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跟痛散填充足跟垫治疗跟痛症临床观察
2011-04-01,,,,,
,,,, ,
(晋州市中医院,河北 晋州 052260)
跟痛症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本病与劳损退化有密切关系。[1]自2007-2009年,笔者采用麝香跟痛散填充足跟垫治疗跟痛症10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5例,男60例,女45例;年龄35~50岁25例,51~60岁50例,60岁以上30例;单足94例,双足11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65例,跖筋膜炎40例。X线片示跟骨结节跖腱膜附近部有明显骨刺者10例。
1.2 纳入标准 均进行X线片检查,按照《实用骨科学》[1]符合萎缩型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骨关节炎、跟骨骨折、创伤性关节炎、跟骨高压、肿瘤、骨髓炎、结核等;2)严重内、外科疾病;3)有明显外伤史者。
2 治疗方法
2.1 麝香跟痛散 为晋州市中医院经验外洗方化裁:麝香1 g,白芍400 g,木瓜300 g,甘草200 g,红花150 g,杜仲150 g,怀牛膝150 g,川芎150 g,鸡血藤500 g,黄芪600 g。80目粉碎,装入密封瓶中备用。
2.2 双层医用敷料制成中空足跟垫 依病人足跟外缘轮廓取样,选合适医用辅料折成4层,轮廓半径放大1 cm缝合足跟垫外缘,轮廓半径缩小1.5 cm缝合足跟垫内缘,缝线间用麝香跟痛散填充压实。足跟垫填充药物约20 g,填充药物后形成一环形中空药垫。
2.3 使用方法 穿宽松系带鞋,将足跟垫放置于鞋内足跟部,足跟垫与足跟部大小合适,穿鞋系带固定。足跟垫使用5 d,5次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伤筋学》[2]判定。治愈:足跟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半年内未复发;好转:足跟疼痛基本消失,功能接近正常,但久立、长途步行后仍有轻度疼痛;无效:足跟疼痛和功能障碍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本组105例,经1~3个疗程治疗,治愈60例,好转3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5.7%。
4 讨论
跟痛症多发于40岁以上肥胖体型者,与跟垫组织退行性病变及跖腱膜在起点处损伤有关。是多种原因所致跟下组织慢性劳损发展的最终结果。足跟垫将跟骨结节垫起悬空,可减轻跟垫组织压力缓解跖腱膜张力维持足底正常生理弧度而使跟痛减轻。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临床上常见足跟底部疼痛,早晨起床后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3]。《诸病源候论》说:“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跟痛症的发生多为40~60岁中老年人,与肝肾不足有关。气虚血瘀、肝肾亏虚,导致临床上初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等临床诸症。把“气虚血瘀、肝肾亏虚”作为跟痛症的中医病机来指导治疗。方中黄芪补气,红花、川芎、麝香、鸡血藤活血化瘀,木瓜舒筋活络除痹止痛,怀牛膝、杜仲、白芍柔肝补肾,兼顾气血肝肾。现代医药理研究[4]认为,黄芪可促进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自由基清除,延长细胞寿命;白芍扩张外周血管解痉止痛;麝香有雄性激素样作用、抗炎作用以及抑制血管通透性等作用;鸡血藤可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红花能明显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牛膝所含蜕皮甾酮具有较强的蛋白质合成促进作用;杜仲可促进人体蛋白质胶原的合成与分解的特殊成分,具有促进代谢、防止衰退。实践证明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中药的应用对跟痛症治疗效果良好。本法将足跟垫与中医外治法相结合,足跟垫根据患者足跟大小量身制作,减轻跟垫组织压力使跟痛减轻,为跟垫组织修复创造条件,兼有中医外治及西医足跟垫双重功能,使用舒适方便,实践证明本法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645.
[2]韦贵康,黄宪章.中医伤筋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7.
[3]岑泽波,吴诚德.中医伤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4.
[4]李山鹰,彭俊侨,柳松.药物针刀疗法治疗跟痛症10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