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演达的文化思想
2011-04-01陶季邑
陶季邑
作为平民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演达文化思想不仅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而且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重要课题却探讨得不多。所以,本文拟就此课题作点研究。
一、邓演达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924至1927年的中国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革命事业忠实继承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中国民主革命勇敢战士邓演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寻求着救国救民真理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问题。邓演达认为,此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处于前资本主义的阶段。为此,他主张在中国要实行平民革命,具体而言,政治上,“推翻反动的南京统治”,“建立平民政权”;经济上,“发展国家资本”;文化上,“建设平民文化”;运用“国家资本主义”这种过渡时期的“经济组织”向“社会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等等。[1]346显然,“建设平民文化”亦即邓演达文化思想是其平民革命理论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邓演达文化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这自然并非偶然,与当时以下社会历史背景密切有关:
其一,国民大革命失败使中国革命由高峰坠入低谷。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此后,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均面临着“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重大抉择。其中,一些参加过国民大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既不满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专制统治,但又认为共产主义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在国共两党之外走出一条所谓的“中间道路”或“第三条道路”。这样20年代末在中国社会就开始出现一些中间势力的政治派别。他们当中便有中国国民党左派杰出代表人物邓演达。也正是在这种极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邓演达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艰辛探索着复兴中国革命的理论,并逐步提出独具特色的平民革命理论包括“建设平民文化”的可贵主张。
其二,19世纪50至60年代所发生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孙中山晚年三民主义等因素对以后的邓演达等人仍有一定影响。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但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家邓演达如何在中国推翻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反动独裁统治,造成一个“新的世界”亦即平民世界,提供了许多教训。还有,孙中山晚年三民主义亦即新三民主义直接对其革命事业忠实继承者邓演达也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 1924年 1月孙中山主持中国国民党“一大”所通过的宣言在解释新民权主义时明确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造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2]120这就为日后邓演达的平民革命包括“建设平民文化”指明前进的方向。所以,邓演达“建设平民文化”的前途也必然是非资本主义的。此外,邓演达20世纪20年代曾两次游历德国和苏联等欧洲国家,在那里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结识一些中国共产党人,因而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某些影响。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邓演达平民革命理论包括文化思想的形成。
其三,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迎来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革命”方面则相应进入新民主主义文化或中华民族新文化时期。即使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蒋介石对白区的进步文化不断实行“围剿”,如查禁进步书刊,迫害进步文化工作者,破坏进步文化机关,同时不断在文化领域进行反动宣传,但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的“文化革命”形势却继续深入发展。[3]702五四运动后国内出现的这种新文化氛围同样促使邓演达探讨中国的新文化问题。
其四,1929年11月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开始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弊病。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但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也未受到这场危机的影响,相反经济发展迅速,很快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苏联当时这一发展态势开始向世人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出现的这些情况对此时正从国外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邓演达不得不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他更加认为其平民革命的归宿包括“建设平民文化”的前途应该是非资本主义的。
显然,邓演达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当然,这也是他充满进取精神和不断追求革命真理的结晶。
二、邓演达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演达文化思想是其平民革命思想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中国革命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物质解放,使中国广大平民群众拥有更多时间享受物质文明成果,而且在于获得精神解放,使这些平民群众摆脱精神桎梏,使中国落后文化教育事业能尽快发展。所以,他在从事民主革命过程中重视并积极研究当时中国的新文化问题。其文化思想内容较为丰富和深刻,但主要包括这样四方面。
(一)着重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批判
邓演达对中国封建文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中国封建文化是古代小农经济产物;在此基础上产生宗法的封建伦理和农业文明及国粹。但自进入近代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受到了破坏。这样,中国封建文化就面临破产的命运,成为“落后残存的意识形态”,“阻碍历史的前进”,[1]221因而理应被否定;尤其是其中的孔教亦即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更应受到批判。邓演达还具体分析中国封建文化的种种弊病。
