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迁延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药治疗
2011-03-31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浆细胞性乳腺炎属于乳房疾病疑难杂症之一,慢性迁延期临床上多见溢液、肿块、脓肿、瘘管多期并存,或多次切开排脓引流,伤口仍长期反复渗液、流脓,经久不易愈合,病情极其复杂,缠绵不愈或反复。虽然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在乳房疾病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处于慢性迁延期则病程长,易反复,疮口经久不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有学者将该病称为复杂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1],属于中医学粉刺性乳痈治疗范畴。
1 病因病机
目前,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大多数患者发病并无明显诱因,所以有学者[2]认为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推测原因可能有:哺乳障碍、乳房外伤、炎症、内分泌失调及乳房退行性病变是引起乳腺导管引流不畅、阻塞、分泌物瘀滞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导致管腔内中性脂肪刺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进而破坏管壁进入间质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吴祥德等[3]认为乳腺导管阻塞和激素的异常刺激是该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而早已存留于导管内的细菌滋生是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临床中常见因失治误治导致炎性病灶得不到有效控制,病灶沿乳络扩散、蔓延,发展为多发脓肿、多条窦道或瘘管及急、慢性炎性肿块并存的慢性复杂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
中医认为慢性迁延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不外乎内外二因:内因主要是由于外伤、手术等耗伤人体的正气,导致阴阳失调,正气虚则皮毛不固,易于感受邪毒;外因则多为失治误治、术后疮内留有异物或创面引流不畅,邪毒郁于局部,气血凝滞,瘀久而化热,热胜肉腐而成脓破溃流滋。最终导致正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或托毒外出,使毒滞难化,毒邪留滞入里,久而成漏,其病日深,则气血渐亏,滋水淋漓,创面久不收口。外耗于卫,内夺于营,气血愈损而“洞”难以愈合。可见正气不足为其本;气血瘀滞、络脉瘀阻、湿热火毒为其标。
2 治疗
2.1 分型论治
2.1.1 湿热毒盛型 临床多见初期患乳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患病日短,正气不亏,原有感染病史。乳房窦道口脓水淋漓,脓汁较稠,伴异味,时有坏死组织或异物排出。不发热。多由湿热毒邪蕴积,热盛则肉腐为脓,湿蕴则缠绵反复。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方拟五神汤加减,药用金银花、牛膝、紫花地丁、蒲公英、连翘、茯苓、车前子、皂角刺、陈皮、法半夏等。
2.1.2 正虚毒滞型 病情进一步发展,多见久病气虚及阳,患者自觉畏寒怕冷,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窦道口久不愈合,滋水清稀,量少而无味,无明显坏死组织或异物排出。治以温阳益气,化瘀解毒。方拟托里温中汤加减,药用干姜、制附子、沉香、丁香、益智仁、茴香、陈皮、甘草、羌活等。
2.1.3 气血两虚型 临床多见患乳窦道口时敛时溃,滋水清稀,量少无味,间有坏死组织或异物排出。全身见心悸气短,乏力懒言,或形体消瘦,脸色苍白。治以补益气血,托里生肌。方拟托里消毒散加减,药用黄芪、党参、川芎、白芍、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皂角刺、桔梗、甘草等。
2.2 外治
2.2.1 切开法 切开窦道瘘管,祛除脓腐,以加速生肌收口。对于表浅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窦道瘘管,可以采用完全切开的办法;对于外口小,走形深的可以采用外口切开扩创的方法。
2.2.2 挂线法 本法是采用丝线挂断窦道或瘘管的一种方法。乳晕周围窦道常采用 “挂线疗法”治疗。挂线疗法:用银球探针从窦道外口轻轻向乳头方向进入,探针即从乳头中间的大导管探出,将乳头一端的探针球头结扎上丝线,将探针抽回,直至丝线贯穿窦道,剪断丝线,移去探针 ,将丝线拉紧,结扎打结。
3 讨论
目前中医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综观文献,对慢性迁延期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却鲜有论及。西医主要通过手术方法切除病灶,这种方法对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要求比较高,稍有不慎,容易造成创面感染或脓液引流不畅,这是导致该病缠绵难愈以及复发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情严重者需行乳房切除,给患者造成很大的身心损害,尤其给未婚育女性造成较大伤害。论其发病机理,多为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整个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治疗不外内服外敷。中医有“无脓不长肉”之说,无脓说明病人机体免疫能力太弱。必须用内服中药调理。另外,应注意以预防治疗为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乳头清洁,饮食宜清淡,调节情绪,避免过劳。
[1]徐飚,戴燕.林毅教授活用外治法治疗复杂性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0,42(6):124-126.
[2]耿翠芝,吴祥德.乳管扩张症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6):336-337.
[3]吴祥德,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