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重症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的护理
2011-03-31王霞
王 霞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科,重庆400037)
肺泡蛋白沉积症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肺部弥散性疾病。本院于2010年3月收治此病患者1例,经3次全肺灌洗术后取得满意效果,术后无任何并发症,于术后6周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45岁,因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4个月来院就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院外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出牛奶样物质,诊断为肺泡蛋白沉积症,经治疗后咳嗽、咳痰有所缓解,但仍感活动后气促。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患者进行全肺灌洗的当日需禁食,全肺灌洗时需要进行全身麻醉。以丙泊酚2g、瑞芬太尼2mg静脉推注诱导麻醉,以3~4mL/h(根据麻醉深度要求适当调整)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间断静脉推注肌松剂保持肌肉松弛。
1.2.2 置管方法及分侧肺通气的建立 静脉诱导麻醉后置入单腔气管插管,插管前端插入左主支气管,气囊充好气,然后行单侧肺机械通气;右主支气管插入纤维支气管镜接负压装置。
1.2.3 灌洗前准备工作 患者通常取侧卧位,拟灌洗的肺处于低位,一般先灌洗病变较重的一侧,将一侧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相接,另一侧纤维支气管镜与负压吸引装置相接。灌洗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及机械通气各项参数,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
1.2.4 灌洗步骤 经纤维支气管镜灌入约37℃无菌生理盐水,掌握适当的灌洗速度,每次灌入200mL液体;2min后以80~120cm H2O的负压吸出肺灌洗液,观察患者反应,若各项监测指标无明显变化,即可开始反复灌洗。详细记录每次出入量,直至洗出液完全清亮,右侧灌洗清亮后,放出左主支气管导管气囊内气体,将气管导管插入右主支气管,纤维支气管镜插入左主支气管再次行少量多次灌洗,两侧总灌入量3700mL,吸出3500mL。灌洗过程中摇动手术床使灌洗侧肺向水平下转动45°,并给予胸部叩击通过物理震动的方法,使沉积蛋白易随灌洗液排出。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由于全肺灌洗在手术室全麻下进行,患者有紧张、恐惧心理,通过耐心解释,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特点及过程,让患者了解灌洗的全过程,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稳定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手术。(2)协助做好术前各项检查,仔细询问既往病史,特别是麻醉药物过敏史,做好普鲁卡因及青霉素过敏试验。(3)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术前禁食、水。给予镇静剂,术前半小时肌注戊乙奎醚0.5mg。
2.2 术中护理 (1)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向其讲明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患者平卧于手术台,建立好下肢静脉通路。(2)灌洗液加温至37℃,使其与人体生理温度基本相同,以减少对机体的刺激。(3)协助麻醉师行气管插管,麻醉选用静脉复合麻醉,插管成功后向气囊内注入5~10mL气体。术中严密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与尿量。
2.3 术后护理 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并给予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当患者神志转清,吞咽反射灵活,肌力基本恢复,两肺听诊湿啰音基本消失,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达到术前水平即可拔除单腔导管,遵医嘱给予激素、人血清蛋白治疗,有利于减少肺内毛细血管的渗出,翻身、叩背、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促进灌洗液的吸收、排出,术后7d给予抗生素治疗,防止肺部感染。
3 讨论
由于肺泡蛋白沉积症病因不明,故治疗主要是清除肺泡内蛋白样物质。大容量全肺灌洗是目前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最有效的方法。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以机械性的冲洗方法除去积聚在肺泡内的磷脂类物质,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症状、提高PaO2、改善肺功能。手术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及SaO2的变化,确保单肺通气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注意灌洗液的温度及灌洗速度,根据心率、血压及SaO2变化调整灌洗液量及灌注间隔时间,及时提高吸氧浓度[1-3]。
通过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精心的护理此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灌洗后患者气急、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上升,低氧血症得到纠正,复查影像学明显好转,能正常从事工作。
[1]蒋勤军,杨小东.全肺灌洗术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4):270.
[2]耿志华,蔡映云,张敦华.肺泡蛋白沉积症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9): 377-380.
[3]蒋德升,尚宁,姜静,等.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治疗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2,7(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