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中的翻译模因
2011-03-31黎月玲
黎月玲
(玉林师范学院 外语系,广西 玉林537000)
中国英语中的翻译模因
黎月玲
(玉林师范学院 外语系,广西 玉林537000)
模因在同一文化中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复制,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中国英语是一种跨语言文化传播活动,从翻译模因角度来看,其翻译活动是传播和复制过程,等值模因和等效模因是中国英语在新的文化中较为活跃的模因,中国英语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模因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复制和传播。中国英语得到异国文化承认、接受并流传就是翻译模因作用所致。
中国英语;等值模因;等效模因
一、中国英语研究的意义
中国学者对中国英语研究已有30年,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成果喜人。“中国英语具有中国特点的不可避免性、中国特点的现实性和中国特点的可操作性”。研究中国英语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中国英语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国英语有利于中华文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国英语能为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服务,加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国英语作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媒介之一,为西方提供一个认识中国的渠道,为东西方巨大的鸿沟间架起文化桥梁;通过对中国英语的宣传,建立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成员的良好形象;中国英语为走向全球化服务,坚持和而不同,容忍多元化文化的存在,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中国英语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认识和评价中国英语在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中国英语作为国际英语变体的语用学特征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汉英或英汉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和对国际文化经济交流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中国英语相关研究
自从葛传椝先生首次将“中国英语”作为一个严肃的概念提出开始至今[1],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对中国英语进行了潜心的研究。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差错分析(error analysis)和英汉比较两方面探讨中对研究中国英语的形成机理做了一定的铺垫工作。前期的研究探索主要围绕着中国英语的定义展开。汪榕培将其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2];李文中依据自己的学术见解划分出了关于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严格定义。他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式英语则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3]。到21世纪初,学者们开始从语言学、语用学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英语变体研究 、跨文化语言交际研究、翻译方法研究、语言思维研究、母语负迁移研究、英语教学研究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金惠康《中国英语的语用环境和语用功能》、江晓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英语》、贾毓玲《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谈如何克服“中式英语”的倾向》、顾静《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和孟臻,虞正亭《中国英语与英语教学》等。笔者在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翻译模因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探讨,以拓宽中国英语研究的视角。
三、翻译模因的概念
模因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The SelfishGene中提出来的。作者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构想了存在于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在翻译界,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是Chesterman。Chesterman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如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Chesterman的翻译模因论指出,在翻译模因库中存在大量的翻译模因: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4]。何自然认为:“在翻译理论的进化过程中,有些翻译模因由于不能被普遍接受而消亡;有些翻译模因曾流行一时而最终被取而代之;有些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得以生存和发展。每一种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也会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在变异中求得发展。模因复制的结果不一定是内容前后完全相同,更非形式的等同转移,翻译模因的复制可能出现增值或删减的过程。”[5]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非对等的复制和扩散,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等翻译模因变体。各种模因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在不同时期均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不断进行复制和传播,以求生存和发展。根据Chesterman的理论[6],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有等值和等效两种复制形式。在翻译时,译者采取各种策略,要么基于英语习惯直接复制目的语模因,要么基于文化差异侧重复制核心语义,要么根据心理期待不译或巧妙地复制文化信息,以最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四、中国英语中翻译模因的表现形式
模因在同一文化中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复制,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如果模因要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那就需要翻译了。根据模因论,翻译是模因跨越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生存载体。那么理想的翻译就是:模因的新载体能使新的宿主通过转换过的语言,成功解码这些模因,使源语模因由此得到传播并产生等效的语用功能。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产物,它主要通过等值模因和等效模因两种复制形式进行横向传播。
(一)基于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等值模因
