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疗呃逆36例
2011-03-31
(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 神经内科,山西 阳泉 045000)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疾病。常严重影响患者进食、休息,导致病情加重。笔者采用穴位注射盐酸氯丙嗪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6例患者均为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男21例,女15例;年龄30~83岁,平均60.5岁;病程最短1 d,最长14 d;其中脑梗死8例,脑出血9例,外科术后12例,胃病7例。
2 治疗方法
取穴:足三里。局部消毒注射部位,然后用5 mL注射器抽取盐酸氯丙嗪25 mg,直刺一侧足三里1.5~2.0 cm,用强刺激,有沉紧感觉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射氯丙嗪12.5 mg;余12.5 mg注射另一侧足三里,方法同前。如症状未缓解,第2天可继续进行注射。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呃逆消失;有效:呃逆次数及间隔时间减轻及减少,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呃逆次数及间隔时间稍有改变,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 注射1次痊愈20例,注射2次痊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
4 讨论
呃逆,亦称“哕”,近代称之为膈肌痉挛。膈肌分隔于胸腔与腹腔之间,主要部分是颈肌节的轴下部分向下转移而生,故受颈丛的膈神经支配;其神经反射中枢在延髓,传导径路为胃肠黏膜,刺激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传到延髓呼吸中枢。膈肌为重要的呼吸肌,任何疾病或情志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刺激横膈膜,进而影响膈肌,造成膈肌痉挛[2]。因此,治疗呃逆的关键是要解除或缓解膈肌的痉挛[3]。
氯丙嗪具有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作用,而使兴奋性增高的膈神经得到抑制。小剂量氯丙嗪可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敏感区的多巴胺受体,大剂量又可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强大的镇吐作用[4]。
中医认为呃逆是由气逆于下,直冲于上形成[5],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调理脾胃,和中降逆,主治呃逆[6]。现代医学[7]证实,针刺信息可直接到达脊髓、脑干直至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并由此中转与内脏各器官联系。本组36例临床观察证明,患者除睡眠增多外,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2]夏阳.针刺攒竹穴为主治疗呃逆5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36-37.
[3]高旭超,倪姗姗,刘立安.刘立安教授治疗呃逆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33.
[4]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8-169.
[5]杨卫华.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顽固性呃逆76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2):18.
[6]崔承斌.针药并用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23.
[7]王玉珍.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肺癌引起的顽固性呃逆[J].齐鲁护理杂志,2002,8(1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