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伦理视阈
2011-03-31史兆光林红霞
史兆光,林红霞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伦理视阈
史兆光,林红霞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21世纪人类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亟待加强对海洋环境伦理问题的研究.通过剖析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掠夺性开发、海洋技术负面效应对海洋生态平衡的影响,说明建立全球性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观的必要性,即破除人类中心观念,树立公平原则,明确人类没有理由剥夺海洋生物对海洋自然资源与环境享用的权利;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共享与机会平等;提倡全世界人民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伦理观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人类大显身手的舞台,充满了挑战、希望与诱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今天与未来的希望在海洋.这是因为:一方面,海洋以博大著称,地球表面71%以上是海洋,海洋广袤无垠,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另一方面,海洋以富饶闻名,是有着巨大经济潜力的资源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和世界各国对海洋重要性的关注迅速增强,人类逐渐把目光转向蕴含着丰富自然资源的海洋.
大海以博大的胸襟供养人类,可是人类却怎样对待海洋呢?一方面把海洋当做垃圾场与排污场,无休止地倾倒工业废物,甚至剧毒物质、放射性物质,造成局部海底垃圾成山,海洋赤潮不断;另一方面人类疯狂地、破坏性地掠夺海洋资源,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平衡.针对这些情况,"地球村"公民应齐心协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强调人与海洋生物、当代人与后代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享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机会平等、人海和谐等海洋环境伦理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触目惊心的海洋环境污染与海洋资源破坏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因为人的活动而改变面貌.人类在对待自然问题上,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可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对人自身的认识总是不断地发展,总有曲折的过程,这就使人的对象化活动往往会有所偏差.这种偏差在工业文明后期被扩大,并导致了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后果.在人类与海洋关系上,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偏差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形成触目惊心的海洋环境污染与海洋资源破坏.
海洋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把污染物质和能量引入海洋环境,超过了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因而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经济活动、破坏海水使用和减少舒适程度等有害影响.诚然,大海有着自净能力(亦称海洋"净化"污染物的能力.当污染物进入海洋时,由于海水的扩散稀释、化学分解、生物降解等作用,使得污染物的毒性逐渐降低,由大变小甚至消失),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近海污染给海洋生物及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大量城市及乡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民用垃圾和工业垃圾被抛弃在海洋里,严重损害着近岸海区的水产资源.它们侵占了海底的肥田沃土,把自古以来祖祖辈辈生活在海底的鱼类和贝类埋进了"坟墓".不仅如此,大量的垃圾进入海洋,使海水中各种病菌滋生,给人类带来各种传染病.海洋垃圾横流、浊浪拍岸、毒气弥漫,致使海洋生物锐减,人类灾害不断.
由于沿海海水富营养化,我国近海红色幽灵——赤潮的发生频率加大,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有些赤潮生物还分泌黏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其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大量死亡.《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表明, 2009年我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 980 km2,比上年增加7.3%.全年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 100 km2.
此外,船舶航行产生的海洋垃圾与石油污染使大海遭受致命的劫难.一位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统计:世界上每天约有1700万名旅客在海上航行,每年产生垃圾2.8万t;在海上航行的商船约9000艘,每名船员每天产生0.8 kg垃圾,一年共11万t;并且,全世界有300万艘游艇,每年产生垃圾十几万吨;有12万艘渔船,每年产生垃圾34万t;各国的军舰每年也产生垃圾7.4万t.如果把从船上扔进海里的剩饭残羹和由于事故沉没的船体都计算在内,那么全世界由于海上航行每年产生的固体废物总计有600多万t.[2]216大量废物堆积在海底,使绚丽的海底世界狼藉不堪,不仅毁坏了传统的海底世界,而且严重妨碍了渔业捕捞和航行.尤其是石油污染、工业倾废给海洋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油船如果在航行途中由于触礁、碰撞、搁浅、着火等意外情况而发生海难事故,就会在很短时间内使大量石油倾泻入海洋.这种溢油事故几乎年年发生,少则几起,多则几十起.
深邃的海洋资源丰富,不仅有绚丽多彩的总数达20余万种的海洋生物,而且有无尽的资源宝藏.地球生物资源的4/5在海洋,海洋每年为人类提供30亿t水产品,至少够300亿人食用.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相当于全球耕地的1000多倍,而目前人类仅利用了海洋资源的1%.海洋矿物资源总量为6000亿t,亦为陆地的1000多倍,其中,人类开发太空和深海所需的高级稀有金属90%以上储藏在海底.因此,世界各海洋国家正在把控制并开发海洋作为21世纪的战略重点来抓.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海洋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财富和未来.[2]223
可是,多年来一些急功近利、道德沦丧的人们,为了牟取暴利,无节制地疯狂地掠夺性地捕杀海洋生物.某些国家或地区破坏性地开发海洋资源,造成许多珍贵海洋生物消失或濒临灭绝.珊瑚等海底资源被严重破坏,许多国家近海海域已无鱼可捕.大海在哭泣,大海向人类发出了黄牌警告.21世纪,如果人类不能抓住"最后的机会"来拯救海洋和人类自己,就只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倒退甚至崩溃,就只能迎来人类的末日.