中国英语中有大量被用来表达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饮食习惯、民族风情风貌、人文地理等的词汇,把这些词汇转化成目标语—英语时,可以通过音译模因即根据中国普通话(源语模因)的发音在目标语中直接转化生成的目标语模因的表层结构的转换,再现目标语模因相应的表层结构。如,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Beijing(北京)University,Qinghua(清华)University;体育项目名称:Pingpong乒乓,qigong气功,taichi太极拳,weiqi围棋;食品名称:tangyuan汤圆,zongzi粽子,jiaozi饺子,mapodoufu麻婆豆腐;乐器名称:erhu二胡,guzheng古筝;计量单位名称:yuan元,jiao角,fen分,jin斤,li里等等,都是通过音译模因的传播,使读者较容易在目标语中找到相同的源语模因,成功地对其进行解码并接受感染,进而成功地传播源语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强大,文化趋于稳定,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受到了世界普遍的关注和尊重,音译模因成为传播中国传统特色文化非常活跃且重要的模因。在我国,音译被定义为“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名、地名或其他名词的读音译成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读音”。在中国文化模因向异国传播的过程中,翻译那些中国文化烙印深刻、语义完全不对应的汉语词语时,在目的语的文化模因库里可以使用汉语拼音加目的语注释,不仅可以丰富其民族语言的表达法,又可避免因语言符号的改变而导致文化信息的改变,同时可保持语义的中国文化特色。当汉语拼音在英语语用中出现之后,它便成为一种模因现象被不断地复制和传播,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当吉祥物福娃刚刚发布时,对于福娃的英文官方翻译是“friendlies”。这个翻译意思模糊,又无法体现中国特色。最后,北京奥组委更改了福娃的英译,新的译名用汉语拼音定为“Fuwa”。使用“Fuwa”这个翻译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事实也证明此翻译以及福娃的设计概念也同样被各国友人所接受和理解。“汉语拼音”模因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模因,具有相当强的复制能力。因此,中国英语(源语模因)通过等值模因的运用,忠实地复制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核心模因)。
虽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有时可以在目标语中找到相似的表达,即找到相应的模因并对其宿主产生相似的感染,并达到深层意义的等值。“tiger”一词是“老虎”的意思,自从毛主席把美苏帝国主义称为“paper tiger”(纸老虎)后,“tiger”这个直译模因迅速被复制并进行传播,如:“oil tiger”(油老虎,指耗油多的汽车),“autumn tiger”(秋老虎,指入秋以后天气还很热)等。在把中国特色的汉语译成英语时,采用译借方法,使汉语语言能在英语文化中找到相似的表达模因,对读者产生相似的效应。如,“bowl”(碗),原指盛饭的器皿,但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铁饭碗”是用来比喻有稳定工作,稳定收入,不愁吃不愁穿的代名词。其翻译“iron rice bowl”既表达了源语的内容,又保存了其比喻。到了市场经济时代,“铁饭碗”这个词汇已经过时,“考碗族”(people for golden bowl)一词成为时尚。而“bowl”一词的词语模因还十分活跃,其翻译不但意义上等值而且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色,丰富了源语文化的内涵。
(二)基于中国特有事物的等效模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用来描述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的词汇更是日新月异。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任务就落在翻译工作者身上。由于语言这种载体因民族不同而存在差异,中国文化的模因势必要转换载体后才能感染更多的人,并且融入世界。因而,译者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即译者既是中国文化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也是中国文化模因的重要传播者;又由于语言文化的共性使得相对的模因复制成为可能,有些源语文化中的模因可以直接在目的语文化中找到相似的模因,对宿主产生相同的感染和语用效果。根据Chesterman的翻译模因论,翻译策略也是模因,模因库中存在很多形式各异的策略模因,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等效翻译模因就是中国英语翻译中最为活跃之一的另一策略模因。
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词汇,如 “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与时俱进”(keep pace with the times)、“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等词语的政治概念和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但这些内容的英语表达法是英美政治家和语言专家所无法提供的,因此只有靠中国的译者经过透彻理解中文含义,对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正确的解码,并且对文化语境进行正确的评估,尽可能完美地传达源语的信息,以达到等效。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模因非常丰富,例如,hope project(希望工程)、image project(形象工程)、sunlight project(阳光工程)、jerry-built project(豆 腐 渣 工 程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等,这些 “工程project”模因,很具中国特色,而其内涵不一定完全与英语类似的模因对等,但这些模因的复制是建立在理解源语意义的基础上的,符合英语语言和文化习惯进行编码,传达出汉语语言的文化承载信息和语用含义,使中国文化模因在英语文化中得以生存并传播。然而,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会产生变异,在编码译文时,译者应紧扣语境进行保留或转换,来再现原作者的真实意图,使读者能够对原作者的真实意图进行正确的解码,感染新的宿主,使得源语模因很好地传承下去,并开始新一轮的传播。如果模因发生变异,在源语和目标语中可以引发相似的联想,让语境去表白,如one arrow,two hawks(一箭双雕)、long time,no see(很久没见)。要是变异很独特、形象,则应尽量保留变异,如由grassroots movement嬗变的grassroots democracy(草根民主)、由blue tooth变异的blue jacking(蓝劫)、由bear market演变的bull market(牛市)等,必要时可添加注释,如“驴友”(donkey friend-travel companion)、“海龟”(sea turtle-returned overseas graduate)等。对于实在无法保留的模因变异,可以转换成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的形式,如山寨春晚(Grassroots Spring Festival Gala)、时尚达人(fashionmonger)等,这些中国英语模因的转换与变异是跨越文化障碍有益的补充,在内容和信息上实现等效。
[1]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27.
[2]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77.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65.
[4]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Amsterdam:John Benjaminis,1997:7-10.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57.
[6]Chesterman A.Memetic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Synapse,no,2000(5):1-18.
Translation Memes in China English
Li Yue-l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537000,China)
China English has been studied mainly from th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by Chinese scholars for 30year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es are gratifying.The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memes in China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equivalent memes and equivalent effective memes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ies of China English.
China English;equivalent memes;equivalent effective memes
H059
A
1001-6201(2011)05-0112-03
2011-05-12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0JGA062)
黎月玲(1964-),女,广西平南人,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
[责任编辑:张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