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地理考试命题的几点思考

2011-03-20浙江省绍兴一中学312000

地理教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题眼烈度原理

浙江省绍兴一中学(312000) 王 燕

对当前地理考试命题的几点思考

浙江省绍兴一中学(312000) 王 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考试是高中学业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真正发挥考试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当前的地理命题指导思想已向“能力立意”转变。但是良好的命题初衷,是否能真正有效地“考查考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与一线教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题海战术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笔者以为,不少考试评价的命题手法值得商榷。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典型试题,就当前地理考试命题的一些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选用“崭新”的知识构建命题新情境

当前地理命题的素材选取,已不再拘泥于现行教材,而是不断地融入多种形式的新材料,构建意料之外的新情境。以期望在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思维方法的新情境中,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考查“情理之中”的目标。譬如,向考生提供在日常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构建新情境,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命题手法。在这类命题中,命题人员通过一段有助于引导考生理解新知识的文字“搭桥”,试图考查学生面对新知识时进行积极主动地理解、应用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1】震级是地震发生时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烈度是地震发生时对地表的破坏程度。某校学生对2010年2月27日发生的智利地震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性学习,其中对图中甲(震中)、乙两地的震级和烈度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

图1

A.甲地较乙地震级大

B.乙地较甲地震级大

C.一般情况下乙地的烈度大于甲地

D.一般情况下甲地烈度大于乙地

【例2】“人口红利”是指通过家庭计划生育,在比较低收入条件下,加速人口转变,形成较高比例的劳动或工作人口。图中“人口红利”最小的时期是( )

图2

A.1990年~2000年

B.2000年~2010年

C.2010年~2020年

D.2030年~2040年

例1和例2均引用了现行必修教材之外的新知识构建命题的新情境。但是相比较而言,例1命题素材选用的知识不如例2“新颖”。例1中,命题人员将“震级、烈度”这些出自老教材的知识,作为新知识呈现给考生。对这种“旧知新用”命题手法,笔者以为,在教师日常的自主命题中应用,不失为一种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好方法。但是在县市级大型统一考试中则不可取:

一方面,这样的命题手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学习能力,反而有失考试公平。因为,当前不愿舍弃老教材中主干知识的教师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在他们的引导下,学过震级、烈度概念的学生比未学过的学生,入题速度快,对材料中信息的把握更准确。另一方面,“学过的考生考得好”的结果,对我们的教学易产生误导。为了多“争”一分,教学就会无奈地“多多益善”——“旧的舍不得丢,新的又不能漏”。然而,时间是个定数,重了知识量的积累,就必然轻了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点把握的滴水不漏的教学,在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同命题的真正意图——“变革地理课堂,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相背离。

因此,从考试公平角度、有助于促进教学角度、有助于引导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的角度而言,运用新知识构建新情境的命题,应当推崇例2的命题手法。即,选用那些使每一位考生都能置身于崭新情境之中的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而摒弃“旧知新用”的手法。

二. 选用“知识网交汇处“的原理创设题眼

题眼,即命题相关的地理原理。当前地理探究性试题相关原理的考核,已从传统的直接套用、简单再现所学的地理原理,走向信息构建。即通过文字、图表等不同的呈现方式构成一定的信息系统,引导考生将题眼与信息结合,借助信息之间、信息与题眼相关地理原理之间的比较、取舍、推理、验证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综合地分析解决问题。对考生地理信息获取解读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例3】 读图,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

图3

【例4】读图,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图4

例3和例4,命题人员均通过区域地图创设了内涵丰富的信息系统,试图引导考生调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相关原理,结合命题中的有效信息,来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但相比较而言,真正有助于引导考生在解题中增强思维活力,积极地进行题眼与信息间比较、取舍、推理、验证的,笔者以为例4更胜一筹。究其原因,在于例4将题眼选在了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而例3的题眼, “冰川地貌”并非高中阶段“外力作用”中的主干核心知识,在考生的认知结构中,题眼相关联的知识显得很单薄。(见图5)

图5

题眼选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一方面,有助于在题眼与命题信息间留出一段环环相扣的知识链,给考生提供较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衔接信息与题眼的思维过程,处在考生最近发展区内。如在例4的解题中,考生依据命题信息系统中的等高线、河流水系、区域背景常识,可以较为顺利地衔接到“河流比降”、“植被覆盖”、“地形”、“气候”等与题眼相关联的隐含信息,有利于考生在探究中思维的层层推进。然而,例3中,由于与题眼相关联的知识很单薄,要建立起题眼“冰川地貌”与图中平行水系、湖群等信息间的联系,对考生而言,由于存在着一段认知上的盲区。所以在解题时,不少考生的思维由“探究”转向从区域地理知识中积极搜寻“答案“的“知识再现”过程。这极大地制约了解题中考生思维的活跃度,并且使不少一线教师同考生产生了“当前的命题侧重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核,应当充实区域地理相关重要原理”的错误认识。

因此,要有助于考生在解题中展现出真实的智力活动,引导一线地理教师重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探究性地理试题需要将题眼选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即,在给考生提供较宽广的思维空间的同时,增强命题信息系统与题眼相关原理之间的关联度,有利于考生探究性思维的层层推进。

猜你喜欢

题眼烈度原理
高烈度区域深基坑基坑支护设计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高烈度地震区非规则多跨长联连续梁抗震分析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
未来河北省各市的烈度预测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