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努蒂异化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策略

2011-03-31王金安

关键词:视阈归化异化

王金安

(江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韦努蒂异化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策略

王金安

(江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韦努蒂认为,历史上强势文化采取的归化凌驾于其他翻译策略之上,强调异化作为一种阻抗以实现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注重语言和文化差异,保护文化生态。国内译界也出现“重异化,轻归化”的趋势,而其观点论述多数依然处于传统译论的视阈,忽略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意味。后殖民视界下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的意蕴与定位都很明确,在现实语境下的研究应有更宽的视阈,采用异化还是归化要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才能对二者做出正确的选择。

韦努蒂;异化;归化;翻译策略

传统译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这种观点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翻译语言学研究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翻译作为跨文化行为的性质。近20年来,我国译界对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多数论述似乎依然停留在传统译论的视阈,将异化与归化的研究视野拘泥于对文本语言学的认识范畴。鉴于目前翻译策略的研究现状,本文在现有研究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对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与研究进行更深的理论思考,在现实语境下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围,在政治、意识形态与社会背景等大视野中进行深入研究。

一、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阐释

19世纪初,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其论文《论翻译的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中提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作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拢读者。”这两种途径彼此不同,不可混淆使用,无论采用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1]。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专著《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2],一个要求“接近作者”,一个要求“接近读者”,非常“原则化”,具有较强的界定性。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当代国际翻译论坛引起异化和归化之争的人应该是美国翻译家Nida,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描述这种翻译策略的是以色列学者Even-Zohar,而将这一对概念引入翻译学派论争角斗场的则是美籍意大利裔学者韦努蒂(Venuti)[3]。韦努蒂的翻译观点在国内又掀起了新一轮异化与归化的争论,这次讨论几乎多数学者都认为今后翻译应该采用异化策略。有人甚至预言:“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4];“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之所以能引起翻译学界的重视,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思想是用英语来表达的,主要还是因为他系统、全面、深入地对异化翻译进行了探讨。”[5]当下国内学者以为一味的归化翻译对于译入语的语言与文化的发展不利,所以推崇韦努蒂,倡导异化翻译。但这种认识却取消了异化与归化实施中的区域性差异,使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抽象化,最终抹去了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差异性。此外,异化与归化被看作语言转换问题展开讨论,这种论述其实仍停留在传统译论中,忽视了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翻译所蕴含的深层意味。

二、翻译是研究差异的场所

施莱尔马赫提倡异化翻译是针对受过教育的文化精英而提出的,期望文化精英通过异化翻译来改进民族语言,进而影响本民族文化的形成。韦努蒂批判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挑战英美文化中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策略,提出了“阻抗式”(resistance)翻译,即异化翻译法,使译者和读者在阅读与写作上尽量摆脱强势文化的影响。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表征手段,不可能透明地和充分地反映原作;只有把译文与生成译文的文化话语联系起来,把特定的翻译理论和价值取向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异化翻译。此外,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受到了结构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结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某些特征,如反主流、反传统等。解构主义思想认为文本的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差异的;文本与译本都是派生的,翻译是研究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场所。异化翻译就是故意用不通顺、不透明的非惯用语表达方式破坏目的语文化的规范,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分。

异化翻译是一种另类文化实践,它倡导本土处于边缘地位的语言和文学价值观,包括因抵抗本土价值观而被排斥的异域文化。一方面,异化翻译对原文进行以我族为中心的挪用,将翻译作为再现另类文化的场点,从而把翻译提上了本土的文化政治议程;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另类的文化姿态使异化翻译能够彰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发挥文化重构的作用,并使那些偏离我族中心主义的译文得到认可,并有可能修正本土的文学经典[6]148。异化翻译的特色在于其“他异性”,只有在目的语中的主流文化相比较才能显现出来,文化他异性可能会使目的语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改变,甚至重构。

韦努蒂以当代意大利诗人德安吉利斯(Milo De Angelis)的创作和自己翻译其作品的亲身实践和感受为例,说明由于德安吉利斯的诗歌偏离当代英美诗歌的创作规范,在翻译中宜采用抵抗式的翻译策略以重现其诗歌的特点。这样既有助于保留源文的异国情调,也挑战了翻译作品在文学作品中的二流地位,并借此可以改变译者的隐身状态,提高译者的身份,使其最终能与源文作者享有同等的权威。韦努蒂在翻译德安吉利斯的诗歌时,他所采取的是异化翻译策略,即既不忠实于英美文化中的美学规范,也背离意大利语的语言规范,使译文与原文之间显现的是一种重现与补充型的关系,并以此来挑战透明性翻译霸权地位。倘若译文读者感悟到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外语文本在目的语中也就获得了解放。

