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代文学批评的现代价值
—— 以意象批评法为中心

2011-03-24方丽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钱锺书文学批评意象

方丽萍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文学研究

论古代文学批评的现代价值
—— 以意象批评法为中心

方丽萍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古代文学批评有它独特的现代价值,前辈学术大师已做出很好的榜样,如《宋诗选注》中钱锺书利用意象批评执简驭繁、由博返约、精当传神地反映出宋诗特征。意象批评法应有其现代价值,藉此方法,可使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回归批评本体。

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宋诗选注》;意象批评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具有重感悟、重直觉,表述自由、简洁的特点,最有中国特色、运用也最广泛的批评方法之一是意象批评法,即用比喻的方式,凝练的语言,将作家作品等风貌予以传神揭示。如“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诗鬼、诗仙、诗圣等。学术界对这种方法有“象征的批评”、“比喻的品题”、“形象性概念”、“直观神悟”、“以象喻论诗”等多种称谓。而对此方法的评价,各家观点差异则较大,尤其在是对其现代价值的判断方面。

一、意见分歧

(一)褒中有贬派

以郭绍虞、叶嘉莹先生为代表。

郭绍虞名之为“象征的批评”,“此种方法,虽近游戏之作,且多模糊影响之谈,要亦不失为鉴赏的批评之一种”。“鉴赏的批评其弊有二”:“偏于主观”、“流于散漫”[1]。罗根泽先生名之曰“比喻的方法”,“提示各种境界是需要比喻的,尤其是文学上的境界,离了比喻便艰难提示”[2]。

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特色“乃是印象的而不是思辨的;是诗歌的而不是散文的;是直觉的而不是理论的;是重点式的而不是整体式的”。叶先生充分肯定了《人间词话》“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会到中国旧有的传统批评中来”[3,p116]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指出了这种方法模糊、不周密的缺陷:

然而可惜的是《人间词话》毕竟受了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的限制,只做到了重点的提示,而未能从事于精密的理论发挥,因之其所蕴具之理论雏型与其所提出的某些评诗评词之精义,遂都不免于旧日诗话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在立论和说明方面常有不尽明白周至之处[3,p185-186]。

叶先生认为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是新与旧、中与西的融合汇通。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局限多多:

中国的诗话词话中,乃充满了一些主观印象式的批评,这种品评,虽然也不乏名言警句,而有时也确实探触和掌握了一首诗歌的真正生命之所在,更且透过其意象式的评说也使之达到了生生不已的感动效果。可是却往往因缺乏理性逻辑的分析,而不能将这种感受和体认,做正确的完整的说明。这实在是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一个主要的缺憾。[4,p230]

总之,20世纪80年代初,叶先生认为“意象式的喻示”不足以作为现代批评方法来使用。

(二)极力褒扬派

钱锺书是极力推崇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反对生硬的中西对比,尤其反对以西方理论为标准抹煞中国古代的诗性智慧:“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常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其实,“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钱先生相信“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脱离了系统而遗留的片段思想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段思想,两者同样是零碎的。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5]。

蔡镇楚指出:“比喻是中国诗话最重要的论诗方法之一。”[6,p130]他认为古代文学批评方式“使作者完全摆脱了一切束缚,内容的、形式的、体制的束缚都没有了,诗话作家们完全进入了充分‘创作自由’的境地。这种‘创作自由’,是其他文艺评论样式所没有的,也是西方诗学所少有的。它使中国诗话作家们讲真话,抒真情,述实事,偶感随笔,片言中肯,富于亲切感,用不着装腔作势,讲大话,说空话,也用不着作演绎推理,强调逻辑思辩的严密性,好让人们无懈可击无隙可乘”[6,p121]。

张伯伟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研究》中将意象批评法作为古代文学批评的三大方法之一进行了专门论述。他的观点,可概括如下:

1.“意象批评法具有审美经验完整性的特点。它是批评家对作品风格的整体把握,是在作品的实际体验中所得的完整印象,是想象力对于理性的投射。因此,这种用意象的语言所传达的经验就不是理性的分析所可以取代的”。[7,p194]

