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微创颅内血碎吸术84例护理体会
2011-03-31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神经外科271100
杨 红(山东省 莱芜市人民医神经外科 271100)
2005年,6月~2009年5月,我们采用CT定位,应用YL-1型一次穿刺针对84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加尿激酶溶解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4例,男49例,女35例,38~80岁,平均58.3岁。CT显示基底节出血51例,丘脑出血14例,脑叶出血19例,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28~56mI。
1.2 方法 以CT片所示血肿最大层面为靶点,必要时在CT下定位,穿刺点应避开血管及功能区。用YL-1型一次性穿刺针换上塑料针芯,接引流管,缓缓抽吸血肿液态部分,再插入血肿粉碎器,依据血肿量清除2/3左右停止,然后应用尿激酶液化引流,1~2次/d。连续引流3~5d,待头颅CT复查血肿基本消除后拔针,无菌包扎。
2 结果
本组治愈58例,好转21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2例。出院后随访日常生活完全恢复48例,部分恢复22例,需他人照顾9例。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建立静脉通道,以备抢救时用。昏迷患者可留置胃管,防止因呕吐导致误吸,同时通过胃管给药,以防消化道出血。保持呼吸道畅通,留置尿管防止尿潴留引起躁动出血。持续吸氧,做好生命体征的观察与记录,并做好心电监护。
3.2 术后护理
3.2.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每1 5~30min测1次P、R、BP,若血压升高,心率减慢,脉迟而有力,呼吸减慢,提示颅内压增高,应采取降颅内压措施;每4h测体温1次,如有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当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呼之不应、压眶无反应时,提示有再出血可能。如双侧瞳孔缩小多变,提示有脑干出血。
3.2.2 体位与环境护理 术后患者头偏向患侧,并与水平面呈1 5°~45°,以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同时行侧脑室引流,须保持颅内压0.98~1.96kPa。为防止患者拉扯引流管,必要时用约束带约束双手,床旁加床挡。限制探视人员,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新鲜,室温为18~23℃,湿度为50% ~60%。医务人员进入均需戴口罩、帽子、换鞋。室内每日用紫外线照射30min。地面和床栏、床头柜用1:400消毒灵消毒。
3.2.3 呼吸道护理 为避免呼吸道梗阻,患者取平卧位,头抬高20°~30°,并保持头偏向一侧或取侧卧位,防止误吸。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等,对于自主呼吸无效的昏迷患者应尽早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若气管插管超过72h、分泌物多且影响呼吸道通畅,应考虑气管切开。
3.2.4 穿刺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脱落打折、扭曲,发现引流不畅时,可用生理盐水20ml注入引流管冲洗。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并及时记录。术后引流袋内血液颜色一般为淡红色,若为新鲜血液应考虑再出血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如出现无色液体应考虑血肿腔与侧脑室相通。为防止颅内压过低可将引流袋抬高8~15cm开放引流,若血肿腔与侧脑室不通,可将引流袋自然放于床头低于血肿水平引流。穿刺处换药1~2次/d,并协助医师用生理盐水及尿激酶通过血肿粉碎器高压冲洗血肿部位,冲洗时注意出入量平衡。无菌引流袋每日更换,更换时应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颅内,如果注入液化剂,注入后应夹管4h再开放引流。
3.2.5 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消化道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密观察患者呕吐物、大便颜色及全身情况,一般术后在第一天应用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或洛塞克预防,忌用激素。患者术后第2天如肠鸣音正常,应及时插胃管,并定时喂能全素或流质,防止消化道黏膜的自身损伤并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对已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则应停止鼻饲,以冰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灌胃以止血,适量输血防止失血性休克。
3.2.6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监护 部分脑病出血微创术患者由于存在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呕吐及应用脱水剂等易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度失调,若病变累及下丘脑,会使失调进一步加重,影响康复。故应严密观察并记录24h出入量,特别注意每小时尿量变化。若发现出入量不平衡或尿量<30mL/d,应及时报告医生,防止脱水及补液过多引起心功能不全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