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呃逆15例疗效观察

2011-03-31指导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针感阴陵泉阳陵泉

,指导: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

呃逆,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是由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刺激,反射性地使膈肌产生痉挛性收缩而造成。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因突然吸入冷空气、过食寒冷之品伤及脾胃,胃气上逆;或因进食过急、过饱、过食辛辣之品,腑热之气上冲;或因素有痰湿,情志不畅,痰凝气滞,厥而上逆;或因中阳耗损,胃失和降,上逆动膈;也可因手术伤及血络,致胃气上逆,膈间之气失畅,断续冲出喉间,发为呃逆。呃逆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其发作频繁、症状顽固、持续时间长、常规治疗方法无效为特点。笔者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呃逆1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均为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个月。按中医辨证,属实证10例,虚证5例。

2 治疗方法

令患者平躺治疗床上,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2寸毫针,人中穴向鼻中隔下斜刺0.3~0.5寸,施雀啄手法,运针1~3 min,要求以眼球湿润或充满泪液为度,留针约30 min,每隔10 min运针1次。取双侧内关穴,选用28号2寸毫针,快速垂直入刺,进针0.5~1寸,施捻转提插泻法,使针感直达指端,运针1~3 min。向心为补,离心为泻。取双侧合谷穴,直刺0.5~1寸,使患者拇指和食指抽动为度。选30号1.5~2寸毫针,取双侧足三里穴直刺1~1.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针感要放射至足趾或上窜过膝为度,得气后留针20 min。阳陵泉穴[1]的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嘱患者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根据导师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其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故采用仰卧位取穴,仰卧时患者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取穴方法的优点在于:患者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而且针下得气快。取双侧阴陵泉,直刺1.0~2.0寸,使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传导。取双侧三阴交穴,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使患者下肢抽动3次为宜,留针20 min,按顺序起针。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2]痊愈:呃逆症状完全消失,近期无复发;有效:呃逆症状减轻,次数明显减少,或症状消失后又因进食、情志等因素复发,但不影响呼吸、进食等;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15例中,痊愈14例(针刺1次呃逆消失,且未反复),无效1例(针刺后呃逆的症状未改善),治愈率达93%。

4 讨论

人中穴乃足阳明胃与督脉和手阳明大肠经之会穴,针刺人中穴能够疏通手足阳明之气,使胃、肠之气畅通,胃气舒则呃逆止。另外,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因膈神经刺激引起膈肌痉挛造成的,所以强刺激可达到调节膈神经作用,从而使呃逆停止。无论是实证还是虚证,均可取人中穴治疗,且疗效颇佳。内关穴[3]最早见于《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之络穴,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通阴维,宽胸利膈。合谷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挠侧的中点是穴,具有解表散邪、清热镇痛、通经活络之功效,除主治头痛、牙痛、鼻炎、咽喉肿痛、面神经炎、外感发热、偏瘫、滞产外,合谷还是大肠经之原穴,具有平衡阴阳,疏通经气,调理气机功效。呃逆虽病变在膈却表现于口,《四总穴歌》中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合谷穴取之方便,易得气,除有诸多作用外,亦有止呃快捷、持久之功效。《难经》曰:“筋会——阳陵泉”[4]。《说文解字》中说:筋,肉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经筋应该包括肌腱、筋膜、骨骼等组织。经筋病候,主要是在经筋分布之处的筋肉挛急、转筋、疼痛、强直、弛缓、肢体不用等症,临床上属于痹证、痿证、肢体拘挛等病,而呃逆属膈肌痉挛,所以阳陵泉穴也能止呃。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之主穴,能健脾理气。虽然没有直接止呃的作用,但能理气,调气机。足三里穴[5]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五行属土,故为土中土穴,所谓土生万物,胃与脾相表里,故统治一切脾胃之疾。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临床应用方面只要辨证准确,随证治之,调补足三里,实即培补后天,后天充足,则体健少病,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胃肠功能紊乱、气血逆乱、保健防病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三阴交穴[6]有双向调节作用,补之可益气血、健脾胃、补肝肾、调经带;泻之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疏肝行湿。本穴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其他穴位配伍使用。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三经之枢纽。“脾主中,肾肝主下,中下焦一穴可以尽之。”三阴交穴既能健脾胃,助运化,又能养血柔肝,滋阴益肾,为治疗肝肾脾下肢病证的要穴。具有健脾和胃,清热除湿;调节冲任,补肾填精;养脑安神,镇惊止痉;疏筋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脾胃健,则气机升降协调,呃逆得止。上述穴位联合使用,能有效的达到止呃的作用。虽然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没有直接止呃的作用,但通过理气健脾,调畅气机能间接的达到止呃的目的。

[1]许建军.浅析针刺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2008,26(9):117-119.

[2]张巍巍,阴雨顺.针灸治疗呃逆62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27.

[3]陈永苹.针刺内关、太冲穴治疗呃逆50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6).

[4]苏强,张峰.阳陵泉穴现代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2009,22(5):517.

[5]邢俊标.足三里穴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4):5226.

[6]王娟.三阴交穴的临床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8,39(5):53.

猜你喜欢

针感阴陵泉阳陵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阴陵泉穴主治优势病症和配伍规律*
针感量表的研究现状及新量表的设计思路
恢刺“阳陵泉”穴对脑卒中大鼠肌痉挛状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探析*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针感及其物质基础相关研究进展
阴陵泉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视觉针感量表在脑卒中手痉挛状态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