1.造成新旧士大夫贵族阶级垄断文化知识享用权,而广大人民群众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邓演达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培植“繁文缛节、貌为君子正人而贪婪苟贱、卑污龌龊、无所不为的新旧士大夫”。这些“特殊的士大夫阶级”垄断文化知识享用权。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则“和文化隔离”,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更谈不上掌握专业技术。这是他们遭受“痛苦及屈辱”的原因之一。[1]369
2.导致国人过上“地狱生活”和“忍欲生活”。邓演达抨击中国封建文化里“三纲五常”和“忠孝节义”等等道德准则,指出:在这些封建伦理支配下,广大“面黄肌瘦的同胞们”过上“地狱生活”,甚至是“吃树皮草根还是安之若素的忍欲生活”。[1]226
3.败坏中国社会风气。邓演达指出:受中国封建文化影响,中国广大妇女“幽娴贞静”,并缠小脚;青年男子则“优游不进”,甚至打吗啡针和抽鸦片烟。[1]226这就极大地败坏了中国社会风气。
4.阻碍人民群众获得解放。邓演达指出:中国封建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孔教直接束缚中国广大青年的思想,从而间接“打击民众要求解放的生气”。[1] 227
5.影响历史和哲学等人文科学在中国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邓演达认为,中国封建文化造成中国整个社会“习于故常”,“象这种平庸单调的社会生活”很难产生出“深刻精奥的玄学与历史哲学”。[1]186
6.阻碍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邓演达指出:中国封建文化尤其是孔教在当时中国社会起着消极作用,如很明显地“妨害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227
此外,邓演达还对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利用中国封建文化维护其反动政权进行无情揭露和抨击。他指出:南京统治者尤其是蒋介石之流接受儒家正统学说。他们利用这些腐朽封建学说挽救其日益“垂危的”统治。[1]227
在邓演达看来,中国封建文化“落后”,尤其是其中的孔教在中国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中华民族“落后困苦颠连”,“阻碍历史的前进”。正因此,他大声疾呼要“否定中国的封建文化”,[1]189尤其是主张“和孔教不共戴天”,“打倒孔教”,[1]241“去烧杀”孔教。[1]226邓演达的这些主张当然有过激之处,因为中国封建文化包括其中的孔教并非都“落后”和“消极”,所以不宜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作为民主主义者,邓演达当然不可能具有这样的科学态度。不过,邓演达上述主张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却有助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发展,对当时蓬勃发展的“文化革命”走向深入也具有某些积极意义。
(二)对西方文化也进行一定批判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中心。邓演达对历史上的基督教持肯定态度。在他看来,基督教在西方近代史上曾发挥过进步作用,特别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曾产生重大影响。他指出:“基督教之在欧洲美洲,都尽过非常重大的历史任务——发展资本主义。”在16世纪后欧洲,与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相伴随的基督教改革运动以发展“生活欲求”为动机,加速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在英国,克伦威尔的清教主义扫清封建因素,为本国资本主义打下“深固的根基”。在美国,清教徒中的朋友会如火如荼开发北美洲,使得今日美国成为“黄金世界”。流落到德国的法国新教徒“辅助发展德国资本主义”。[1]226-227所有这一切表明,基督教在近代西方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但邓演达对现实中的基督教却持否定态度。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基督教以前的进步作用逐步丧失。尤其是在当时西方社会,基督教业已保守落伍,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累赘。邓演达指出:“现时基督教的旧教固早已凝固为旧时代的余烬及回光,即新教的作用亦随资本主义后期的形态而成为赘疣。”不过,他注意到,具有毒害的基督教虽然在当时欧洲国家“已成为待决之囚”,但在当时中国还是有发展的可能。因此,为了“肃清基督教毒害在中国的传播”,他主张发动广大平民群众进行“反孔教反基督教的革命行动”。如果这种革命行动失败,那么中国仍将“由孔教与基督教联合统治”。[1]228-229
尽管邓演达对现实中的基督教持批判和否定态度,但他对欧洲文化并未全盘否定。他只是反对不顾国情、机械和杂乱地向国人“输入欧洲文化”,指出:“杂乱的输入欧洲文化”,包括“把欧洲的衣服饮食用具礼仪风尚一一倒置的模仿引用”,“结果必然是闹成‘四不像’,而且对于中国的社会要求是不能满足的。”[1]190他认为,对待欧洲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批判式地“输入”,换言之,“一定要有批评的精神”;唯此才能彻底“了解欧洲文化的意义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才能系统地将这种外来文化“输入进来”。[1]190
总之,在邓演达看来,基督教在当时西方社会业已过时,在中国则具有不少“毒害”。所以,他主张“打倒基督教”。另外,对于欧洲文化只能批判式地引入。邓演达这些主张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助于抵制西方文化侵略,又有利于反对国内“全盘西化”论调。
(三)对苏俄社会主义文化颇有好感
邓演达对当时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却颇有好感。1925年9月7日正在莫斯科考察的邓演达在给其夫人郑立真信函中明确称赞“革命成功的俄国”如今“进步到还不错”,“俄国现在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他在信中尤其是赞赏莫斯科工人集体主义生活,如土地、工厂等生产资料和房屋等生活资料“都是国家的”,“私人不能占有”;消灭了贫富差异;“工人生活比起西欧各国来还是好的,比起中国的工人农人来更加好的多了”,“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4]341-3431927年秋季,邓演达又考察苏联的高加索地区。此时期,该地区农村正在向集体化前进当中。“邓演达觉得苏联农村在(十月)革命后的确起了很大变化,农民在精神上,思想上,生活上都充满新的希望。”[5]60通过这两次亲身考察,邓演达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尤其是集体主义生活印象相当深刻。他当时十分注意采纳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这些长处,希望“能为中国所用”。[6]50他的平民文化建设目标是“形成一个新的集体生活”,这自然并非偶然,原因之一是邓演达已经受到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集体主义生活影响。
(四)追求平民文化
由于中国封建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教化”造成中华民族“落后困苦颠连”,“阻碍历史的前进”,同时西方文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要求也不能满足。此外,邓演达对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集体主义生活颇有好感。邓演达在这些基础之上,并顺应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终于开始设想出一种“新的文化”亦即平民文化,有时他称这种文化为“生产文化”或“劳动文化”,[1]298并呼吁国人要“普遍”建设这种新文化。
