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教育:高校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2011-04-01王钢,楚静
王 钢,楚 静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这是高校德育面对社会发展要明确回答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已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单位,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释放着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培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既定战略目标。[1]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相应提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来源……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作用……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以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为导向进行德育改革,加强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德性需求与伦理开发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德性需求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不仅为企业创造利润,也是履行企业道德责任的主体。人才的劳动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效用,不仅取决于他们的体力、智力状况,还取决于他们的品德素质;不仅取决于他们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还取决于他们的诚信操守、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思想道德水平。以“智力本位”、“能力本位”为代表的传统人力资源开发观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人的品德本身虽然并非劳动能力,但能够对人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对发挥人的劳动能力具有精神动力作用。企业作为社会存在的组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其道德责任。企业的“道德人”属性和社会责任赋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相应的德性要求,要求企业注重对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提升人才的整体素质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在思想品德素质培养上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2]上述论断实际上已经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开发指明了方向。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开发的内容
1.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创业伦理
社会始终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之中,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追求新异、讲究效率、遵循优胜劣汰规则的社会机制,企业必须要努力适应社会变化,创新进取,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安全、舒适和耐用的商品或者服务,满足消费者的物质文化需求,否则将面临被社会淘汰,失去社会存在的意义。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标志,也是企业家创造财富的源泉。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不断探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丧失创新的源泉和进取的动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需求,无法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失去企业的社会存在意义是企业最不道德的表现。
2.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伦理
企业团队精神是一种“集体个人主义”,它不强调服从,而强调协作,即人与人之间既彼此平等、各尽其力又相互配合,是企业成员的敬业态度和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首先,敬业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要素之首。敬业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全心全意、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将团队视为自己的归属、将奉献看作自己的荣誉。敬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是团队获得最佳绩效的有力保障,是企业职员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其次,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要素之魂。现代企业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不懂得合作无疑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企业团队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协调与合作。个人的成就以及企业的发展彼此依赖,个人成就团队,团队造就个人。
3.以诚信操守为核心的企业经营伦理
诚信作为企业家的立身之本,包括诚实精神和信用品格两方面:诚实精神是忠诚、诚实,其核心在于强调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企业对客户和社会的诚实无欺;信用品格是信用、信誉,其核心强调企业自觉信守自己的承诺,珍视企业的信誉。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增殖力,即滚动发展的能力;诚信是市场经济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行为规范,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本。把坚持诚实和信用作为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首要价值选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觉追求和维护企业自身良好信誉,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和根本价值选择。
4.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企业责任伦理
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组织存在,它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而且就其本质来说,它是一种社会组织。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一方面要把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同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必须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它有义务支持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公众利益,保护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只有承担好对社会、公众和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自身利益融入到社会整体利益中去,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体现企业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校德育在企业人力资源伦理开发过程中的使命
(一)大学生是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显示,未来3年国际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人才需求量为70万~80万人,如果再加上所有外资企业和优秀中国公司的人才需求则达到200万~300万人,这个数字还没有把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计算在内。因此可见,相对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言,来自企业的用工需求量将成为大学生就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当前在校大学毕业生也对企业工作岗位充满浓厚兴趣,2010年新华社《环球》杂志和瑞典优兴(Universum)咨询公司对国内89所重点高校32 000余名大学生职业倾向的调查显示,人力资源需求旺盛的知名国营、民营企业是最受中国大学生青睐的就业选择。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基地,大学生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
(二)加强校企合作,适应“客户”需求,培养合德人才是高校德育面临的重要使命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高校密不可分,是一个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共同体,大学生队伍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摇篮,企业依托高校获得优质的人才资源。在企业已成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社会力量,国家实施培养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必须正视社会变迁的事实,认真调查研究企业对人才资源的德性需求状况;改革德育工作体系,以企业人力资源的德性需求为导向面向大学生开展企业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切实担负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培养具备企业伦理精神的后备人才,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使命。
三、建构企业伦理教育视野下的校企合作德育体系
(一)确立“企业人”德育目标,培育大学生的企业伦理精神
高校德育应该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工作生活的社会环境来设定德育目标,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职业要求的品德素质。目前高校德育总的来说处于一个相对独立、与社会隔离和封闭的教育系统,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及时的认识和反应,培养独立于社会的“学校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现代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学校人”的德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根据当前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应用主义”和“德性主义”取向的择人标准,对大学生的期待和评价也更倾向于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工作适应能力强和工作效率高、有社会责任感的经营管理人才,要求当代大学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是对大学教育的新考量。不能固守仅仅将“学校人”作为德育的理念目标,而必须将“学校人”与“企业人”的统一作为全新的德育目标,实现“学校人”与“企业人”的贯通,培养企业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德育必须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德性需求更新高校德育理念,在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大力培养其企业伦理精神。高校德育必须由“知识灌输”德育向“能力培养”德育观念转变,在道德知识灌输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由单纯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认知与实践能力协调发展转变;由封闭式的校园德育向与社会接轨、开展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开放式社会德育转变。
(二)加强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用企业伦理教育丰富高校德育内容
企业伦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其实质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就是社会对企业的道德期待。我国企业在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利益共享和社会公益等方面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创业精神、团队精神、诚信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德性要求,要求高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企业伦理教育,重点突出以培育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创业伦理教育、以培育团队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管理伦理教育、以培育诚信操守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经营伦理教育与以培育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内容的企业责任伦理教育。
(三)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开放式的校内外互通的德育环境
高校德育要拓宽视野,拓展德育环境。打破传统在校园内办德育的束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根据社会用人需求来建设开放式的校内外互通的德育环境。企业为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开发与利用好这个平台,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德育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企业和公司,积极开展与未来职场相关的德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企业实训基地,锻炼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一线岗位实习,按照企业文化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严格训练和考核,帮助学生现场感受企业工作氛围,熟悉职业操守,体会生产劳动的艰辛与奉献社会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逐步培育学生内化企业伦理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过硬的职业素质。
(四)渗透企业文化德育资源,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开发校企文化德育功能
优秀企业成功的背后都蕴含着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卓越的企业伦理精神,例如中国联想集团“说到做到、尽心尽力”为核心理念的“联想之道”价值观,同仁堂“济世”、“养生”的创业宗旨、海尔集团“真诚到永远”、“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团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激励、约束、凝聚、辐射等德育功能,是值得高校充分挖掘和利用的优秀德育资源。把先进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校企文化对接,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传播卓越的企业伦理精神,可以共同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发展,在推广宣传民族优秀企业品牌的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企业伦理素养。校企文化合作,可通过在大学校园举办企业毕业生专场招聘推介会、企业家报告会、企业捐资助学和校园公益项目建设、企业劳动模范报告会、企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形式,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立志成才;高校深入企业开展校企战略合作和项目合作,在建设大学生毕业实习实训基地、研究整合企业文化资源和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中加强人才培养合作等等,为企业实现自我超越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和文化资源建设的有力支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文化合作,充分展示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中形成既各具特色、又能共融共生的文化氛围,开发校企文化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五)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改革考评机制,优化德育效果
高校德育考评要想科学、全面反映德育目标培养“企业人”的成效,应充分关注学生企业伦理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优化,包括创业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意识、诚信的职业操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主体对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源德性的综合要求。因此,高校德育应深入“对口”合作企业考察,学习研究先进企业文化伦理建设成果,借鉴企业人力资源关于员工品德考评的管理经验,以紧密联系校企合作为基础,研究制定客观的德育工作考评制度,科学评估德育效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现代企业培养出合格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 2010-06-07(14)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 2010-07-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