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创新性构建

2011-03-31

关键词:隐性政治思想

肖 柯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隐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创新性构建

肖 柯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教育环境、教育主体的变化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需要使得教育工作者需要从隐性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构建高校“六位一体”的物质平台、制度平台、实践平台、文化平台、道德平台、共生平台,实行科学合理的导向、调控、权变、长效工作机制,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创新;机制

自从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杰克逊在《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以来,从隐性的角度研究教育方式、拓展教育内容开始被各国教育界所认可,并开始渗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显隐二分的研究范式在此领域不断发展成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流范畴之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代表着传统的、直接的、强加式的传递教育内容的一种形式。与之相对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围绕教育主题,施教方(教师)采取含蓄的、隐蔽的形式将价值观和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方(学生)并使之内化为自身行为规范的过程。

“高等学校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1]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方式和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教育性质和教育内容的独特性,在开展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教学平台的方式来加以实现,如制度、课堂、校园文化等,这些平台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畴,是开展教育的阵地,也是反馈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成效[2]。因此,从隐性视角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整合高校资源,统一教育思想,创新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一、创新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教育宏观环境的要求

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结构转型期,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外界形势改变思路,适应变化;其次,教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标准的下移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个人行为、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许多有意义的新研究课题[3]。在此形势下,传统的单一以课堂为模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过于陈旧、生硬、呆板的弊端不断凸显,一个整合性的、创新性的隐性教育平台亟待构建。

(二)教育主体的变化要求

人的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一方面受动于外界社会思潮;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作用于社会。当前,接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正处于心理断乳后期且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一方面具备先天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呈现出要求进步、积极向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功利意识和实用主义意识则对一些青年的日常言行产生了不良影响,出现集体主义思想淡化的负面行为,同时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使得西方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等错误认识和思潮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内容的宽泛性以及足够的道德实践,因此很难被新时期的青年学生所内化。鉴于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一种柔和的、宽松的形式帮助青少年接受传统的观念以及人生道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合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变化。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效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素质保障。回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历史,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发挥了巨大的教育、管理、凝聚作用,起到了良好的统一思想、解放思想的效果。“十一五”规划以来,随着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等宏观目标的提出,“科学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界的两大主流理念。而当前的青少年对空洞的理论说教和满堂的思想灌输有着普遍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其内心的独立性决定他们需要通过自身经历去证实理论[4]。目前我国高校一些好的案例教学法、戏剧教学法、心理剧法等有效隐性教育方式虽有使用,但尚未形成一定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采取具体途径、联系生活,用生动、具体的隐性教育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零散的、片段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纳入到一个平台体系之中。

二、创新性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物质平台建设:以硬件环境建设衬托育人理念

高校的校园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物质平台。秩序井然的校园建筑,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提高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向上的动力,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搞好校园环境建设,首先要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整个校园环境与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一致起来,与高校办学特色、育人风格相结合;其次要具有艺术性,与当代的美学观点相符合,具备时代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5];同时还要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色,能够反映学校全体师生的愿望和追求,体现学校的精神理念。

(二)制度平台建设:以规章制度建设强化教育管理

制度建设是实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重要标志。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作用不仅在于合理规范各项管理教育工作,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培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构建制度平台首先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建立健全各项组织机构,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此基础上按照部门分工,在广泛采纳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体系并严格加以贯彻执行,形成良好的制度约束力。

(三)实践平台建设: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拓展教育形式

开展社会实践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青年学生走出校园经受实践这一博大的熔炉的冶炼,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培养交际能力从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对于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机制,以寒暑期社会实践为着力点,通过社区服务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去全面地接受锻炼,深入基层,加深对国情和民情的了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文化平台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特别是校训、校风、学风,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群体价值观,他们存在于师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很容易让师生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它对学校的每一个教师、学生的思想、作风、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校园文化主体素质的提高,构建高效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文化平台,一是通过舆论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管理文化、大学生文化等角度加强完善文化建设,形成符合高校自身实际特点的主流文化,作为人才培育体系的依托,从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层面对其产生积极影响[6];二是要引导大学生融入育人氛围与校园文化的形成、建设、发展、创新过程中来,使其自觉接受文化环境对其成长发展的促进,用主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从个体角度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内化的统一,形成良好的校风、院风、教风和学风;三是要适应信息多元化时代形势,以校园网为载体,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指导,努力使社团活动长期化、制度化;另外还应积极开展社团艺术节和科技文化艺术节,以此推动校园文化向纵深开展。

(五)道德平台:以师德、师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并由他人约束转向自我约束的重要时期。道德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一名教师不可推辞的责任。作为与学生面对面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的价值观和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师德、师风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高校党组织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带动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教工道德修养,构建新时代的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带动大学生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形成师生联手、党团共建、双向促进的和谐培育模式体系[7],从而使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能够较容易地被学生所接纳、内化。

(六)共生平台:显—隐教育相结合保证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作为对思想政治显性教育的一种补充,可以避免显性教育易于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缺点,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如缺乏约束力等。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有赖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首先,必须始终坚持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显性教育旗帜鲜明、内容外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时效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其次,要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营造一种好的氛围,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渗透于校园环境、文化、实践、制度及教职工的言行举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来达到教育目的。

三、平台工作机制

(一)导向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社会功能实现的具体化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向广大青年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近年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产生对经典理论和时代特色理论的正确认识,从而坚定政治方向,明确奋斗目标。

(二)调控机制:各平台合力影响,相互促进

上述各种平台并非孤立,它们互相影响,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从整体上来说,要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的高校各管理部门整合起来,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统一整体;从个人来说,也要将青年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如家庭、朋友圈、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纳入工作范畴,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体系[8]。

(三)权变机制:多元化手段,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的特征,其开展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实施环境、实施者、实施对象的不同,融合不同平台的教育特点,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充分调动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发挥学校、学院两级机构的积极性,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四)长效机制: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使这项工作不断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同样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理念来开展工作,不断创新和升级教育手法,配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平台构建的生机所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7.

[4]黎开谊.着力实施“三项工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3-45.

[5]刘鑫淼.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哲学思考[J].江苏高教,2011(2):112-115.

[6]王明春.青年话语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冲突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11(4):94-97.

[7]肖柯.新形势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创新策略思考[J].工会论坛,2010(4):125-126.

[8]张翠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2009:15.

Creativ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t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Implicit Perspective

XIAO Ke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educational body and the requirement of uplif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 need educational personnel to insp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rom implicit perspective,and creatively construct“Six in One”material platform,rule platform,practice platform culture platform,morality platform and coexistence platform in order to realiz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guidance,manipulation,contingency and long-term working mechanism.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latform;Construction;Creativity;Mechanism

G643.1

A

1001-6201(2011)06-0181-03

2011-08-12

肖柯(1982-),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隐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