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七一”讲话与中共党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2011-03-31吴敏先
陈 前,吴敏先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
胡锦涛“七一”讲话与中共党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陈 前,吴敏先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
从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视角看,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学术价值。这一重要讲话通过对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深刻论述和经典阐释,为我们拓展和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大力推进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点和战略指导。
第一,《讲话》重新确立和发展了“革命史观”,为我们从革命史视角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建构了科学的解释框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中共党史学科的革命史研究传统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革命史研究范式不利于全面考察近现代史。这种反思有一定合理性。不过一些学者也由此而轻视和贬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有的甚至提出要“否定革命”、“告别革命”。在他们看来,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革命运动只不过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具有很强的暴力性和破坏性,其结果是“把中国搞糟了”,“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类错误观点极大地误导了人们对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的革命事业,并且将“革命”作为概括我们党90年历史的关键词汇和主要线索。他指出: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 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1]3-5胡锦涛把中共90年的历史概括为“三次革命”和“三件大事”,可谓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富有新意,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共90年奋斗历程的本质。这实际上也建构起了科学的革命史观,使传统的革命史研究范式具有了新的时代性内涵。按照这种新的革命史解释框架,我们就能够更充分地评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革命家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业,更深入地理解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划时代变迁以及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根本性转换,也就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共90年历史的革命性特质,更全面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并在新形势下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的伟大精神传统。这必然能够进一步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更充分地发挥其资政育人功能。
第二,《讲话》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使命,这为我们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宏大视野来考察中共党史提供了有益启示。正如胡锦涛在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18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和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我们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英勇奋斗,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求出路,开辟未来的历史。这9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世界近现代史上气势磅礴、雄浑绚丽的民族解放史诗,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感人、最精彩、最壮美的恢宏历史画卷。因此,从晚清以后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的视角来考察中共党史,不但能够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曲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共90年奋斗历程的艰巨性和崇高性,而且能够使我们提升党史研究的眼界,把目光从就事论事地探讨历史细节问题的研究习惯中超拔出来,更自觉地去思考诸如: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民族危机环境下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激发和重铸、近现代中华民族优秀分子为改变民族命运所作的艰辛探索及其困局、近现代民族复兴进程中社会各阶级所发挥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和革新、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民族复兴意识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基本走向及其发展模式的深刻影响、新时期改革开放战略对国家和民族形象的重构与提升等等更具学理性的研究课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拓宽党史研究的学术空间并提高其学术影响力。
第三,《讲话》科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为我们深入研究党的思想史和实践史提供了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的90年,就是在风云激荡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胜利前进的90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在回顾党的奋斗历程的基础上,胡锦涛在讲话中深刻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7这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作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就的集中体现。因此,加强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研究,就成为党史研究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政治和学术使命。这就需要我们摒弃那种认为“当代人不能修当代史”,甚至认为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显不出学问”等学术偏见,自觉地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上来。在研究中,我们要把对中共党史的考察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注重深入探讨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及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内在特质及其重大意义,详细考察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这样就能使党的思想史与实践史辩证统一起来,就能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来深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特经验。这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党史研究的理论性。
第四,《讲话》彰显出鲜明的人民史观,为中共党史研究拓展党的基层组织史、城乡基层社会史等新的学术领域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在这次讲话中反复强调:“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1]14“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之中。”[1]15“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1]15“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29这些言语感情真挚、见解精辟、意味深长,充分阐明了我们党的人民观。这些观点不但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用心去体会,也值得党史研究工作者深思。长期以来,受传统精英史观的影响,党史研究在事实上过多地关注了党的高层活动,而对党的基层组织、普通党员和民众的研究则相当薄弱,这就导致大量党史著作几乎成了领袖言行史、中央会议史和决策史,这种历史著述明显缺乏全面性和立体感,不能充分体现党的人民观。因此,要使中共党史学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党史研究工作者就必须自觉摒弃英雄史观和精英史观,树立起为人民书写历史的远大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更宽阔的历史眼光和更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把研究热情投向那些长期被忽略的领域。比如: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史、农民运动史、青年运动史、妇女运动史、革命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成长史和创作史、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的艰苦奋斗史、部队基层官兵的浴血战斗史,以及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基层劳动人民的创业史、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群体的成长史、农工商学等各行各业的改革史和开拓史、以及各阶层民众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日常生活史和心态史等等。关注了这些问题,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空间就会得到极大拓展。
第五,《讲话》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这为党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胡锦涛在讲话中警醒全党:“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1]10在他看来,要有力地应对各种挑战,就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大力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他强调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1]1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1]11-12这不但为全党提出了开创思想理论建设新局面的任务,同时也为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学术创新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包括党史研究工作者在内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更加奋发有为,自觉地把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党和国家的事业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用自身的学术研究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对于党史研究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更充分地发挥党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更科学地总结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更好地发挥党史研究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不仅如此,党史研究工作者还应深刻反思和检讨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积极地借鉴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大力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同时还要积极优化党史学科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优秀的党史人才,只有这样,中共党史学科才能具有光明的未来。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011-08-2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DJ014);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项任务项目(10JDJNJD041)。
陈前(1971-),男,贵州湄潭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吴敏先(1942-),女,吉林榆树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秦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