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缺失与转向目标

2011-03-31金正一

关键词:政治学范式马克思主义

金正一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缺失与转向目标

金正一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转向目标,主要克服学科缺失与学术失范,确立和赋予学科学术视角与含量:实现向社会科学主导学科研究范式系列的转向;从相关学科的替代效应向本学科整体性学科效应的转向;从狭义的学科研究向广义与狭义相结合的学科研究转向;从单纯强调学科的精神实质的研究向精神实质研究与学科体系(整体性)研究并重的转向;从只注重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向与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的相结合及其一体化转向。

马克思主义;学科范式;学术视角;构建目标

在我国自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确立为一级学科以来,伴随着学科视角研究热点的凸显与新方向的崭露清晰,其学科建设可谓取得了显著发展,但在学科发展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学科视角的缺失。当然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学科自2005年开始才存在,在这以前并不是学科,而只是说对此学科认同从此开始,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新境界任务仍然迫切。从学科学术视角上看,主要有如下一些基本问题:一是在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学科问题上尚未形成较普遍的认同。如前所述,事实上在我国到了2005年才普遍认同和确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也从那时起对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科学术的视角上普遍开始新一轮的研究。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学科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一大批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学科投入的研究精力严重不足,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应有的主导地位。三是马克思主义与学科关系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长期以来把“学科”和“学派”混淆起来,没有完全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学科”与“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学派”之间的根本界限,混淆了“学科”和“学派”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只认同“马克思主义不是学派”而没有完全认同“马克思主义是学科”。四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与相关学科问题的关系没有完全搞清楚。就是说仅限于作为人们的通常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角度的多维结构的理解: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和人学等。五是马克思主义与学术问题的关系没有完全搞清楚。长期以来学术界习惯于将马克思主义只列入政治理论问题来阐述,而没有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系列来深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似乎只有政治角度的宣传与阐释,而没有学术角度的阐释与研究。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学科本质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即往往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的认识。其结果,在社会科学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尚未成为主流研究范式。

基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现状问题,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此学科如何转向特别是其转向目标问题。

第一,从传统的执政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式向社会科学主导学科研究范式系列的转向,使后者为前者提供强有力的学科学术支撑。在我国一直坚持和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的研究范式是完全正确的,但长期以来只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执政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的政治视角,而忽视了作为社会科学的学科学术视角,这就影响了学界完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亦即真理性,其结果人们往往将这两个“指导思想”的视角与“学术学科”视角对立起来,甚至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无学术生命力的纯粹的意识形态话语。与此相联系,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错误倾向或观点很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待凡此种种的错误倾向和观点,最重要的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批判,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1]。

这就必然产生学术追问问题:难道马克思主义能作为执政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就不能成为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或主导学科的研究范式吗?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作为社会科学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成为其他学科建设的指导或主导研究范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二,从所谓单纯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类学科向政治学学术指导范式学科的转向。这与前一个问题相联系,但很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澄清。过去人们很少把“政治理论”与“政治学”作为同等意义上的概念术语来看待,往往把“政治理论”看作是与政治学毫无相干的党政机关干部中的“政治说教”,而把“政治学”看作是与现实政治相脱节的高校课堂的苍白无力的教程。实际上,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我们讲的政治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正因为这样,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政治学学术指导范式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过去学界承认马克思主义从来属于政治理论类学科,但是不承认或不认同此学科对社会科学学科的指导地位。在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政治学研究主体在方法论上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自觉。这是因为,在学界就马克思主义对政治学学科的指导地位并没有明确认识。虽然中国政治学恢复的初期到现在不少著名学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导地位”,但事实上,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一直受到方法论上的严重困扰,其突出表现就是始终未能对政治学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研究范式形成真正普遍的共识。如果说,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无视所谓学术层面的研究范式,或者说从学术历史和传统的视角上很难涉及与讨论政治学学科研究范式,那么,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现状仍然没有统一的研究范式。也就是说,在政治学学科(注:这里主要指高等院校政治学学科群)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尚未成为主流研究范式,尚未形成为为政治主体全面、系统地提供观察中国社会政治现象的出发点、视野和参照系或由一系列原则、一整套概念所组成的范畴框架。

