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戏曲部分剧种消亡刍议

2011-03-31艺封晓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道情梆子秧歌

武 艺封晓东

(1.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文化艺术管理系,山西 太原 030002;2.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话剧影视系,山西 太原 030002)

山西戏曲部分剧种消亡刍议

武 艺1封晓东2

(1.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文化艺术管理系,山西 太原 030002;2.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话剧影视系,山西 太原 030002)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普通话的推广,扎根于民间的传统戏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挑战。山西戏曲剧种数量从1965年的55种锐减至2003年的28种,其消亡受语音、交通、文化等多方面影响。

山西戏曲;剧种;消亡;因素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信息畅通,许多地区引进或模仿外来文化模式使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区域特色的本土文化走向舞台的边缘。有研究者指出:外来文化的价值标准、价值观念渗入到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机体内部,诱发了当地人民对本地区文化的怀疑甚至抛弃,改变了人们对戏曲文化艺术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仅面临自然生态失衡的困境,而且面临文化生态系统失衡的危机。[1]这一现象已经引起相关研究者的注意。

中国现有剧种360余种,但是历史文献记载过的戏曲剧种则远远超过这个数目,戏曲剧种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消亡。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文峰曾说过:“我国的戏曲剧种正在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戏曲剧种的消亡是戏曲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趋势,现将山西戏曲剧种的现状及部分剧种消亡的原因剖析如下。

一、戏曲剧种现状

山西是戏剧大省,有着戏曲摇篮的美称。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中山西就占有56个,是总数的六分之一。据记载,1965年山西省境内剧种达55种之多,计有: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中路梆子、赛戏、队戏、锣鼓杂戏、翼城目连戏、朔州秧歌、广灵秧歌、繁峙秧歌、泽州秧歌、汾孝秧歌、介休干调秧歌、壶关秧歌、翼城秧歌、襄武秧歌、祁县武秧歌、祁太秧歌、太原秧歌、沁源秧歌、平腔秧歌、高平清场秧歌、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河东道情、平陆花鼓、左权小花戏、河曲二人台、凤台小戏、昔阳拉话戏、耍孩儿、晋南眉户、浮山乐乐腔、夏县弦儿戏、夏县蛤蟆戏、芮城杨高戏、芮城拉呼戏、平陆高调、河东线腔、万荣清戏、曲沃碗碗腔、翼城琴剧、晋中弦腔、孝义碗碗腔、孝义皮腔、雁北弦子强、灵丘罗罗腔、上党二黄、上党落子、京剧、评剧、豫剧、曲剧。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有剧种消亡或濒临消亡。2003年,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对全省剧种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截至2003年底,全省现存剧种28个,分别是: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中路梆子、朔州秧歌、广灵秧歌、繁峙秧歌、泽州秧歌、壶关秧歌、襄武秧歌、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神池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左权小花戏、河曲二人台、耍孩儿、晋南眉户、河东线腔(芮城线腔)、曲沃碗碗腔、翼城琴剧、孝义碗碗腔、灵丘罗罗腔、上党落子、京剧、豫剧、曲剧。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竟有27个剧种从山西境内消失,占到1965年山西境内剧种总数的50%。

二、消亡原因

仔细研究这留存下来的28个剧种,不难发现,凡是得以留存的都是颇具影响力而且流布范围较广的剧种,且不说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中路梆子这些在山西境内最具影响力的梆子戏,就拿晋南眉户为例。晋南眉户原称“迷胡”,又称“曲子”、“清曲”,因曲调婉转缠绵,使人听之入迷而得名。在其发展过程中,晋南眉户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南路以临猗一带为中心,北路以临汾一带为中心。据笔者调查,在临汾17个县、市、区内都有眉户剧的活动痕迹。而反观消亡的27个剧种,它们的流布区域就相对狭小一些,例如洪洞道情,原称“道腔”,仅流行于临汾洪洞一带;翼城目连戏,俗称耍目连鬼戏,流布于翼城一带,因专演《目连救母》而得名。这就意味着,那些流布范围广,文化积淀深厚,地处交通封闭地区的剧种一般不会轻易消失,而流布区域狭小,戏曲文化积淀浅,地处交通要道的地方小戏则容易被其他文化冲击,逐渐消亡。

(一)语言因素

《礼记·曲礼下》:“五方之民,言语异声。”《汉书·王吉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戏曲是方言的表征,是最具有地方性语言特征的艺术因子。戏曲剧种一旦脱离了地方语言的影响与支持,就会失去影响力和观众的喜爱,就变得容易被其他戏曲文化所替代。可以说,方言是戏曲的核心与精神,山西戏曲剧种与山西方言相互融合,互为表征。《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在抒发内心情感时,便将要表达的语言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地方戏便是唱出来的方言。例如蒲州梆子流传到晋中、晋北地区时,结合当地方言、文化发生变异形成新的剧种,即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虽然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都是源于蒲州梆子,但是由于晋中和晋北的方言迥异,所以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的韵味也是大相径庭的。

1958年,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开始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山西作为最早试点区,经过几年的普通话推广,能够听懂普通话,会读拼音文字的观众也越来越多,随之带来了相应的问题,会纯正方言的人越来越少。这直接导致了许多观众听不懂地方戏,致使观众数量减少,也就加速了相当一大部分剧种的灭亡。

(二)交通因素

交通要素在戏曲的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交通不便的前提下,文化的吸收与传播都相对较慢,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密集,流动性大,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也相对频繁。

据统计,1965年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地区、太原市、晋中地区、阳泉市、吕梁地区、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地区、运城地区的存剧数分别为12、10、10、7、11、5、6、9、6、10、16种,但是到2003年再统计时,其剧种数则分别为8、8、8、5、5、4、4、6、5、5、5种。剧种消亡数最多的前三个地区是:运城、晋中和临汾。从地形上看,这三个地区地处山西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利的交通为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为外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通道。随着不同文化之间频繁的交流与互动,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部分地方剧种观众也随之流失,并逐渐失去市场优势,最后不得不走向消亡。因此地处交通要道的大同、晋中、临汾、运城等地区剧种消亡的速度较快,而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的朔州、忻州、阳泉、晋城等地剧种的消亡速度缓慢,剧种种类保存相对比较完整。

(三)文化因素

文化本就是处于一个动态的状态中,为了迎合接受群体的需要,会主动吸纳或抛弃一些成分;另外,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不同文化之间便会进行一些交流与互动,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养分;同时文化为了发展,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侵略性,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会对其他文化虎视眈眈,千方百计利用自身优势对其他文化逐渐渗透,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

戏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话剧、影视、歌剧等等文化形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在多元文化相互争夺地盘的过程中,戏曲已退出了主要娱乐舞台。一旦失去舞台,戏曲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人类生态危机不断被提及的今天,戏曲的生态危机也不容忽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曾经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老戏曲剧种大量消亡,着实让人心痛不已。该如何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剧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J805

A

1673-1395(2011)12-0010-02

2011 10 16

武艺(1983-),女,山西临汾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戏曲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道情梆子秧歌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昌黎地秧歌
公羊爸爸
俗说俗物
法学视域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以陕北道情为例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坚质浩气 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