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对祖国和平统一理论的创新
2011-04-01黄远卓
黄远卓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祖国的统一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和平统一祖国的问题上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不断地发展和平统一祖国理论,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一、建国以来和平统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国际和国内多方面原因的限制,中国政府虽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但未能实现。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我国的外部大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以及中苏关系缓解都显示着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新主题。国内则是从左的束缚中得到解脱,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国工作的重心转为坚定不移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政府不再使用“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1月1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确立了以两岸关系和平为主轴和寄希望台湾同胞的方针,并首次明确提出海峡两岸首先应“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和“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1]1981年 9月 30日,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政策。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全会将通过和平途径实现两岸统一的大政方针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全中国人民都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阐述了“一国两制”方式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本架构。1987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进一步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正是由于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大陆提出这些和平统一大政方针并付诸实施,才促使海峡两岸关系由封闭隔绝走向不断交流往来,开启了两岸关系走向和平统一的新的历史进程。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及其东欧同盟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动,剧烈的动荡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趋势演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为突显。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而台湾岛内极少数分裂势力在外国反华势力的纵容与扶持下,不断挑衅“一个中国”原则,致使海峡两岸关系复杂化,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面临考验和挑战。在1992年举行的十四大上,以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明确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希望“消除阻挠祖国统一的人为障碍使两岸关系有一个新的发展”。[2]同年“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历史性的一步。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客观分析了解决台湾问题所面临的形势,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推动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现实途径。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再次向台湾当局郑重呼吁:首先,海峡两岸“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协议;之后,共同承担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义务,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希望台湾当局认真回应我们的建议和主张,及早同我们进行政治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报告中还指出: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加速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继续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我们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这是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战略构想。正是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实践“一国两制”方针的不懈努力,使得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不断推进,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又有了新的变化,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祖国统一的核心利益、从两岸同胞的福祉和期待出发,不仅果断做出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重大决策,而且自2003年3月以来,先后明确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的 “四点意见”、“四点主张”、“四点看法”和“四点建议”等“六个四点”。胡锦涛就两岸关系发表了多次讲话,有策略上的新变化,更有原则的坚持,这一原则集中体现在胡锦涛提出的“四个决不”上,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07年10月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在政治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当前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社、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3]
二、十六大以来党对和平统一理论的创新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点,创造性地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祖国理论。
(一)两岸关系的准确定位
1.与时俱进,把两岸现状定位于“尚未统一”
自蒋经国逝世之后,台湾地区的多任领导人都在台湾地区大选之际,拿“两岸关系”作为其政治诉求。李登辉的“两国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都在不断地挑衅“一个中国”原则,企图将两岸关系推向“统”、“独”之争,刻意去推演出一种两岸关系非“统”即“独”的荒谬逻辑。但是随着台湾地区国民党的执政以及马英九的上台,两岸经济交流日益增加,两岸关系也逐渐回暖并朝前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两岸关系的现状仍是“尚未统一”。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两岸关系的历史是自1949年来两岸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至今尚未统一;但不管统治台湾地区的政权如何称谓,台湾地区领导人如何变更,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4]“中国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台湾。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5]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强调了两岸的现实状况是“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6]。
2.高瞻远瞩,把两岸关系定位于“共同家园”
2003年12月25日胡锦涛同志会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讲话中,首次把两岸关系定位于“共同家园”。他指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应共同把我们的家园维护好、建设好、发展好。中国发展了,中华民族强盛了,是全体中华儿女之福。”[7]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了两岸同胞要建设“共同家园”,海峡两岸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家园”这一两岸关系的新定位将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主权、领土范围与人民权力融为一个整体,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地理概念和政治概念。就两岸关系来说,维持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现状是一种两岸关系,保持两岸的和平、发展与合作也是一种两岸关系,两岸“双赢”更是一种两岸关系。暂时搁置 “统”、“独”之争等政治议题,不以政治干涉经济贸易,更不以意识形态影响双方各层面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也能很好地发展两岸关系。
(二)两岸关系的实质解读
胡锦涛同志2007年4月16日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第三,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8]2008年4月12日,胡锦涛在会见肖万长时也表示,将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赴台旅游的磋商,促进两岸恢复谈判。同年4月29日,胡锦涛会见连战时再次强调了大陆对加强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积极态度。在2010年12月底发表的《共同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新年贺词中胡锦涛指出:我们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继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造福两岸同胞。两岸关系的实质解读,说到底就是中国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是两岸共同向和平、民主、富强的中国这一目标迈进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两岸关系应在“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体系下,把握住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走向更好的明天。
(三)“和平统一”的过程论
一直以来“台湾问题”都具有双重性,即从其本质的规定性上来讲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我党坚决主张 “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9]。当前,“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我党对台政策的出发点是“一个中国”原则,其归宿是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但和平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分两步走,两岸先“和平发展”共同进步,通过这个过程,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最后达到和平统一。2004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之所以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就是认为这样的方针符合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和平统一的过程就是两岸发展和繁荣的过程。”[10]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第一次提出了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过程论”。统一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统一应该是个过程,尽管两岸统一的日子一定会到来,但以统一的本质特性来讲,统一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设定好的日子,大陆方面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两岸关系的态势。
(四)两岸统一的途径
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一个中国”86字箴言,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统一,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是不可分割的,台湾的政治地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11],这段表述已被纳入我党的决策之中,成为对台政策的不可分割的内容,其中的一层重要含义就是两岸统一的途径应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两岸要走向和平统一,必然要涉及和平统一的纲领、步骤、计划以及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阶段性目标等问题。那么如何“平等协商,共议统一”。胡锦涛曾指出“对于同什么人谈判,我们没有任何成见,也没有因为哪个人当权就不愿意谈。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争取团结,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只要明确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和谈判可以立即恢复,而且什么都可以谈。”[12]同时,欢迎台湾民进党、国民党成员来祖国大陆参访,这些充分显示了我党对台政策的灵活性和务实性。胡锦涛还指出“不仅可以谈我们已经提出的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台湾地区的政治地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等议题,也可以谈在实现和平统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13]这些都是对如何“共议统一”的阐述。另外,胡锦涛在2008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联组会时把原来的“共同说”进一步发展为“团结说”;同年4月29日在会见连战时提出的处理两岸关系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16字方针,更是开拓了两岸“共议统一”的有效途径。贾庆林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说:“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越来越成为两岸同胞的共识。”“只有在两岸共谋发展、共议统一、共促振兴的正确道路上,台湾同胞才能真正抚平历史的伤痕,获得更大的利益和福祉。”[14]这个讲话将两岸统一的过程与内容更加具体化,把统一的过程明确的表述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创双赢、共议统一。这就是和平统一的“共同缔造论”。和平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更高层次上的“两岸双赢”。
总之,十六大以来我党科学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阐述了对两岸关系的许多重大主张。这些理论是与我党几代领导人的和平统一祖国理论一脉相承的,更是在继承前有理论基础上,通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出的创新理论。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祖国大陆仍将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积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争取最大努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尽管在和平统一的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困难和阻碍,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懈努力紧紧依靠两岸同胞,就一定能够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6-37.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6.
[3][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07-10-25.
[4][5][7]胡锦涛.在会见来京参加座谈会的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6.
[8][12][13]胡锦涛.对两岸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N].人民日报,2007-04-17.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7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58.
[10]温家宝.在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04-03-15.
[11]汪道涵.一个中国原则之涵义[N].人民日报,1999-01-11.
[14]贾庆林.在江泽民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