用就业指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就业指导和增强服务意识,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对高校教育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根据就业形势、政策和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及专业特点,全方位地开展重实效的就业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的指导,就业信息的指导,职业选择的指导,求职心理意识的指导,求职准备和择业技巧指导。同时就业指导中还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拥有道义上的人格的最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融思想性、政策性、技术性为一体的系统工作,,必须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又要密切联系实际。学校应该把学生就业纳入到学生整个人生规划或职业生涯设计中来进行引导和帮助。
4 建立高校良好的就业工作机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感情线、稳定线”,学校要站在“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的政治高度,建立“一二三四五”就业机制,积极开展就业工作。
“一”是统一。一个思想和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就业网络。“一个思想”是指通过对教师的多次思想动员,树立就业乃民生之本,乃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而且与学校的发展、与每个教师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需要广大教职员工增强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参与。树立不抓好就业就是对学校发展的不支持;树立就业工作人人有责的全局观。“一个系统的就业网络”是指横向由院领导、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辅导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班主任、学生七项构成,纵向由学生家长、关系单位、校友和社会四项构成的网络。该网络互相交织,紧密结合,将就业工作所有根源点牢牢网住,不错过任何一个学生就业机会。
“二”是“双向选择”和“两条线”。“双向选择”是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毕业生挑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时,可以从教师的指导水平和是否能够提供就业帮助两方面进行选择;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就业状况作为挑选的考虑范围,看其是否属于有岗不就之列。“两条线”,一条线是指以行政主抓,以办公室为落点,主要负责抓系、教研室和教师工作。学生将就业协议上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上交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汇总后统一将协议上交办公室,办公室每天将数据进行汇总整理更新,每周按教研室、专业进行就业率排名公布并统计指导教师个人所带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条线是指主抓学生口工作,以就业科为落点,主要负责抓为外出调研、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筹备专场招聘会,与就业处沟通及做好毕业班班主任等工作。两条线相互沟通、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就业工作。
“三”是“三个阶段”和“三挂钩”。“三个阶段”是指有目标、有层次的推进就业工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动员准备阶段,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端正就业态度,转变就业观念,化被动为主动,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心态。第二阶段为就业攻坚阶段,这段时期是推进就业工作的黄金期。在这段时期,我们通过就业系统网络,在前面提及的“两条线”的前提下,进一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全方位大力推进就业工作。第三阶段为自然增长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主要以考研成功学生、签约大型企事业单位学生为主,实现最后的就业工作冲刺工作。“三挂钩”是指每周统计毕业生就业推进情况,其结果实行“三挂钩”,一是与系、教研室领导的工作业绩挂钩;二是和个人、教研室年底评优评奖挂钩;三是与专业招生、发展挂钩。并且排名靠前的在每周的大会上进行表扬,排名靠后的找个人和单位负责人进行谈话,寻找问题症结所在,提供帮助,使得就业工作进展公开化、评比化、激励化,促进了全员参与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四包四找”。“四包”是指院包系、系包教研室,教研室包教师、教师包学生,层层包干,责任明确;反之即为“四找”,即学生有困难找教师,教师有困难找教研室,教研室有困难找系里,系里有困难找学院。
“五”是“五联动”。一是领导班子、系、教研室积极动。领导班子要分析就业形势、研究对策、制定措施,进一步强化人人参与就业的责任意识。系、教研室要利用专业优势,结合专业召开就业动员会、座谈会,分析专业就业前景;二是全体教师跟着动。结合指导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所带学生联系就业岗位,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三是毕业学生一起动。学生积极进行求职,认识到先就业后择业的重要性,避免等靠推思想;四是促进家长动。通过与学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理解,使家长督促学生就业。五是动员社会动。充分利用合作单位、校友资源及一切可利用的社会关系,积极为学生联系就业岗位。通过“五联动”,层层落实,各司其责,目标明确,信息畅通,确保最大程度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5 拓宽就业渠道以提高就业质量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寻找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一是以营销观念积极开拓目标市场。按照“省内打通对口行业提高就业质量,省外与南方沿海对口行业对接提高就业率”的就业市场开拓思路,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沟通校企合作事宜,积极收集就业信息。制作毕业生信息资源册,到用人单位走访、宣传;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拟职场实践训练。为了切实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通过职场实训直通用人单位招聘现场;三是“走出去”寻找就业机会。一方面是就业工作人员走出去,进行市场调研、走访企业、开辟人才市场,带领学生到用人单位应聘等。另一方面鼓励毕业生走出去。为了不使家庭困难成为学生择业的“羁绊”,划拨出专项经费对家庭困难和求职地域较远毕业生予以补助;四是“请进来”举办专场毕业生招聘会。为方便学生找工作,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方便快捷,成功率高,实现了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三赢;五是开发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收集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或提供就业岗位。积极联系我院往届毕业生,在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城市成立了校友会,以校友会为载体和平台,为毕业生收集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或提供就业岗位。
[1]梁锦坚,吴春丽.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J].西北医学教育,2009,(4):281-282
[2]刘建新,余新丽.关于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J].当代教育研究,2004.(1):85-87
[3]王晓岩.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王军,刘慧.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探析[J].黑河学报,2006,(9):134-137
[5]李忠艳,汪永涛.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培养对策[J].职业与教育,2009,(4):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