二、技术异化:海洋技术负面效应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异化是指自己创造的或者未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而技术异化是指:人类发明技术的目的是造福人类,但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甚至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
海洋技术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海洋技术包括船舶航运、海洋调运、海上油气田的开采、固体矿物和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渔业捕捞和人工养殖、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潜水和打捞工程等多种技术.它是高新技术的综合体现,其标志性技术是深海资源的挖掘和海水淡化.海洋技术的负面效应可谓海洋技术异化,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令人担忧.仅就目前而言,越来越多人类意志的烙印被频频打在茫茫无际的原始海洋中,干扰了海洋生物的宁静生活秩序;海底矿藏的开发、海上油汽田的开采、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均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深水地平线"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在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湾水域发生爆炸并沉没,导致这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故.海上原油漂浮带长200 km,宽100 km,排污行动持续数月,成为和平时期全球最严重的漏油灾难.有关方面花了几个月时间封闭油井,油污的清理工作将耗时近10年.墨西哥湾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将成为一片废海,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以数千亿美元计.美国政府将其定为"国家灾害",墨西哥湾沿岸渔业、旅游业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3]
由此可见,海洋科技同其他所有科学技术一样呈现出伦理评价的多元性.一方面具有造福人类的价值功能,这是最高的善;另一方面要达到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权利平等、实现人类共同富裕等道德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技道德评价的价值标准.海洋科技发展给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带来巨大破坏,尤其是海底矿藏开发、海上油气田开采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加.海洋科技发展使人们发现了海底宝藏,但关键是如何发展开发油气的高新技术,特别需要创新发展低碳海洋技术,安全地打开海洋宝库之门.目前,通过低碳道路实现海洋开发现代化,在世界上并没有先例,只能我们自己探索低碳技术创新,需要长期地研发、积累和沉淀.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海洋低碳开发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此外,未来海底城市的建立,海底矿藏的开采,都牵涉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伦理问题,保护海洋环境是发展海洋技术的伦理前提.
三、坚持科学发展:建立人海和谐可持续开发伦理观
深入研究海洋环境伦理问题,建立全球性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观,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笔者认为,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观应由两条基本原则与两条基本规范组成.其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树立平等原则,强调人与海洋生物、人与人资源共享与机会平等.在与海洋的关系上,人类应放弃极端的"自然至上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因为人类与海洋生态系统有着共同的命运,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包含人类的利益并且高于人类的利益.因此,人类必须以包括海洋在内的地表生态系统或生物圈的健康生存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人类无权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海洋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享用的权利.人类没有理由剥夺其他海洋生物对水、空气、食物、栖息地等自然资源与环境享用的权利.人类对海洋的污染直接剥夺、妨碍了其他海洋生物生存的权利,这是违背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道德原则的.此外,当代人享有海洋资源的权利并不是无限的,就像人类可以食用鱼类等生物,但不能将其捕光,要顾及子孙后代生存及享有资源的权利.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这片古老的水域,当代人必须对之珍惜和保护,给后代人留有休养生息的余地.我们不能从狭隘的利己主义出发,疯狂地掠夺资源,不能给后代留下废物横流、生物灭绝、一片死寂的大海,因为这对他们显失公平.当代人在创造今世的发展与追求今世的消费时,应当兼顾未来与后代,使自己和后代人的机会平等,绝不能剥夺或破坏后代人应当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权利.当代人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与占有,当代人海洋科技的发展不能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此外,还有代内平等,即各地区、各国家开发海洋谋求发展,享有海洋资源的权利是平等的.发达国家没有权利把更多的工业废水、固体垃圾排入海中,没有理由过多地破坏性地攫取海洋资源,没有理由把贻害几代人的放射性物质埋入海中……人类与其他生物、今人与后人、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平等的伦理关系问题是人海和谐可持续开发伦理观的核心内容.
第二,坚持国际协作原则,低碳开发,永续发展.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观强调国际协作.同地球上其他资源一样,大海是人类共同的资源.人类社会像个偌大的家族,每个成员既有享受资源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义务."地球村"的公民要加强国际协作,为保护共同的海洋而建立真正的全球关系,共同遵守保护海洋的国际法准则.如果步调不一致,这边保护,那边污染,或者只保护自己国家沿海的洁净,而对他国或公海海域漠不关心,就违背了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原则.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观有如下两个基本规范.
