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上巳节俗的文化内蕴

2011-03-31

关键词:节俗活动文化

周 卫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商贸系,安徽 宣城 242000)

论上巳节俗的文化内蕴

周 卫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商贸系,安徽 宣城 242000)

古老美丽的上巳节集亲水节、情人节、求子节、诗歌节、书法节于一身,丰富的节俗活动雅俗共赏,普适性极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万物有灵观和自然崇拜是其思想基础,生命自由的精神为其文化内核。

上巳节;节俗;文化内蕴

自汉以后,上巳节俗活动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魏晋时曲水流觞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上巳由最初的祓禊和会男女等民间活动,发展为由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参与的诗的盛会。曲水流觞这种风雅习俗见于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三月三兰亭集会是一个群贤聚会的活动,并且经文人骚客的艺术化再现,赋予了更浪漫的情调。自此,上巳节兰草芬芳,羽觞流光,书香弥漫,雅韵绵长。曲水流觞,游宴吟诗,挥毫泼墨,一段兰亭逸事,使得上巳节具有了诗歌节、书法节的文化意蕴。

上巳节临水祓禊、兰汤沐浴、流枣浮卵、会男女等节俗体现了人们对水的生命力、生殖力和生长力的崇拜,是原始的水文化和石生、卵生等生殖思想的综合反映。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和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神灵、自然的崇拜渐次淡漠,对于自身能力的信心与日俱增,以神为本的文化便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魏晋时代是人性张扬和审美勃兴的时代,上巳节的娱乐性增强,人们对祓除活动也不再像原先那样保持一种神圣庄重的态度。上巳节为士人提供了身临山水的时机,士人的视角从祭祀转向对山水的领悟,由山水崇拜转为对山水的审美观照。诗人由景而动,勃发出审美激情:“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王羲之《兰亭诗》)[10]在茂林修竹、涓涓清流之中“游目聘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极视听之娱”,慨叹人生无常,盛衰相替。魏晋士人走向山水,主要是以当时流行的玄学思想为动力,此时玄学中有关“自然”的涵义渐由人格自然、行为自然发展到山水之中,即藉山水赏会去体悟自然之道,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上巳节嘉时出游、曲水流觞、吟诗作赋、管弦丝竹、书法华章等成分赋予了这一节日浓郁的文化气息,山水诗酒的精致结合成为一种美丽的梦想植入了中华文人心灵的深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俗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生存的渴望和对自身发展的诉求,从人类产生之初,具有物质和精神、事实与信仰双重功能的民俗活动,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人性,追求美的主要手段。”[11]上巳节由当初水边祓禊、濯除不祥的宗教仪式演变成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娱乐佳节,原本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充实了生活化、娱乐化和审美化的内容,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亲水节、情人节、求子节、诗歌节、书法节,节俗活动雅俗共赏,普适性极强。上巳节俗内容的演变与丰富正是人这一最大的民俗主体在严酷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高举人性,对于主体自由审美追求的结果。审美是人的生存方式,自由精神是旨归。“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2](P71)生存自由、精神自由是全体人类的永恒追求。上巳节节俗体现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是这一节日所蕴含的最动人的、最富有质感的文化内核。可惜的是,上巳、清明、寒食三个春天的节日时间相近,节俗内容有交叉之处,清明祭扫所蕴含的孝道文化又最贴合封建统治文化的主流,宋以后,古老的上巳节便与寒食节一起渐渐隐入了清明节,只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背影叫人怅惘低回。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意识逐渐觉醒。在韩国端午祭申遗事件的警醒下, 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女子文化学院将三月三定名为“女儿节”,发起“找回三月三,欢度女儿节”的活动,唤回传统记忆,糅合现代元素,以实际行动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弱化的上巳佳节有重回人们视野之势,实乃中国传统文化的幸事。重拾传统,保护民族节俗文化,亟待进行。

[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王楙.野客丛书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刘晌.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陆翙.邺中记[A].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张君房.云笈七签 [M].济南:齐鲁书社,1988.

[10]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王剑.上巳节的民俗审美内涵与生命美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12]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K892

A

1673-1395(2011)04-0018-02

2011-02-26

周卫(1970-),女,安徽宣城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在古代,上巳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春秋,兴于两汉,盛于魏晋隋唐,一度与春节、中秋齐名,宋后逐渐融入清明节。其节时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称“上巳”,也称为“三巳”、“元巳”。但农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魏晋后可能出于对奇数复叠的偏好,将上巳节定在了农历三月初三,所以,上巳节又叫“重三节”或“三月三”。关于此点,《晋书·礼志》有记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1](P671)宋人王楙在《野客丛书》里说得更清楚:“自汉以前,上巳不必三月三日,必取巳日。自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必巳也。”[2](P677)

上巳节因俗成节,历史久远,节日内容极为丰富,文化内涵深邃。上巳节最主要的活动是临水祓禊。祓禊的习俗在周代就有了,是中国古代一项郑重的巫术仪式活动,得到官方的承认并广为推广,其中,除凶去邪为祓,临水祓除谓之禊。《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为之注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3](P816)自汉代以后,上巳节水边祓除活动非常盛行,上巳节成为汉族的亲水节。《汉书·外戚列传》记载:“帝祓霸上,还过平阳主。”颜师古注日:“祓,除也。于霸水上自祓除,今三月上巳祓禊也。”[4](P3949)《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5](P3111)唐宋时期,上巳节仍然保留着水边祓禊的习俗。《旧唐书·中宗本纪》载:“(景龙四年)三月甲寅,幸临渭亭修禊饮,赐群官柳圈以辟恶。”[6](P366)梅尧臣《上巳日午桥石濑中得双鳜鱼》诗写道:“修禊洛之滨,湍流得素鳞。”[7](P2710)可见直到唐宋,上巳水边祓禊习俗仍盛行不衰。唐宋以后,随着上巳节的衰落,上巳节的祓禊习俗也不再盛行,但在一些地区,仍存留着上巳节祓禊习俗的一些遗迹,如太行山区的姑娘们至今仍在三月三日进行“桃花浴”,傣族以泼水的方式除恶,介休县用祭水神的习俗来代替祓禊的古俗等。

三月三临水祓禊之日,正是春意盎然之时。和风熙熙,碧水涣涣,红男绿女,白叟黄髫,齐集于水边,热闹非常,这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相互接触、谈情说爱的机会。《周礼·地官·职氏》篇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正是顺应天时、合乎人性之举。会男女活动使得上巳节生命意识勃发,上巳节成为古时的情人节、求子节。晋陆翙《石虎邺中记》记载:“桑梓苑中,尽种桑。三月三日及蚕时,虎、皇后将宫人数千,出采桑,游戏其下。”[8](P311)游于桑林,正为求偶求子。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卷一二二《道教灵验记·金堂县昌利化玄元观九井验》说,玄元观南院玄元殿前有九井,“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息,必于井中,探得石者为男,瓦砾为女,古今之所效验焉”[9]。可见三月三日被赋予了明确的求子功能。“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晋张协《洛禊赋》)[10]“踊跃赦鱼出,参差绛枣浮。”(梁庾肩吾《三日侍兰亭曲水宴诗》)[10]流枣浮卵更是上巳节祈子仪式的表现形式。

猜你喜欢

节俗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西班牙节俗及语言文化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