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语言语境下的言外之意
2011-03-20刘鑫
刘鑫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现实生活中,会话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重要的桥梁。无论在哪个国度,人们都需要用语言(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来传情达意,从而维系一定的社会关系,达到交流合作的目的。话语所表达的内容不仅包括直截了当的(单词和句子所表达的字面意义),还有一些含蓄、晦涩的(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要获得完整的会话含义必须结合语境,即只有结合语境才能清楚明了地获得真实的交流意图。
一、非语言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交际使用时的环境。语境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gerner于1885年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语境确定的,当时这一说法并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直到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重新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先后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国内外学者才开始了对语境的探索与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境理论的初创阶段,从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情景语境一直到弗斯去世,主要是系统地提出了语境思想;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此期间语言学家对语境变量的分类及与语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究;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侧重于语境动态性及其与语义结构之间的关系[1]。
影响语境的因素很多,所以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分类,基本上分为二元说或三元说。二元说主要有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局部语境与整体语境、可能语境与真实语境、强式语境与弱式语境、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等。三元说主要是言语内语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2]。虽然语言学者对于构成语境因素的描述呈多元化的趋势,但在本质上没有相悖之处。因而本文倾向于何兆熊教授(1995)提出的二分法,即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语境可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和对语言交际上下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则主要包括三大类:背景知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规范、属于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等)、情景知识(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的相对地位、个人所起的作用等)和相互知识 (交际双方各自不同的经验经历和知识、兴趣爱好、家庭关系等)[1]。
二、会话含义的隐性成分
会话含义及其相关理论的提出、发展与Grice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在日常交际中,双方的言语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交流就是相互合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相互配合的。交流双方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4]。从会话含义与语境的关系出发,可将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言语的含义很直接明了地说出并不需要违反合作原则,这指的是一般会话含义;而在特定的语境下,通过违反合作原则来实现交流的目的就是特殊会话含义。会话含义的隐性成分往往就蕴含在这些需要结合非语言环境才能获得的真实意义的特殊会话含义当中。下面不同的回答,实质上是会话含义的显性成分(B1)与隐性成分(B2)的不同表现形式。
A:What’sthetimenow?
B1:It’seleveno’clock.
B2:Well,themailhascomejustnow.
一般说来,说话者总会提供充足的信息并且不会多说,此时他遵循的是量原则;听话人由于相信说话人这么做,会在所接收的有限信息上尽量推出那些有关信息。一旦说话人违反量的原则或者改变所期待的用语习惯,此时听话人可以通过非语言知识来推导说话人的言外之意。B1遵循合作原则直接就告诉了精确的时间,而B2却似乎答非所问。但如果结合非语言知识来说,双方都知道邮件每天送达的时间,那么B2的回答表面上违背了关系原则,但实质上却在遵守量的原则,所说的话隐藏着需要的信息。
会话的显性含义,形式结构明显,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脉络分明。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经常将自己的意愿隐藏在话语中,这就需要听话者结合当时具体的语境来推导出说话者的弦外之音,即会话含义的隐性成分。通过对显性含义的延伸,会话含义的隐性成分填补了句子之间意义的空缺,扩充了信息内容,起到了连贯作用。
三、会话含义的隐性成分分析与非语言语境的探讨
语言总是在一定情景和语境下使用,它既离不开语境的制约,又离不开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的共识和应遵循的规则。语言形式、语义内容及特征是由语言语境决定的,而非语言语境决定其语用价值——会话含义。Grice把语言交际过程看作是说话人表达自己的意图和听话人领会意图并不断交替担任双方角色的过程[3]。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与人之间进行,因此,对会话含义的隐性成分理解必须考虑一些语言外的因素。下文将从背景语境、情景语境、相互知识三个方面分析会话含义的隐性成分。
“背景”一词专指贮存在主题记忆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知识。[5]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来自特定言语社团的语言使用者的会话能够反映出其言语行为特有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标准等。在某些会话中,要获得交流双方的真实意图必须结合一些背景知识。如下面对话所示:
甲:什么时候才能变暖和啊?太冷了!受不了了!
乙:那也得等到六九以后了。
甲:还要等到柳树都发芽了啊!这个冬天可真长。
这是两个中国人的对话,却反映出了本土文化。六九、冬天结束和柳树发芽有什么关系呢?甲和乙的对话成分隐含着的信息涉及到了文化背景语境。在中国黄河中下游流传的民谣《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是关于冬至后计算冬天的说法。每九天是一“九”,直到“九九”以后冬天才过完,春天来到了。“六九”左右柳树开始发芽,天气才逐渐转暖,所以甲发出冬天很长的感慨。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获得会话含义里隐性成分所暗含的意思。可见如果会话双方具备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会出现交流失败的现象。
情景知识指的是特定的言语交际所处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处境和心情等。
(Thetelephoneisringing...)
J:Hello?
M:Whatareyoudoing?
J:Everyoneissleeping.
M:Ok.Iwillgiveyoucalllater.
午休的时候Mary给John打电话问他干什么,John却回答大家都在睡觉,所以John的回答隐含着 “The phone maydisturb others or make them awake.”的意思,Mary领会了John的意思所以就告知他晚点再打。不难发现,要了解对话双方的含义,必须结合交际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主题方式等情景知识。此外,交流双方说话时的神情语调手势等也对隐性特征的推导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交际双方长期相识中积累的共同知识,即说话人与听话人中任一方知道对方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且对方自己也知道自己具备这样的知识[3],如兴趣爱好、个人的家庭背景等。这种相互知识是交际过程中的推理基础。
甲:最近忙神马呢?能帮个忙吗?
乙:我能帮上什么啊!
甲:表介样,你是大虾嘛!
乙:果酱。
甲:能帮我这个小虾写篇文章不?
乙:最近我手头上有些东西要写。
这是网上的一则简短对话,甲求助乙写文章。而“神马”、“表介样”、“大虾”、“果酱”、“小虾”分别是网络流行语 “什么”、“不要这样”、“高手”、“过奖”、“初级水平的新人”。首先,甲自己应该清楚并且知道乙也具备这些网络常识,才会用到这些词语来进行会话交流。如果乙对这些用语不能理解的话,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同时会话将会无法进行下去。只有两个人都对这些流行语有所了解才能将这则对话进行下去。这种推理是以双方所共享的一些相互知识为前提的。最后乙的言外之意就是拒绝了甲的请求。
总体而言,交际双方结合具体的非语言语境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会话的隐性成分里,避免了正面冲突,在维系社会关系同时达到了委婉简洁的会话效果。
四、结语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既会按照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要求去做,又会为了实现合作而违反这些准则。所以Grice的会话含义,依靠的不仅仅是对语法规则的熟练掌握,而且是对各种语境因素综合因素的考虑和推理能力的合理应用[5]。也就是说语言表达的潜在意义,只有在完整的话语和情景中才会产生。非语言语境在获得交流意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交际双方在故意违反准则传递信息时,常采取间接的方式让对方领悟。因此交际者需要结合特定的非语言语境,即当时的情景、双方的背景语境和对方所掌握的知识,才能成功地获取会话的隐性含义。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7-25,151-168.
[2]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6.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7-76.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2-262.
[5]李杰.语境与会话含义[J].外语教学,2001,(5):83-87.
[6]刘洁.语篇连贯的语境因素分析[J].兰州学刊,2008,(12):200-202.
[7]刘晓丽.隐约式非语言语境对话语理解的作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6):115-117.
[8]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M].In Cole and Morgan(eds),197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