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路建设最后一公里*——以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为例

2011-03-22潘峻岭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农村公路道路农民

潘峻岭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农村公路特指农村地区的乡道和村道,它是中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农村最主要的运输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建设状况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着近 7亿农民的增产增收,农村公路的便捷通畅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致富,先修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阐释,存在疏漏,许多人认为这里的“路”即指“村村通”,工程所建的乡通村、村通村的沥青路或水泥路。实际上,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道路除了村村通硬化路,还包括农村机耕路等通往农民田间地头的所谓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本文作者以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为对象,进行了农村公路建设最后一公里专题调研。

一、当地农村公路建设现状和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当地农村公路建设现状

柏泉农场属国有农场,面积 78平方公里,人口 1.26万,人均耕地面积 15亩以上;西部 40平方公里以农业为主,东部 38平方公里以旅游产业为主,其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农场共有 11个生产大队,2个社区;1个城管所,32个党支部,672名党员。当地农业生产以莲藕种植、水产养殖、水稻种植、果蔬种植为主。柏泉农场虽属国有农场,但其生产组织方式仍是土地承包制,因其自然资源丰富,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受道路交通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也更大,在中国农村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来,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用 5年时间投资千亿元,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 7亿农民的出行难问题。目前,中国 3.4万多个乡镇,近 60万村庄村村通水泥路的问题已大部解决,农民出行比较方便。在国家专项政策的支持下,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业已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解决了街集至各村湾的道路硬化问题,通路里程达 34.42公里,农村群众外出难的道路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但是,由于农村田间道路未实现硬化,农业生产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农村公路建设最后一公里的短板效应开始显现。柏泉农场目前共有 265条田间生产道路,总计约 26.76公里,辐射农田、水面、林地、果园资源面积近 3.58万亩,其中碎石路 139条约14.59公里,辐射周围农地面积约 2.3万亩;泥土路 126条约 12.18公里,辐射农地面积约 1.29万亩(参见表 1)。尽管地方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费用进行维护,但由于农村田间道路覆盖面广,建设等级低,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生产需要。

表1 柏泉农场田间生产道路基本情况

(二)农村公路建设最后一公里及其影响

1.什么是农村公路建设最后一公里

本文讨论的农村公路建设最后一公里,是指与农民(含林牧渔民)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村道。它既包括从农民居所到农田及其林地、果园、养殖场的区间,也包括农田(含林牧渔场)可供一定吨位机动车通行的区间。此处“一公里”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精确的一千米,而是约数,是泛指。农村公里最后一公里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路面硬化,便于农用机械、农业生资、农产品的进出,其建设的具体标准,如路宽、可通行车辆吨位等应参照国家公路等级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当地农村地形地貌、农业(含林牧渔业)生产需求设立。当前,随着国家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完成,基本解决了农民居住村湾与村湾、村湾与城镇的道路连通、物流链接问题,打通了农户和外部世界联系的道路,实现了农民与外部世界的人员流动、物资交换。问题到这里只解决了一半,国家惠农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农业发展、农村受益、农民幸福,农村道路建设不仅要方便农民与外部世界的人员流通、物资交换,更应服务于农民的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因此,解决从农民村湾到其田间地头生产生活道路的硬化问题,就必然成为下一阶段农村道路建设的重点和国家深入推进“惠农政策”的有力抓手。

2.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影响

(1)直接影响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

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是农民使用最频繁,与其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道路,这最后一公里道路对农民意义重大,他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这条道路,通过这条道路到自己的田间地头从事生产劳动,通过这条道路把其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运进来,通过这条道路把其生产的稻谷、蔬菜、水果、鲜鱼等农产品运出去。如果这条道路不畅通便利,就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成本,阻碍先进生产方式的使用和推广。在调研走访中,笔者收集到大量因道路不便而对农民造成损失的案例。

案例 1:彭某,男,46岁,某大队七支沟农户,家有 40亩鱼池,20亩稻田。2010年毛收入 5-6万元,纯收入 2.5万元,但每年因生产道路不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其年收入的 10%。

彭某算过一笔账,其养鱼每年所需饲料约 80吨,以载重 8吨的卡车运载,每年需穿行田间道路20趟。其鱼塘年产鱼量约 60吨,以载重 25.5吨(其中鱼产品 4.5吨,水 9吨 、装鱼铁箱 4吨,车自重 8吨)的卡车运载,每年需往返 13趟。而从其鱼塘到硬化水泥公路约 2.5公里都是碎石路,负载有限,每逢雨雪天气,车辆便会压坏道路,无法通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2010年 9月,该农户一车鲜鱼装车后,由于遇雨道路泥泞,车陷泥中,后只得雇人将鱼转车,并租用吊车施救。由于时间延误造成 5000斤鱼每斤 0.3元损失,共损失2700元,占其年纯收入 10%以上。而此生产道路附近的其他农户几乎每年都会碰到此类问题,这些农户每年由生产道路不便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4万元。

