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高脂血症
2011-03-31侯凤茹刘晓明
刘 财,侯凤茹,刘晓明
(伊通满族自治县民族医院,吉林 伊通 130700)
高脂血症是体内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病密切相关。中医无高脂血症病名,从其主要症状来看可归于中医学的“湿阻”“眩晕”“脑卒中”“胸痹”等范畴。病因复杂,但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笔者认为从脾论高脂血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
脾主运化,主升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脾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说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无不在于脾,当然也包括了血中膏脂的生成与转输。血中膏脂来源于水谷精微,对人体有濡润、补益、充养的作用。膏脂的生成与转输有赖于脾的生理功能。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李东垣说“脾受胃禀,乃能熏熟五谷”。说明脾虚运化无力,或清气不升,浊阴独留而为痰浊,或脾不散精,精微不布,聚津为湿,聚湿为痰。过多的痰湿不能及时转化和排泄,留而不去,即成痰浊,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虚更甚,加重脂浊生成,又能直接浸淫血脉,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2 脾虚可生痰
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运动缺乏、年老体衰等因素均可致高脂血症,但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痰浊内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脾为生痰之源。因此,高脂血症的形成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痰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方面。外源性的痰是嗜食肥甘厚味,生湿成痰。内源性的痰是脏腑尤其是脾功能失调,水谷运化输布失常而生。因此,《内经》说:“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3 脾虚可生瘀
脾虚不但生痰,而且生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诸气必虚。“气为血之帅”“运血者气也”,气盛则血行滑疾,气虚则血流迟缓滞涩可形成瘀血。而瘀血形成后也将导致或加重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往往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具有“浓、黏、聚、凝”的特点。因此,脂瘀同生共存,相互搏结,共同构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4 从脾论治高脂血症
4.1 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症见形盛体胖,肢体困重,胸膈满闷,纳呆,呕恶,痰多嗜卧,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治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方选二陈汤、平胃散等加减。若痰浊化热兼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4.2 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症见肥胖、神疲乏力、身体困重、面浮肢肿胸闷、便溏,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濡细。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若畏寒肢冷、气短者,加肉桂,重用参、芪以温阳益气,利水渗湿。
4.3 健脾益气,化痰活血通络 症见头晕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胸闷甚或胸痛,痛有定处,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肢软无力,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偏瘫,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5 结论
高脂血症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脾的机能下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在治疗时要注重整体观念,在强调脾在高脂血症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时,亦不应忽视肝、肾等脏腑。在健脾的基础上注重疏肝补肾[1-2]。
[1]赵坤元,赵惠,李七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24-25.
[2]熊文生.辨治高脂血症重在理脾化痰[J].新中医,1996(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