邓演达平民文化包括平民文化建设目标和实现此目标的途径。
1.关于平民文化建设目标
邓演达设想,平民文化建设目标是:“一面从封建的束缚解脱,要获得个性的自由;一面却又须自己紧束自己,形成一个新的集体生活。这个自由而紧束的性格实在是最近的将来中国文化的象征。”[1]189邓演达的这一设想反映当时中国人民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西方个人自由主义的不满,体现他们对集体生活的憧憬。
2.关于实现平民文化目标的途径
邓演达认为,要实现平民文化建设目标,首先就要消除“特殊的士大夫阶级”,这样“士大夫阶级”垄断文化教育的不合理现象就自然地被消灭。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设平民文化。
邓演达接着主张,平民政权要推行“文字普及政策”和“教育政策”。“文字普及政策”有三项主张,包括:“限制文盲,流通白话”;“限期普及注音符号及简字并统一读音”;“普及文盲救济运动”。“教育政策”有八项主张:其一,“限期推行无偿的义务教育制。”其二,“普及政治教育。”其三,“举办普通的农业教育,劳动教育及其他职业教育,其目标在使农民子弟及各职业团体的职工能直接受必需的教育,使学得其用,用本于学。”其四,“关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教育,以实证的应用的研究为着眼点,使其普遍的深入于全国各地方学校。并极力防止学术脱离社会,陷于空谈,致有产生新士大夫阶级的危险。”其五,“确定教育经费,改良各级教师之待遇,保障教师职业之安全,规定养老金制。”其六,“认教育为社会事业,只由国家监督,不由国家包办。”其七,“确立国家会考制,打破学校修业期满获得文凭制。”其八,“停止教会在中国的文化侵略工作,一切教会学校应由中国收回自办,其他外国文化机关亦然。”[1]369-370邓演达所提倡的这些文字和教育政策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主,并有助于实现大多数平民群众在文化方面获得解放。
以上四部分便构成邓演达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从中可见,邓演达文化思想的内容较为丰富和深刻,既反映当时广大中国人民急于摆脱封建思想枷锁和强烈抵制西方文化入侵这些美好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五四运动以后新民主主义文化深入发展的潮流。
三、邓演达文化思想的评价
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上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它不仅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而且在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上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因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新民权主义反对“资产阶级所专有”,主张在中国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国家政权。所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按其基本性质说来”“是一个和在此以前的旧三民主义相区别的新民主主义的纲领”。[7]1061而邓演达平民革命理论倡导在中国“建立以工农为基础的平民政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尤其是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主张在中国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国家政权的新民权主义思想,所以理所当然“按其基本性质说来”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作为邓演达平民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演达文化思想自然也基本上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或者说,基本上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想。这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上是“民族的”。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3]706而邓演达的“建设平民文化”正好是这样的主张,如:对现实中的基督教持批判和否定态度,呼吁“停止教会在中国的文化侵略工作,一切教会学校应由中国收回自办,其他外国文化机关亦然。”[1]370此外,在对待西方文化方面反对全盘西化,认为正确的态度应是结合本民族的情况批判式地“输入”。可见,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上是“民族的”。
其二,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上是“科学的”。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它反对“唯心论或宗教教义”,反对“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3]707而邓演达的“建设平民文化”正好是这样的主张,如:“关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教育,以实证的应用的研究为着眼点,使其普遍的深入于全国各地方学校。并极力防止学术脱离社会,陷于空谈。”[1]370邓演达还反对西方宗教亦即基督教,反对基督教徒。他甚至对孔教中的非科学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可见,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上是“科学的”。
其三,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上是“大众的”。毛泽东曾经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3]708而邓演达的“建设平民文化”正好是这样的主张,如抨击中国封建文化造成新旧士大夫贵族阶级垄断文化知识享用权,而广大人民群众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亦即反对“特殊的士大夫阶级专有知识”,主张实现大多数平民群众的文化解放,为此“举办普通的农业教育,劳动教育及其他职业教育,其目标在使农民子弟及各职业团体的职工能直接受必需的教育,使学得其用,用本于学。”[1]370可见,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上是“大众的”。
总之,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是“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3]708-709所以,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上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范畴。
当然,邓演达文化思想并不完全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因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换言之,“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3]698但邓演达平民革命理论反对“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政权。他虽然希望在当时中国建立起各革命阶级联合政权亦即平民政权,并以此来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否定无产阶级在此联合政权中的领导权,认为平民政权是“以农工为中心”的争斗同盟。[1]346其文化思想同样反对“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所以,邓演达文化思想只是基本上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十分接近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但并不完全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
