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对基础教育的思考
2011-04-01董星星
邹 媛,董星星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4000715)
我国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注重以社会为本,强调通过教育使个人为社会所用这个功能。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实质化为培养工具性人才。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对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整体进步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基础教育的功利化也随之日益突出,但是基础教育的另一大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
一、目前基础教育价值观的功利性
目前的我国基础教育讲求理性、逻辑,注重传授硬知识,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受评价机制的制约,采用机械重复、强化训练的呆板模式,忙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强化。这样把学习局限于课本的范围内,并且教学方法单调,把相同的知识、课程和技术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制造成为标准的教育商品输送给大学和社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欲、求知欲。而且学生大多墨守成规,即使学到了知识也难以与现实接轨,难以学以致用。这种教育观虽然从短期来看是为社会输送了基础型人才,培养了基本劳动力,在量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创新型社会的建立,阻碍了社会质的飞跃。
虽然以社会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这种价值观下的学生往往被培养成为统一划归的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他们本应具有的权利、欲望、需要、个性以及自主性和创造性却被剥夺了。过分统一,缺乏个性,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弊端。基础教育的价值目标应该是个完整的体系,既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更应该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使人成为人,不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更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目前的这种价值观使基础教育关注的“人”的培养被曲解为“人力”的训练。基础教育中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被统一的学习要求占领,学生无法进行能动的学习,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难以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基础教育应该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审美,学会生存,赋予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人。[1]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人的本质。从人与动物区别来看,人的类特征是人的自由自觉地创造性活动,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2]马克思是从实践活动中看待人的类存在。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区别来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发达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做基础。只有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人才能摆脱对物和人的依赖,成为自己和社会的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决定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从不同人之间的区别看,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个人。虽然人是社会的人,一定的社会群体按照需要塑造作为群体中的个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意识。但每个社会又都是具体、历史的,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所接触的社会条件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不同,这决定了即使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个人也是不同的,人的存在是个别存在和个性存在。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每个人”的平等发展,人的一切属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首先是人的类特征的应有发展,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类特征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征就是人在实践中的创造性活动和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发展。其次,人的社会特征的和谐发展,人的活动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是群体社会的联合行动,人如果不以一定方式共同活动就不能进行生产,各种实践活动也不可能是个人的孤立行动,所以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把潜在的能力转为现实的实践活动,这样就组成了人的社会特征,即人与人类、人与集体、人与他人、个人自身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再次,还有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在各方面最大限度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社会的需要相对自由的发展自己,从而能相对自由的发挥其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每个人能平等地发挥其能力。人的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个体创造物质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自身价值的能力的发展,而社会按每个人基本性和需要赋予个人平等的客观条件和机会,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以达到自由生存,自由活动和自我实现。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首先,人具有能动性,人作为主体要自主地驾驭自己同外界的关系,就必须发挥自觉性和能动性,必须在反应和改造活动中自觉选择目标、计划和行为。其次,人具有创造性,人类的实践活动既有赖于一定的条件,同时又不满足于这些给定条件,他们就必须发挥创造性活动超越既定条件。人的主体具有自主性,主体可以自为自决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在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中,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证生存和发展,自主的支配命运。
三、对基础教育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探讨教育时,不应该淡化它的作用,而应该给教育一个适切定位。
(一)社会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一个全方位实践过程。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形成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它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丰富的潜能对象化,把可能转为现实,让实践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主体的规定。学生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去,才能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提高自身的素质。[3]
(二)培养基本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全面发展,但教育应该强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为教育就是要培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这些书本知识往往可以抽象出关于生活的基本技能的理论知识,它们是从人类认识成果中精选出来的最基础有用的一部分知识,具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性质。”[4]通过对这些书本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具备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以此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素质基础。因此,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机构。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给学生自由,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一个人个性的发挥和实现程度是由他所得到的自由的程度来决定的。一个人拥有自由,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才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自我。共产党宣言中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而在这方面做得极好的欧美国家更是赋予了学生很大的空间自由发挥,他们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打破固有形式,挑战现有知识,所以学生的思维有创意。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极大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人的差异性、多样性,忽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独创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和发展个性特长。所以,基础教育必须还学生以自由,给学生提供机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四)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但作为个体终生的全面发展,伴随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长期性、滞后性和非现实功利性。它将人的发展置于具体的、与个人需要相一致的环境中,将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5]因此在基础教育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生不但在学校阶段能够发展自身,在学校以外的社会实践和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也能具备发展自身的能力。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4]曹艳艳.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