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2011-03-31,
,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其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水乳交融,尤其是中医学中的养生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5]。
1 崇阴思想
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贵柔尊阴,以“无”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称为“道”。无为有之先,道为气之源。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淮南子·原道训》)无属阴有属阳,道属阴气属阳。道家以“隐显”论阴阳:藏于内或无形不可见的属阴,显于外或有形可见的属阳。并认为阴在阳之先,阴为本而阳为末,阴阳交感而万物化生,故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
道家的崇阴思想,对中医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构建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人若能保住自身的阴气,也就保证了长寿,故曰“阴精所奉其人寿。”(《素问·五常政大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阳气逐步减少,所以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此要时时注意保养体内之阴气,尤其是中老年人。阴气主抑制、敛藏,阴气内守,则精藏于体内,即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精藏于体内而不外泄,则能化气生神,气足神安则身体康健,邪不可干,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积精全神”,亦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2 清净养神思想
清净养神是指精神情志应保持恬淡宁静的状态。神是生命存在与否的根本,易动耗难静守,躁动则劳心扰神,伤及脏腑,轻者萌生疾病,重则催老减寿。“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刻意》)《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养生思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保持静养,心神清静,能使精气内藏,意志平和,固护正气,抗邪于外,告诫人们在生活中要意念纯正,无争无贪,心旷神怡,心神宁静则防病祛疾,颐享天年,即“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养生四要·慎动》)
3 顺时养生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则天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的论述更加具体地说明了如何顺应四时气候,以及逆四时之气所造成的灾害,这些观点是《道德经·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说在养生方面的具体应用。
庄子提出:“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庄子·在宥》)庄子认为四时、寒暑,自然界中的阴阳变化,反映在人身,也同样有这种变化,违反这种规律,就会伤及人体。因此养生就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 节欲养生思想
道家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十九章》)道家认为养生应当节欲,道家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十二章》)因此,主张“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二十九章》)认为追逐荣利,嗜欲过多,都是招灾惹祸、百病丛生的根源。《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道家告诫人们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德经·八十章》)恬淡清心,节制嗜欲。这样才会“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综上所述,道家的养生思想对《黄帝内经》有着深刻的影响,《黄帝内经》正是由于汲取了道家的养生思想,使其养生学理论得到发展、完善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陈莉军,王诗源,金一兰.道家学说对于中医养生学的贡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60-61.
[2]杜丽萍,刘红.中医之养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268.
[3]贾成祥.从道家思想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J].中医研究,2007,20(3):7-8.
[4]朱鹏举.《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备课札记[J].吉林中医药,2010,30(10):831-832.
[5]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