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刺法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
2011-03-31,,
,,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的脑风、头风范畴,其患病率在我国为985.2/10万,国际调整率为762.5/10万,男女比例约为1∶4。本病发病率较高,疼痛剧烈,迁延难愈,且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经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发现透刺法对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组40例,均为2009年6月-2011年3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就诊患者。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协会(IHS)1988年拟定无先兆偏头痛(MWA)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偏头痛辨证属肝阳上亢型。主症:头痛而胀,心烦易怒,目赤,口苦,次症: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1.3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率谷、悬颅、风池;配穴:合谷、外关。操作:患者取坐位,主穴取率谷、悬颅、风池,配穴取合谷、外关。选用(0.35 cm×40 cm)不锈钢毫针。针刺悬颅、率谷时,使针尖与头皮成15°角快速刺入皮下,当针尖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尖与头皮平行;自悬颅进针时向悬颅方向沿皮透刺,缓缓刺入1.0寸,并询问患者针感,以出现散射到整个颞部的针感为佳;针刺风池穴时,针尖朝向鼻尖方向,平补平泻,不提插。针刺合谷时,针体与皮肤呈90°进针,自合谷穴进针向劳宫穴方向透刺,刺入1.0寸;针刺外关时,针体与皮肤呈90°进针,自外关穴进针向内关方向透刺,刺入1.0寸。以上穴位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 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评定 综合评分,重度头痛:积分在17分或以上;中度头痛:积分在12分或以上;轻度头痛:积分在7分或以上。
疗效评定,痊愈:治疗结束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1%~50%;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2.2 治疗结果 40例中,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23例(57.5%),显效10例(25.0%),有效2例(7.5%),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87.50%。
3 讨论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风范畴,是少阳经头痛的特点,头为诸阳之会,取足少阳胆经腧穴悬颅、率谷、风池,以疏通少阳经气,调节阴阳平衡。在头侧部,是足少阳经经过的区域,悬颅穴处浅层部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顶支,深层有颞深前后神经的分支;率谷穴处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汇合支及颞动静脉顶支;风池穴处布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枕动静脉分支。用透刺法刺激上述部位恰恰是血管、神经较多且交通丰富的部位,能产生较明显的针感,其范围大,刺激强,对偏头痛有较好疗效。配合远端取穴以调畅气血疏通经络,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安神镇静止痛的作用,大肠经为多血多气之经,针刺可调畅气血;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阳维相通连目锐眦,具有清热解表,活络益聪之功,针刺以疏通少阳经络。合谷透劳宫、外关透内关均有治疗头痛、清热的功效[2-3]。
[1]国际头痛学会(HIS)头痛分类委员会.国际头痛疾病分类[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
[2]许广里,马玉丹,苏玉伟.针刺头三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30(8):711.
[3]张博,董微,许广里.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3,23(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