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气法为主治疗水肿病
2011-03-31李宏敏
李宏敏
(宜阳县中医院,河南 宜阳 471600)
水肿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虽有阳水和阴水之分,然究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归咎于外感、内伤等引起肺、脾、肾三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水液潴留于体内,泛滥于肌肤而酿成。论其治法,有攻遂、发汗、利小便、培土补肾等法。但笔者在实践中领悟到,因肝郁气滞,血瘀内阻而致者亦不少见,兹举例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
王某,男,63岁,退休工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曾于2002年9月以“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心衰”收住于某医院,治疗月余后基本病愈出院,同年11月全身出现水肿,尿量减少。查:体温37℃,脉搏92/min,呼吸23/min,血压130/100mmHg,急性病容,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颜面浮肿,颈静脉怒张,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两肺布满干罗音,两肺底有少许湿罗音,心律齐无杂音,肝脏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3cm处,有压痛,踝部及颈部肿甚。血常规:HB 125%,RBC 5×102,WBC 8.8×109/L,N 70%,L 30%;尿常规:尿液黄色,蛋白(-),镜检(-);X线示:1)双侧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2)右侧胸膜炎。3)肺心病。收住院,按肺心病常规治疗月余,效果不甚满意,于2003年1月7日邀余诊治。
现症:全身水肿,以午后为甚,眼睑如卧蚕之状,面色灰暗不泽。神情抑郁寡欢,肌肤甲错,尿量短少,大便如常,两下肢困重无力,踝、颈部肿势日笃。呼吸急促,咳喘倚息,不得平卧,喉中痰鸣漉漉,咳痰量多,质黏色白,胸闷压气。食欲欠佳,脘腹胀满,右胁肋胀疼。身觉微寒,即使在炎夏亦不觉热,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色暗滞,舌体黄滑,两寸关脉沉弦有力稍数,尺脉细弱。细询病由,原系患者因家庭琐事导致情绪抑郁,恼怒气结,不久便出现上述证候。依据脾肾阳虚,水湿不化之指征,遂拟疏肝理气,温阳化水之法,投柴胡疏肝散合真武汤加减。处方:柴胡12g,郁金15g,香附15g,陈皮12g,茯苓20g,全瓜蒌10g,白芥子12g,半夏12g,制附子9g,桂枝12g,生姜9g,薤白12g。3剂水煎服。并嘱咐其停用食盐,取秋石以代之,慎起居,戒恼怒,勿过劳。
2诊:水肿明显消退,精神大振,两腿较前轻健,食欲转佳,咳喘、胸闷亦有减轻,余证及舌脉基本同前。因虑肝郁气滞,血必受阻。又据“病久入络”“老年多瘀”之理论,结合临床特征,原方去半夏加丹参20g,沉香3g(冲服),地龙15g以增强其活血通络,温肾降逆,定喘之功,加减服用10剂。
3诊:服上药后,水肿、咳喘、胸闷压气、胁痛、畏寒等症状基本消失,胖大之舌体有所变小,舌苔薄白湿润,两寸关脉弦缓,尺脉沉而有力,惟晨起觉颜面发紧,午后踝部微肿,嘱服金匮肾气丸以调治月余。近期随访,自觉症状消失,生活安然无恙。
2 体会
本病的病机,虽与肺、脾、肾等脏功能失调有关,但和肝脏功能受损关系尤为密切。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恶抑郁,忌亢奋。因暴怒伤肝,肝气横逆,木横乘土,伤及脾胃,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受病,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病既不能为胃行津液,上输华盖,布散津液之内五脏六腑,外而腠理毛窍以调水,又不能资助水脏以制水,加之年老肾衰。病久及肾,致肾阳亏损,一则失却温脾以制水之职,另则消弱肾脏开合,膀胱气化,三焦决渎之能。水湿蓄积引起水肿。
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郁气滞,久必成瘀,瘀血内生,更碍气机,进而又影响到肺、脾、肾三焦和膀胱等脏腑的气化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使水湿生成有源,却排泄无门,致使水肿病情缠绵难愈。
肝主疏泄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情志和消化两个方面,而且还具有疏通水道的作用,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即是此意。
肺主气,朝百脉。水停日久聚生痰浊、气滞,痰浊阻塞经络,变生瘀血,痰、气、瘀壅塞肺脏,凌肺作祟,复加肾虚不纳,使肺气逆而不降,故咳喘倚息等症蜂起。正如《血证论》书中所载:“瘀血乘肺,咳逆喘促,鼻起烟煤,口目黑色者是也。”
气滞、血瘀和痰浊之形成,互为因果,即作为复杂的病理产物而存在,同时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而肆虐脏腑,故使水肿成顽疾难医。在治疗上遵《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训,据“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木郁达之”“血实宜决之”“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理论,定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温阳化水之法,投柴胡疏肝散与真武汤加减之合方,使气机通畅,脉络无阻,阳复阴却,不强利水而水自消。由是观之,疏肝化瘀利水法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作为治疗水肿的有效方法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