三、异化翻译迥异于归化翻译

传统的归化翻译给人以“透明”的感觉,事实上造成了译者的隐形,导致了译者地位的边缘化,掩盖了生成译文的种种复杂因素以及译者对原文的关键性干预和复杂的思维过程,从而遮蔽了译者的工作价值。异化翻译对英语国家的文化霸权和不平等的文化交流进行文化干预,在维护世界民主和地缘政治关系方面,它是一种遏制我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文化措施;异化是与归化迥然不同的“另类翻译”,它旨在彰显原文的差异,通常会偏离本土的文学规范,让读者感受一种异样的阅读体验。

第一,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异化翻译具有一定的文化干预功能。它强调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有利于发展多元文化,抵制欧美文化霸权,保护文化生态。第二,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异化翻译含有“精英主义意识”。韦努蒂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分子可以通过异化翻译来调控其民族的文化构成”[6]102,文化精英可以通过异化翻译来影响其社会主流价值观。第三,表现为翻译的文本选择,译者可以通过翻译那些被主体文化所排斥的文本,重构外国文学的经典,从而抵抗主体文化中的主流话语。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与目的语主流文化风格迥异的异域文本,不仅能打破目的语的文化准则,而且能改变目的语的文化构成,使翻译成为异质性的话语实践,从而把翻译作为研究和实践“差异性”的场所。第四,表现为译文的“文体之异”。译者采用“陌生化”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结构和用词上注重传达原文的“异国情调”,在译文中采用非常用和非标准词汇,如采用不符合语言习惯的表达法,或将俚语、新词或古词混用在一起。第五,表现为翻译的“语言之异”和“文化之异”。异化翻译是不透明的,它不强调通顺,倾向于在译文中融入异质性话语;“语言之异”和“文化之异”能改变读者阅读译文的方式,让读者的主体性发挥更大的作用。第六,异化翻译是一个度的问题,任何翻译都包含一个归化过程,即由源语的可理解性向目的语的可理解性的转变过程。“归化”并不等同于“透明”或“同化”,“同化”是根据本土的主流价值观对异域文本进行极其保守的“简约”。异化翻译并不等于忠实翻译,不能将异化翻译中的阻抗策略看作是使译作更忠实于原文的策略。

韦努蒂把异化和归化置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大语境中来考察,他的异化翻译理论在反对欧美文化霸权、保护文化生态、提高译者和译文的文化地位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加深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但是,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语言过于异化会造成大量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困难,异化翻译其实只能局限于狭小的学术圈子,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当下的异化翻译认识基础已发生了变化,异化翻译要改变长期以来翻译所处的奴性地位,使翻译作用能够最终射放出来。

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异化与归化研究领域里还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位,今后在研究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因素加以考虑。首先,目前异化与归化的内涵已有很大变化。当下视阈的异化翻译是对后殖民语境中抵抗透明性翻译的一种策略,它既偏离原语文本,又偏离译语文化之常规;而归化翻译体现的是翻译中语言的通顺、流畅等,与当下以忠实为唯一标准的归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次,后殖民视角下的异化与归化是以强势文化为预设背景,以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为讨论对象的。异化是弱势文化对抗强势文化的一种“策略”手段,当我们倡导异化翻译时,不应忽略弱势文化内部的差别。从强势到弱势文化,归化翻译有时能对强势文化霸权形成一种抵抗,而异化则有可能导致颠覆译语规范,最终使其沦为文化殖民者。第三,异化译法在当下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翻译史上有些异化翻译也曾受到过严厉的指责。譬如,韦努蒂本人也承认异化翻译有偏颇之处。他说,在解释外国文本时,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一样都是有失偏颇的,而异化翻译是要昭示它们的偏颇之处,而不是将他们隐藏[6]34。其实,在我国翻译史上,归化翻译一直为多数译者所广泛接受,因为译者的汉语素养决定译语的可接受性[7]。总之,翻译中译者是采用异化还是归化,并不是语言与文化简单的转换问题,在现实语境下应有更宽的研究视阈,应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考虑特定背景下二者的具体所指,才能对二者做出正确的选择。

[1]Andre Lefevere ed.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2:149.

[2]Andre Lefever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20.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

[4]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

[5]王东风.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J].中国翻译,2008(2):10

[6]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7]王金安.辩证的翻译观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09.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Foreignizing Theory

WANG Jin-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Domestication is historically regarded as a means for powerful cultures to exert cultural hegemony over weaker cultures in the West.However,foreignization is advocated as a way of resisting the advance of powerful cultures,heeding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and preserving the cultural ecology.Many domestic translators tend to pursue this trend of privileging foreignization over domestication,and their viewpoints are still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Finally,the profound sense of translation is ignored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notions of fore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re quite clear from the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and the study from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should be made in the broad view.A correct choice between fore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can be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social situations.

Venuti;Foreignization;Domestication;Translation strategies

H059

A

1001-6201(2011)06-0092-03

2011-08-06

江南大学科研启动项目(20100882)。

王金安(1965-),男,河南鲁山人,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视阈归化异化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