(二)邓演达文化思想虽不完全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但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众所周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或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正式形成于1940年初。这年1月5日,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延安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须有“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样四个要求。[8]2521月9日,毛泽东在此次“文代会”上的讲演中明确使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概念,并把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确定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而如前所述,基本上是“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的邓演达文化思想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可见,邓演达文化思想比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或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早十年左右。事实上,毛泽东后来一直认为邓演达‘很好”,“很喜欢这个人”。[9]1毛泽东还把邓演达与古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和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方志敏以及著名爱国志士杨虎城、闻一多等一同论列,称赞他们“以身殉志,不亦伟乎”。[9]1尤其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十分感慨地说:“大革命时代搞农民运动,陈独秀、彭述之不同我合作,倒是邓演达肯同我合作。”[10]270因此,可以说,在邓演达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或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前面的邓演达文化思想。邓演达这些文化思想尤其是其“建设平民文化”的思想对当时和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显然,邓演达文化思想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三)邓演达的文化思想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同样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如前所述,邓演达文化思想基本上是“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这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仍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7年10月15日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在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主张:“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斗志”,“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深入回答“实际问题”,“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贴近群众,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等等。[11]显然,当年民主主义者邓演达的文化思想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依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今天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要继承当年民主革命家邓演达文化思想中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这些积极因素,并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情以及世界形势,将当年邓演达这些文化思想进行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综上,尽管邓演达文化思想仍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种种不足之处,但其积极方面却占主导地位。邓演达文化思想毕竟是这位杰出的中国民主主义者留给时人和今人的一份珍贵精神财富。它在当时继承和发展五四启蒙思想和孙中山建立平民国家政权的思想,顺应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潮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进步潮流起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它十分接近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对当时和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也依然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所以,邓演达文化思想不仅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而且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今天更应该对邓演达文化思想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1] 周天度.邓演达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2] 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91 .
[4] 邓演达.邓演达1925年9月7日给夫人的信 [M]//梅日新,黄济福, 黄振位.邓演达研究与资料.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
[5] 杨逸棠.邓演达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6 .
[6] 季方.回忆邓演达氏的一生 [M]//梅日新.邓演超.回忆邓演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 张闻天.张闻天选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9] 毛泽东.“以身殉志,不亦伟乎!”[M]//梅日新, 邓演超.回忆邓演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10] 刘家泉.记邓演达、宋庆龄在海外[M]//梅日新, 邓演超.回忆邓演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1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