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句式初探
2011-03-20安幼薇赵学清
安幼薇 赵学清
(1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关中方言不仅在词汇上,而且在句子的表达结构上为我们保存了许多民族语言的精华,构成了现在语言的多样性群体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陕西关中渭南地区的日常用语结构入手,对句式 “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这一结构进行分析。
一、研究现状
“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句式固定性强,在传统的语法描述中,此句式被归结为“紧缩句”。如胡裕树列为偏正复句;黄伯荣、廖序东列入“紧缩句”,“相当于顺承关系”;张斌在“紧缩句的固定固定格式”中(《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2009)指出,它相当于“……接着……”。但描述都颇为简单,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二、语音方面
在陕西东府本地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这种用法在句中出现时,“一”的方言发音是阴平,“一”后面的动词大多读去声,方言转换成普通话则读阳平。(“一”字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在去声前读阳平。《普通话“一”字变调的读法》,《中国语文》1979年第五期)。
三、表意功能分析
“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就(会)”相当于“刚一发生(出现,有点)X,就Y”,在语义上表示将来的未然之事,也可表示泛时意义。主句用命令式或陈述式将来时。
1.关于“一”的意思。正“一(壹)”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同音多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作不同的成分,如数词、动词、形容词、动量词副词和句中语气词。数词“一”表示最小的整数,是最容易理解的。动词作“统一”、“统率”讲,如:“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在现代汉语中“一”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如作动量词:“动词+一下”。在古汉语中“一”还常被省略。此外,在表示虚指数量时,“三、五、九”表示多。“一、二”表明少。
2.此结构中的数词“一”并不表示次数多少,而是表示命令假设或建议的要做的某种特定动作类别,其后的主句用命令时或陈述将来式。
1)你一看就知道。2)我一想就明白。3)他一试就发现。
再看这些我们日常使用的句子:
我一起来就没看见他。
他一说话就让人生气。
我一回来你就给我发脾气。
3.在普通用法中“一”表示数量时后面多加量词,然后加可数名词,前面加动词(即动词+数词+动量词+名词结构,如:进一趟城,念一遍课文)。这是应该和本文所研究的结构进行区分的不同类型。而“一”在“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就(会)”结构里,可以和一个原本不可数的动态词连用,增强语法功能。在上面这些句式中,这个结构中“一”从语法角度讲充当的不是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角色,而是介乎于副词和句中语气词之间。
4.此句式主动性强,是偏向积极意义的表达结构,具有建议、责备、抒发感情或阐明事实真理的作用,使用频率较高。这些句子明显更有面对面的祈使和命令的效果,并且主语范围明确(说话者或说话对象两者之一)。
你一吵起来就没完没了。
孩子一回来就发现少了什么。
5.这个结构的否定形式是给名词后人称代词后,在“一”的前面加上“别,不要”或名词/人称代词和“一”之间可以加上“总是,连,竟然”等表示程度的副词,使表达更加生动。
你别一见面就吵架。
你不要一得意就忘形。
他总是一高兴就哈哈大笑。
你竟然一出门就扔掉了。
四、语法结构和语法功能
1.语法结构。在语法结构上动态词可以替代动词,进而帮助完善这一结构,使之除了能够表达动作上的假设或命令或建议概念外,还能够涵盖暂时状态上的假设命令或建议概念,从而扩大其适用范围。借用英语的动态形容词。在英语语法中,动态形容词指的是那些用来描述比较暂时的状态或目前的表现,具有某种动态的含义,并且能受其特性所有者的意志所支配的形容词,用于表示人的内在特征。
2.在传统意义上,现代语法界普遍接受的是数量词可以修饰名词和动词,也有数量词在实际用法中修饰形容词的实例。也就是说,数量词可以修饰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词。该句式中“一”后面除了可以加上动词外还可以用动态形容词,从上面动态词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得出,动态词其实就是动词和形容词的交集,在人类信息交流高效化的迫切需求下,它应运而生,所以这一传统语法规则实际上也体现了“一”后面加“动态词”结构的合理性。关于汉语形容词动态化,刑福义先生在《语法问题思索集》的《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中作过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对汉语形容词动态化兴发态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都进行了共时探讨。不管是邢福义先生的研究还是我们对这一固定结构的分析,都体现了汉语在动态化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本土化特点。
五、语法功能分析
1.在实际运用操作的过程中,此结构动词后面可以加“就、就会、才”,再加第二个动作,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瞬间完成性。“一”是一种体标记,指明动作或状态变化的起始点,可以称作“始点体”。它包含的矢量通常是短暂的,动作快捷,在时轴上不会延续很长时间。
如:那匹马一受惊吓就会失去控制。
天一黑就看不见了。
他一生气就不和人说话了。
他一遇到这种情况才不会救你呢!
