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子”尾词在阳泉方言中的分化
2011-03-20张红
张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课部,陕西 渭南 714000)
一、概说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境东侧,太行山西麓的山间盆地中,现辖城区、郊区、矿区和盂县、平定这三区两县。阳泉市南与昔阳县相邻,西与寿阳县、阳曲县相连,北与定襄县、五台县相接,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径县交界。本文所说的阳泉方言主要指阳泉市郊区义井镇泊里村方言。阳泉方言是我的母语,本文所使用的阳泉方言多为我调查所得。阳泉方言的词汇系统中没有“子”尾词,本文对普通话“子”尾词在阳泉方言中的分化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子”尾词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子”尾词。《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子[]”既可作名词后缀,又可作个别量词的后缀。“子”在作名词后缀时,可加在名词性词素后,也可加在形容词性词素或动词性词素后。①这里的“词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语素”。我认为《词典》的说法可以说是基本合理的。因而,我在此将以《词典》的说法为标准收集其中较为常用的一些“子”尾词,并对其进行分类罗列如下。
(一)名词
1.名词性语素+子
孩子 小子 儿子 嫂子 妗子
猴子 狮子 骡子 燕子 鸭子
包子 饺子 橘子 柿子 丸子
裙子 鞋子 被子 褥子 领子
盒子 桌子 椅子 凳子 箱子
样子 式子 日子 月子 路子
2.形容词性语素+子
胖子 矮子 疯子 傻子 瘸子
3.动词性语素+子
刨子 盖子 凿子 托子 垫子
(二)量词
量词性语素+子
一下子 一伙子 一档子
从上面的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普通话“子”尾词绝大部分为名词,量词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因而,在下面阳泉方言与普通话作比较时,我们也较多关注名词。
三、普通话“子”尾词在阳泉话中的分化情况
普通话“子”尾词在阳泉方言中分化为以下四种:没有词尾、词根儿化、词根重叠、词根儿化后重叠。下面我们就对这几种情况分别进行举例说明。
(一)没有词尾
(横线前为普通话说法,后为阳泉方言说法,下同。)
孩子—孩 剪子—剪 剂子—剂 妗子—妗
嫂子—嫂 筷子—筷 帽子—帽 褥子—褥
房子—房 鏊子—鏊 斧子—斧 刀子—刀
小姑子—小姑 小叔子—小叔 小舅子—小舅
(二)词根儿化
把子—把儿 方子—方儿 肚[tu]子—肚儿[tlu]
法子—法儿 胆子—胆儿 稿子—稿儿
个子—个儿 秆子—秆儿 管子—管儿
口子—口儿 扣子—扣儿 盆子—盆儿
膀子—膀儿 兜子—兜儿 样子—样儿
(三)重叠
板子—板板 帮子—帮帮 铲子—铲铲
钉子—钉钉 罐子—罐罐 垫子—垫垫
调子—调调 墩子—墩墩 册子—册册
杯子—杯杯 池子—池池 盘子—盘盘
影子—影影 票子—票票 箱子—箱箱
(四)儿化后重叠
盒子—盒儿盒儿 盆子—盆儿盆儿
铺子—铺儿铺儿 虫子—虫儿虫儿
道子—道儿道儿 带子—带儿带儿
袋子—袋儿袋儿 蛾子—蛾儿蛾儿
管子—管儿管儿 钩子—钩儿钩儿
房子—房儿房儿 盖子—盖儿盖儿
棍子—棍儿棍儿 缸子—缸儿缸儿
本子—本儿本儿
四、普通话“子”尾与阳泉方言“子”尾分化各形式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子部》曰:“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①“子”的本义即为小孩子。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释名·释形体》中说:‘瞳子,子,小称也。’小称是它(子)的词尾化的基础。”②我们大致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子”由小孩子的本义首先虚化为表示小称的语素,继而进一步虚化为名词、量词后缀。这说明“子”字在完全虚化为后缀之前,曾经表示过小称。我们可以在现代汉语的一些词中看出些端倪。“瓜子”、“菜子”、“败家子”这些词,“子”均不可以看作后缀,“瓜子”、“菜子”都是一些很小的东西,而“败家子”也多指小辈。这些词中“子”多少有些小称的意味。