第三,从相关学科的替代效应向本学科整体性学科效应的转向。虽然学界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为主要标志来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但事实上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学界用相关学科替代本学科而产生的替代效应起了积极作用。从学科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别归属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其理论研究和学科队伍建设都是按照这三个专业方向来开展的。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分课”设置的。在这里特别提到的是很多高校上世纪90年代取消了曾经恢复和设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而党校系统特别是中央党校、省级党校自1977年恢复党校以来一直设置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室)。应当看到,这样的学科建设替代效应,就是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及其教研与科研队伍,但缺乏整体性的效应,即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人才极度匮乏。正因为如此,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上,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上,应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或相关学科的替代效应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效应的转向是势在必行。

第四,从狭义的学科研究向广义与狭义相结合的学科研究转向。过去只注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说的狭义的学科研究,而忽视了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和人学视角的多维的广义学科的研究。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浑然一体,像一块严整的钢板,难以截然分割为互不关联的各个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强调自己“新的科学的世界观”的完整性。后来,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他始终强调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性,指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完整的世界观”,“完备而严整”[2]。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来源或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各自之间界限是相对的,在讲三个来源时其界限可以分开讲,但在其三个组成部分时其界限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分开。1885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版序言中在谈到该书第三篇第二章专论社会主义理论部分时指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3]。从这个角度说,过去经常说的科学社会主义从广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这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的核心),狭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这句话可以成立的。当然,如果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的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的是资本主义剥削秘密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问题,那么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正因为如此,这里所说的从狭义的学科与广义的学科相结合的学科转向基本含义就是整个学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向外展开,其二级学科之间也是既有界限又有整体性,敢于承认和强调其学科交叉性、联系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主要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研究,使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是对其来源、形成和发展过程阶段的研究,使其具有历史性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及其成果的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是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应用。

第五,从单纯强调学科的精神实质的研究向精神实质研究与学科体系(整体性)研究并重的转向。过去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核心主题”,而忽视了学科体系或理论体系。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强调其精神实质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如果不能从学科体系或理论体系上下工夫研究就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核心主题”,很容易造成“囫囵吞枣”的现象。我们党历来强调的“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把握其精神实质与“要整体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等这些提法,都从本质上是一致的。要强调从学科体系或理论体系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不要突出主要精神或精神实质,抹杀其固有的“核心主题”,而是要力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来面目理解,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而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4]在这里对学风问题提得很尖锐,并且明确提出了学风与立场、观点、方法的关系问题。而这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价值取向。

第六,从强调学科的革命理论的研究视角向建设和改革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向。我们不能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划分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但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核心主题与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混淆起来。在民主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作为那个时代或时期的核心主题或核心概念是正确的,即对于阶级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适用于说明和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也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或这个原理的时空界限混淆起来,必须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不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超历史的现象。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我们还提出用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误用、误解,导致一系列的“左”倾错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核心主题应该是对人类解放的理想及其实现的论证,当然,这里所指的人类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然后必然是全人类的解放。这是因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对于中国现实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现状来说,这也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范式从革命理论的研究向建设和改革理论的转向,凸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第七,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和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的相结合及其一体化转向。

[1]金正一,于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错误倾向辨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5]梁树发,彭冰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43.

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主要是马恩的思想和观点;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马恩之后其继承人根据实际情况对原生形态发展的思想和观点,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等。在当代中国真正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但是不研究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也不可能真正掌握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多少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教育方面的形式主义现象比较突出。部分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公开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研究仍存在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远离老百姓生活的问题。甚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之间也有值得深思的差距。如“西方有一批专门从事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的学者,他们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只是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自己全部的或部分的职业选择”[5]。而我们是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一级学科以后,情况似乎有所改观,但距离“学科”属性的基本要求仍相差甚远。正因为这样,现在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必须从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去认识和处理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和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之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整体论出发,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从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紧密结合;二是要坚持理论和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是要坚持把文本研究和现实研究统一起来;四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有机统一。这四个坚持必须具体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六个二级学科中,即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研究其实践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也要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JIN Zheng-yi
(Yanbian University,Yanbian 133002,China)

The steering target of Marxism as the first-rate subject mainly overcomes academic lack and academic anomie,estabish and give the subject academic perspective and content to realize the turning to disciplinary research paradigm ser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 science,and the turning from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of related subjects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discipline effect.

Marxism;Disciplinary paradigm;Academic perspective;Construction aim

A8

A

1001-6201(2011)06-0027-04

2011-04-05

金正一(1955-),男,朝鲜族,吉林珲春人,延边大学教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Lack of Academic Marxism in China and Steering Target

[责任编辑:秦卫波]

猜你喜欢

政治学范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