2.我们从可省略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句式的紧缩性。固定下来的“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句式结构不可随意拆添。此句式的精简结构可以紧缩为“‘一’+动词/动态词”的紧缩性单句结构或成语结构,可以表达和紧缩之前相同的语义功能,此时有浓重的口语化特点,例如:“一看”、“一听”、“一尝”、“一生气”、“一喊”,但这些搭配相当于一个条件、设或建议,不具备独立成句的能力,必须和“就”后面的句子连用,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例如:
一吃就吐。一知道就乱说。一见就爱。
关于双重省略性。其一是宾语的省略。此句式中动词后如有宾语,省略宾语内容可以从上下文语境中找到,属于承前省略。其二是主语的省略,此时它省略掉的主语大多数为原主语或包含原来主语在内的关系社团也可以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省略的情况下,第一主语既是从句的主语,又是主句的主语。我们在省略的情况下分析句意时,这个逻辑上的主语一般被默认为是第一主语。
他一吃就来了。(一吃他就来)
我一回来就看见坏了。(一回来我就看见)
你一看见娃就心里不舒服。(一看见娃你就)
今天下午我给咱一问就知道了。(咱们就知道了)
我跟他一聊就清楚是咋回事了。(咱们就清楚)
知识一使用就会掌握。(人们就会掌握)
但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句子中出现第二主语。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在这个紧缩主从句型结构中,在动词或动态词之后,“就、就会、才”之前的位置,逻辑上有个第二主语。习惯上,如果不是省略而是再加一个不同于句子主语的新主语,那么就是强调,后半句动作的发出者也就不再是句子的第一个主语,而是第二个。
例如:我一指导他们就成功了。(我一指导,他们就成功了。)
我一指导就成功了。(我一被指导我就成功了。)
他一紧张就出错。(他出错)
他一紧张我们就出错。(我们出错)
3.省略的功能。试比较这三组句子每组里两句同义句表达:
1)今天下午我给咱一问就知道了。
今天下午我一问知道了。
一问就知道了。
2)我跟他一聊就清楚了。
我一聊就清楚了。
一聊就清楚了。
从两组例子的省略可以看出:在表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这个句式结构的省略可以是省略第一主语,也可以是省略第二主语,或者是将两个主语全部省掉,成为形式上的无主句,前提条件是在语境交流中整个结构的第一、第二主语都很明确。因为同一个句子的紧缩与扩展是相对而产生的,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紧缩结构最简短形式句子可以进行有限的扩展,扩展后的句子可以使初学汉语的人更清楚地了解说话的对象和用意,不会影响意思的变化。因而这个句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六、语意功能分析
1.表示前面动作的瞬间性和完成性。
例如:我一回来就看见坏了。(我回来的时候就看到东西已经坏了。)
他一唱就跑调了!(根本就不会唱,一开口就错。)
2.提示在前面动作的条件下,后面紧接着还会发生相应的后续动作行为或状态。
例如:他一生气就不和人说话了。(他生气的时候就预示着会不和人说话。)
天一黑就看不见了。(天黑很快预示着就会看不见东西。)
3.用此结构的句子整体上具有反复发生、规律性的动作。主语为名词时更强调客观实在性,有面对面的祈使、建议和命令的效果。
例如:你一看见娃就心里不舒服。(强调平时对孩子的厌恶)
他一回来就没人敢说话。(强调大家习惯性地惧怕他)
太阳一出来就暖和了。(强调实在的规律)
他一到时间就急着往外冲。(他时间到了就会习惯性地快速往外冲。)
4.从句意上看,本句式主动性强,是偏向积极意义的表达结构,具有建议、抒发感情或阐明事实真理的作用,使用频率较高。
例如:你一吵起来就没完没了。 孩子一回来就发现少了什么。
七、与相似句型进行比较
动词+“一”动量词,如:趟、次、回、遍、下(儿)、顿、番等。有专家考证,魏晋南北朝是汉语名量词走向成熟的阶段,汉语动量词的成熟在宋代。
1.例如:此结构不同于“动作+一下”。
1)你坐到那等一下。你坐到那一等。 2)你看一下。你一看。
3)我想一下。 我一想。 4)我穿一下。我一穿。
“一下”在传统的角度被认为是“动量词”但其词汇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凸显出来。“下”作为动量词始见于汉代南北朝和唐代。北宋时期“一下”的语义开始分化,元代到明代语义丰富多样。通过对其完句功能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一下”一般不能单独使非自主成句的表达式获得自主地位,常常要与“了”(动态助词)共同承担完句功能。它也可以和祈使语调连用。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副词性,兼类词性。
2.当我们把这两组句子进行组内对应比较后发现,这两组句子都具有时间性,都具有停顿强调性,脱离了原来表示“数量是多少”的意思。但用了“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这个结构后,前部分句子的信息就变得很不完整,不具有独立表达功能,要在后面加上具有动作意义或状态意义的后续行为才能够完整表达意思。相比较而言,“一下”之类的句子强调尝试性和建议,而我们所分析的结构强调过程完结性和成功性。
例如:给老师说一下。
给老师一说。
八、结语
本文在参考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陕西渭南地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 “人称代词/名词+‘一’+动词/动态词”句式的语法结构实例作了说明和分析,展现了它强大的句法和语义功能,希望能够对丰富的语言现象加以解剖,以便对其进一步加强运用,从而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但本文只是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定位,并未对特定资料进行分析,希望能给以后的研究抛砖引玉。
[1]刘新友.汉语“一”的词义与变调——兼评普通话“一”字声调的读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2,(1).
[2]何晓霞.现代汉语“一+量+形”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3]殷志平.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J].中国语文,1999,(2).
[4]邢福义.邢福义自选集[M].大象出版社,1999.
[5]刘永红.俄汉语“刚一X,就Y”句式的比较分析.外语学刊,2004,(04).
[6]刘长庆.汉语动态形容词的界说及其基本特征.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