普通话的一部分“子”尾词在阳泉方言中变为词根儿化。儿化后的词除表示自身的理性意义外,还表示亲昵、喜爱、细小等附加意义。“扣儿”本来就是很小的东西,而“管儿”“盆儿”也多指较细较短的管子、较小的盆子。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子尾、儿尾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说文解字·儿部》说:“儿,孺子也。”③其实,“儿”“子”在古代汉语中为同义词;在现代汉语中,二者为实义语素时意义上也是基本相同的。因而,它们相继虚化为后缀后表示相近的附加意义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可以说,在方言中我们找到了很好的例证。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重叠的现象很常见,但名词重叠的现象就比较罕见了。名词性语素重叠的现象多出现在儿童用语中,如饭饭、菜菜、包包等。然而,阳泉方言中名词性语素重叠却是一种很普遍的构词手段,名词性语素重叠后与普通话中相应的 “子”尾词在意义上没多大差别。例如阳泉方言中的板板、垫垫、钉钉与普通话的板子、垫子、钉子在理性意义上可以说是没什么区别的,但板板、垫垫、钉钉在阳泉方言中多指这类物品中较小的那些。这种现象比较典型的是“帮子”一词在阳泉方言中的分化,阳泉方言中把“鞋帮子”说成“鞋帮”,但却把“白菜帮子”说成“白菜帮帮”,这其中我们多少可以领会到一些名词重叠在阳泉方言中表小的意味。
词根儿化后重叠构成的词在阳泉方言也有表示“小”这层意思。我们还是举普通话的“子”尾词在阳泉方言中可以两说的例子。“房子”在阳泉方言中可以说“房”,也可以说“房儿房儿”,二者之间还是有些差别的。阳泉方言中的“房”基本上等同于普通话的“房子”,表示的多是一般性概念。“房儿房儿”虽然说的也是“房子”,但它所指的房子面积就相对较小了。我们知道,名词儿化后一般就已经有了表示小的意义,再一重叠这层意思便更加深了。阳泉方言中 “管儿/管儿管儿”、“盖儿/盖儿盖儿”、“盆儿/盆儿盆儿”也多有大小之别。我们再看几组其他儿化后重叠的例子,如本儿本儿、盒儿盒儿、虫儿虫儿等多是一些比较小的东西。
至于普通话“子”尾词在阳泉方言中分化成没有词尾的名词量词这种现象应该是对古代汉语单音节词的一种保留。这种现象中有这样一组词很值得我们关注,即小姑子—小姑、小叔子—小叔、小舅子—小舅。我们就拿其中的“小姑子—小姑”来进行分析。普通话中,“小姑子”表示丈夫的妹妹,它是针对一个家庭中的妻子而言的;而“小姑”则指父亲的姊妹中比父亲年龄小的,它是针对一个家庭中的孩子而言的。虽然二者的指称对象相同,但发出称呼语的主体却是不同的。普通话是通过在名词后加后缀“子”将二者进行区分的。阳泉方言中却只有一个“小姑”,它是通过“小”的变调来区分“小姑子”和“小姑”的。在表示普通话“小姑子”这一概念时,“小姑”的“小”发[ɕiauɺ];而在表示普通话“小姑”这一概念时,“小姑”的“小”则发[ɕiauɺ]。通过变调,“小姑”在阳泉方言中表示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他几组词也是同样道理。
五、余论
随着普通话对方言影响的加大,新派阳泉方言中也出现了许多“子”尾词,这一现象在城区尤为显著。饺子、包子、椅子等等一些说法在城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这一现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很难波及阳泉方言中“桌[tsuAɁ]”“刷刷[suɕɁ suAɁ]”等入声词。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517.
②[东汉]许慎著.班吉庆,王剑,王华宝点校.说文解字(校订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33.
③王力著.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3:224.
④[东汉]许慎著.班吉庆,王剑,王华宝点校.说文解字(校订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242.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王力著.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3,北京.
[3][东汉]许慎著.班吉庆,王剑,王华宝点校.说文解字(校订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4]曹瑞芳.山西阳泉方言的儿化.语文研究,2006,2,(总第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