2. 真正的文学研究必然不是纯粹的理智性活动[7,p271]。意象批评法对今天的文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7,p273]。

(三)分歧原因

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学者们所持参照系(或立论基础)的中西差异。褒中有贬派基本秉持的是客观、系统、科学、严密的西学立场,对于需要依赖读者知识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直观感悟式的批评难免会有疵议。如朱光潜认为“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8,p3]。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基本和朱光潜相同。

极力褒扬派肯定中国文论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强调古人诗性智慧的价值,要求研究者重视文学和民族思维本身的特殊性,反对强以东方文学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如在钱锺书看来,文学本身就不是科学、理性的,而是感性经验的积累与爆发,文学的表现对象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体系等的生命力并不见得比零碎的观点更强,对科学、客观、系统的崇拜应在科学研究而不是文学研究,甚至很可能是懒惰或创造力贫乏的表现,是没有天分和灵性的遁词。

今天,中国古代诗性智慧是否有存在的价值?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是否应当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品格?在西方文学理论关照下的中国文学研究,能不能充分汲取古代批评的营养?这都有待于鲜活的批评实践来说明。

二、意象批评的价值重估——以《宋诗选注》为例

意象批评法在古代批评史传统悠久,运用广泛,很多好的意象批评都已与批评对象一起成为“合体”,影响深远。现当代古代文学研究,随着西方文论的传入,这种灵性的批评方法已基本被体系庞大、架构完整、语言板正的学术论文所取代。但在古代文学研究史上,仍然有不少学者如鲁迅、闻一多、顾随、钱锺书等,都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研究中运用这诗性的批评方法。而从体系到方法最全面地继承这一方法精髓的,钱锺书是比较典型的一位。

《宋诗选注》受编撰时社会思想、政治背景局限很大,在诗人、诗作的选择方面问题比较多,钱锺书本人对这个选本也不甚满意,但“但贯穿在该书前言、作者小传、作品注释中那些精彩的评论,完全弥补了选目的缺失。妙语连珠,见解卓越,串接起来就是一部简明精辟的宋诗史”[9]。此书可以作为现代批评继承古代批评法,尤其是意象批评法取得成功的证明之一。

粗略统计一下,钱先生在前言、作家小传、作品注释中有近30处采用了意象批评法,涉及到对宋社会状况的评论、对流派风格的概述以及对作家风格的评价。批评范围广阔,对象多样,分析透辟。

(一)作家、作品论

他(叶适)尽管是位“大儒”,却并不能跟小诗人排列在一起;这仿佛麻雀虽然是个小鸟儿,飞得既不高又不远,终不失为飞禽,而那庞然昂然的驼鸟,力气很大,也生了一对翅膀,可是绝不会腾空离地,只好让它跟善走的动物赛跑去罢。[10,p359]

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么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不畅快,替他干

着急。[10,p164]

(二)流派论

1. 四灵等人的诗使读者想起花园里叠石为山、引水为池,没有真山真水那种阔大的气象,周密的诗更使人想到精细的盆景。[10,p452]

2. 然而从北宋诗歌的整个发展来看,西昆体不过像一薄层、一小圈的油花,浮在水面上,没有在水里渗入得透,溶解得匀;它只有极局限、极短促的影响。立刻给大家瞧不起。[10,p67]

(三)文学观念

1. 诗史关系

诗是有血有肉的活东西,史诚然是它的骨干,然而假如单凭内容是否在史书上信而有征这一点来判断诗歌的价值,那就仿佛要从爱克司光透视里来鉴定图画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了。[10,p3]

2. 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就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袴。有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10,p11]