案例 2:张某,男,62岁,某大队八小队农户,种植 27亩蔬菜。其住所离承包地最近的生产道路为一条 8家农户共用,总长为 450米,宽不足 3米的泥土路。只要下雨,该道路便行走困难、无法运输。其菜地所有蔬菜都只能先装进大筐后,由两个壮劳力分多次,将重约 100多斤的蔬菜筐抬到机动车上。本地蔬菜产品,特别是叶菜只有 3天的黄金保质期,遇到高温天气或者成熟后,如无法及时运到蔬菜市场变卖就会变质。其菜地每年可以产 7万斤蔬菜,平均每斤蔬菜 1元钱,但因为道路设施不尽人意,每斤蔬菜增加约 0.3元钱的生产成本,一年就会损失 2万元左右。如果再将种子、化肥、农药、抽水、地租等成本费用去除,其每年的纯收入不足万元。这也是当前市场菜价上涨,菜农菜贱的原因之一。因此,农户迫切希望政府能对农户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

案例 3:刘某,男,某大队四小队农户,种有 52亩莲藕,亩产 2000多斤。每年 7月至 12月产藕季节,由于道路路基过软,负重车辆对道路破坏很大,一遇雨雪天气,道路浸泡软化,很长时间都无法通车,常常贻误莲藕最佳销售时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1万元。

(2)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

广大农民群众长年生活在本乡本土,“生于斯、长于斯、劳于斯”,其生产与生活紧密相联。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农业生产,而且深深影响着农村群众的生活。某大队农民左某家有鱼塘 40亩,其女 3岁,就读于离家 10公里外的街道幼儿园,由于田间道路坎坷,校车无法进入,3岁小女孩每天清早 5:30就要起床和父母从鱼塘出发,赶到 2.5公里外的公路坐校车,苦不堪言。不仅如此,这最后一公里的不畅还常带来交通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当地农民的人身安全。某村农用泥土路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丛林茂密,行车安全隐患很大。2008年 5月,当地某幼儿园一辆接送学生的校车,因避让一辆满载化肥的农用三轮车,连人带车冲入路边的沟渠,10多名孩子落入水中,幸好被周围赶来的群众救起,但还是有 3名幼儿受伤,10多名小孩受到惊吓。2010年底,本地一位收购废品的老人所驾驶的农用三轮车在乡间道路上发生翻车事故,所幸没有造成人身伤亡。当地群众纷纷表达强烈诉求,请政府彻底解决农村乡间小道建设问题,保障居民人身安全。在调研走访中,笔者也关注到在农村驾驶农用车、操作农用机械的都是每家每户的当家劳动力,一旦当家人、主心骨出现伤残,甚至死亡的情况,马上就会造成家庭致贫、解体,进而影响到本地农村的和谐稳定。

二、建设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国民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始终是决定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问题。无论是中华民族的解放,还是中国社会的富强,最终都取决于中国农村的解放与富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生死状到取消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到现今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热潮的掀起,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刀耕火种到田野里农业机械机器轰鸣的劳动场景,无不折射出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气象。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总体上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态势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更好更快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建设好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影响着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富强是决定中国社会未来进步发展的战略问题。农村生产道路作为农村道路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富强。这最后一公里是决定国家惠农政策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只有解决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的短板,国家的惠农政策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国家惠农政策当下的瓶颈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已进入细节决定成败的时期,各级政府在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深化村村通公路工程,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生产劳动的需要,抓紧解决农村道路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二)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中国农村经过 3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无论是生产特点、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一方面,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要求不断增强。从柏泉农场情况来看,本地已经完全取消了畜力劳动方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农用拖拉机、农用机耕船、联合收割机等农机的使用很普遍,这些省时省力的农用机械高效使用、普及推广,客观上需要便捷通达的农用生产道路,建设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反映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

如前所述,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完成大大地方便了本地村民的外出,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则能很好地解决农民从居所到田间地头的通行和生产问题,从根本上克服过去软体泥土路带来的生产生活困扰。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的路网结构,降低农产品快速进入市场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不断调整本地农产品的种植品种,促进本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本地农民的增产增收。一言以蔽之,没有很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再好的农产品也难以迅速走向市场,农民就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不解决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三、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的政策建议

建设好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有利于降低农民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升级;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强化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效应。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又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1.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来考量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尽早出台相关政策,以保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政策的连续性,在“十一五”规划村村通公路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彻底解决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2.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要及早谋划,长远规划。对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各级政府应立足长远,全面规划,充分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本地农业生产特点,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将最后一公里建设与农村水利、电网等的建设、改造升级统筹起来,结合新兴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功能设计、建设规格、建设标准,保证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3.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要兼顾各方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农村公路建设的公益性决定了该工程政府投资为主的政策导向,但由于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处于国家公路网的最末端,涉及面广,环境复杂,路面路况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到资金筹集、建设占地、施工监理、路产路权、建设养护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和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兼顾到各方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把这项关乎民生的惠农工程做好。

4.科学施工,加强监管,保证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质量。由于先天条件不足,建设基础较差,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较之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难度更大。各级政府在建设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过程中,要全面总结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经验教训,克服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工程管理通病、施工工艺通病、实体质量通病,科学施工,加强监管,进一步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各自责任,切实保证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质量。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中发[2006]1号文.2005-12-31.

[2]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二次修正)[Z].2004-08-28.

[3]国务院.农村公路建设规划[Z].2005-02-02.

[4]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 1号 )[Z].2011-04-28.

[5]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1-04-28.

猜你喜欢

农村公路道路农民
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关于农村公路经济创新的思考
三问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须多管齐下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