首先,培养全民性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对公民来讲,最重要的是不向海洋乱抛垃圾.从表面上看,些许垃圾相对无边无际的大海算不了什么,可是都这样做就会对海洋造成污染,同时这也是不道德的行为.有关资料表明:墨西哥海底堆积着如山的空瓶子、空罐头盒、破碎的碗碟,可谓杯盘狼藉;俄罗斯某海洋学家在太平洋考察时,在几千米深的海底也捞到不少空桶、空盒、瓶子、电池等废弃物;日本大阪湾拖网渔船的收获常常是各种塑料、空瓶、罐头盒和橡胶制品;西欧北海海域作业的渔船经常捞起盛有危险品的固体容器和各种杂物……海洋的容量是有限的.大量废物堆积海底,使绚丽的海底狼藉不堪,不仅毁坏了传统的海底渔场,而且严重妨碍了捕捞和航行.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海洋污染,防胜于治,仍要从人类自身做起.一方面要制定各种法规抵制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以及其他污染;另一方面要从公众思想深处培养海洋环境伦理意识,树立爱护海洋光荣、污染海洋可耻的道德观念.虽然无法在茫茫大海上插上"不许乱扔脏物"的牌子,但是要把这几个字印在每一位"地球村"公民的脑海里,培养自身的蓝色海洋意识与绿色低碳意识,做环境保护的模范.这应是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海洋环境伦理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其次,保护海洋生物,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面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扭曲,迫切需要加强人海和谐意识的培养.海洋内栖息着上百万种姿态各异的海洋生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形成了庞大的海洋生物圈.人类必须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的相互依存的网络中,在自身的发展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世界上有许多人很坚决地履行保护海洋生物的职责,可是也有些人恣意践踏海洋生物生存的权利.我们应该积极保护海洋生物,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要考虑自身行为是否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危害,要养成习惯、形成风气,这是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观根本的要求.
综上所述,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观应成为地球村公民必备的基本价值取向与道德要求,成为其完整的伦理道德人格素质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结 语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万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6500多个岛屿,占13%国土面积的海岸带居住着占全国人口总数40%的人口,创造着全国60%的国民经济产值.海洋哺育了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应当善待大海.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保护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相当的差距.例如:在南海海域,海水能见度达到10 m以上,天蓝海碧,令人流连忘返;而渤海海域则污染严重,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虽然总体上海域环境质量保持平稳,重污染海域的范围有所减少,但局部海域污染严重的状况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还处于较重污染水平.一些资深海洋专家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来遏制污染,10年后渤海将变成"死"海.即使现在开始不向渤海排放一滴污水,仅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来恢复清洁,也需要至少200年.国家海洋局最近的监测表明:渤海依然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海区,年污水入海量占全国近1/5,这使得渤海近岸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锐减,个别排污口附近海域几乎已无生物.重点排污口监测的持久性和剧毒类污染物,直接危及海洋生态安全,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4]尽管中国早在1999年12月25日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因而,培养全民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伦理意识,自觉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建立全球性海洋可持续开发伦理观,应该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必然的选择.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初年,我们确信占世界人口21%的中国人民定会在未来人与海洋的和谐共处、全球海洋环境与资源保卫战中再创辉煌.全世界人民应携手并肩,高扬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以高度的责任感,共同保护我们的海洋、财富和家园.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18.
[2]史兆光.航海伦理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伯宁.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没有吸取教训的悲剧[N].南方周末,2010-06-30.
[4]陈 迪.渤海10年后将成为"死"海?[N].大连晚报, 2009-03-01(B4).
Ethics view on protec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SHI Zhaoguang,LIN Hongxia
(College of Marxism,Dalian Maritime Univ.,Dalian 116026,China)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project in 21 century.The ethics investigation on marine environment is an urgent project to be performed.The pollu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robbing exploiting of the marine resources,and negative effect of the marine technique on the marine ecological balance were analyzed.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global ethics about sustaining development of ocean.That is to explode the concept of human centre, set up fair principle,and explicate that mankind have no reason to deprive the rights of marine living beings to enjoy the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I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at present or later generations,and developed or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have equal opportunity to enjoy marine resources.Marine ecological balance should be maintained by all over the world so as to do sustaining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marine resources.
marine environment;marine resources;sustaining exploitation;ethics
1671-7041(2011)03-0014-04
F124.5
A*
2011-01-29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科基地项目)(WJ2010041)
史兆光(1956-),女,沈阳人,教授;E-mail: shizhaoguang@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