3. 影响研究

尤袤的两句残诗变为《西厢记》里的一段唱词,“仿佛一根折断的杨柳枝儿,给人捡起来,插在好泥土里,长成了一棵亭亭柳树[10,p332]。

警醒显豁、深入浅出、执简驭繁、由博返约,充满着批评者的智慧和灵气,也完全可以唤起一般读者的悟性。尽管这里结论多于论证,甚至没有论证,但是,只要运用我们平日的知识储备、阅读经验,这些命题根本就不需要证明。文学本来就关乎人的情感体验,与界定清晰、概念分明、表述准确的科学可能还有一定距离。

三、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回归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叶嘉莹先生早已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遭遇西方理论的尴尬,她主张兼取二者之长,走调和之路:

至于中国现代的说诗人,则虽然认识和学习了西方理论的长处,可是却又因为对中国旧传统已经逐渐生疏,不仅不能正确掌握到一首古典诗词的生命所在,而且甚至有时对其字义句法都产生了误解。这当然又是一种可惋惜的缺憾,所以如何学习并掌握旧日传统文学批评的优点,并进而与西方批评中长于理论分析的优点相结合,实在应当是我们现在所当思考的重点课题。[4,p230]

钱锺书等的研究,启迪着今天的学者。他们期待摆脱“以西释中”和“以中注西”的单向偏重,并开始反思当代学术界一直未能再出现王国维、朱光潜、钱锺书这样学术大师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五四后“厚西薄中”的观念在作祟,有学者指出其根源在于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之间存在着严格的“不可通约性”和“结构性差异”[11],也有学者认为是因为今天的我们只是将文学研究视作一门技术,而遗忘了智慧与情怀,“如果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既缺乏理性思辨的智慧之光,又没有打动人的人文精神,更没有流畅生动的阅读效果,而只是造就了一大批头脑僵硬的教授与目光呆滞的博士,这样的古代文学研究不要也罢”[12]。

对照钱锺书的《宋诗选注》,任意选取几篇大家名家的批评文章,再联系今天批评界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学术方法所追求的体系、科学、精密使得文学批评变成了需要长篇论证、需要罗列众多条目、需要层层推演、段段递进的可以“累工”的“钝学”,批评者的灵性被淹没,批评变成了自说自话、与接受无关的“器”,出自本心、天然的激动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情绪也没有了。一般的读者读不懂这样的批评,作家不屑于、也没有耐心理睬这种充满着“匠气”、可以大量复制、四处移植的模板。文学批评远离了文学,再难以寻觅灵性和智慧的踪迹,批评也再不可能批评对象成为一个有机的“合体”,而只是圈内的游戏了。如中国古代那样作家、批评家、读者共同参与的批评盛况不再出现,经典、传神,能流传几十代、上千年的批评妙语不再产生。

总之,借鉴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让我们的文学批评(包括古代和现当代甚至外国)回归古代诗性智慧,回归文学本体,回归批评本体,充分信任读者和作者的阅读接受能力。这应是我们今天必须意识到的文学批评的通衢大道。

[1]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40,106.

[2]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二分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28.

[3] 叶嘉莹.迦陵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4]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5] 钱锺书.七缀集·读《拉奥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9-30.

[6] 蔡镇楚.诗话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7]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9] 周裕锴,等.20世纪宋诗研究综评[J].阴山学刊,2000,(9): 17-21.

[10] 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11] 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56.

[12] 左东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转型期的技术化倾向及其缺失[J].文学遗产,2008,(1):132-134.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0版)

编号:CST-JIFR 2010 TSSF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学科类目: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层次:基础研究

CN/ ISSN:CN13-1301/G ISSN1009-9115

The Modern Value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mage Criticism Method as the Center

FANG Li-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It points out that ancient literary criticism has its peculiar value. In the book of Qian Zhong-shu, Qian vividly, precisely and appropriately reflects the poet's style and genre with the method of image criticism. The literary criticism widely used before can still be applied now. And researches prov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let the ancient literature research return to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Anthology of Song Poems; image criticism

来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2010-11-28

I206.2

A

1009-9115(2011)06-0001-04

2011-08-29

方丽萍(1966-),女,湖南南县人,博士,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

猜你喜欢

钱锺书文学批评意象
钱锺书的幽默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最短的情书
意象、形神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